为官当效坡

时间:2022-10-12 09:04:32

【原文】

浣溪沙(其五)

(宋)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译文】

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经典背后】

北宋神宗时期,徐州灾害不断,熙宁十年发过大水,次年即元丰元年又遇旱灾,徐州百姓再次经受严峻考验。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悯民悲苦,不仅祈雨于民,为民请命于天,还兴修水库、劝课农桑,通过实际行动来切实缓解旱情。两次大灾,苏轼皆与徐州百姓同心协力,共同应对。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遭遇旱灾,对于此次旱情,苏轼在《徐州祈雨青词》中有所描述,“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并写道:“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朝阶齐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 祈求神灵可怜百姓处境,及时布云下雨,使来年收成有望,并遵照朝廷旨意和百姓愿望,率民至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关于石潭的具置目前存有二说,一说认为石潭在今徐州铜山县大庙镇附近的龙潭山上,又名“老龙潭”,旁边竖有一碑,石碑正面题有苏轼所书“霖雨苍生”四字,背面则介绍石潭地理位置及周围景观。一说认为苏轼求雨之地在今徐州金山桥经济开发区的龙虎潭。

尽管目前对石潭具置尚无确论,但苏轼为徐州百姓祈雨的事迹确为后人广为诵传,苏轼的《起伏龙行》亦详载其事,即“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上欹苍石拥岩窦,下应清河通水府。眼光作电走金蛇,鼻息为云擢烟缕。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诏神禹。尔来怀宝但贪眠,满腹雷霆喑不吐。赤龙白虎战明日,(是月丙辰,明日庚寅)倒卷黄河作飞雨。嗟吾岂乐斗两雄,有事径须烦一怒。” 苏轼亲自点燃香烛祭祀山神与龙王,并大声朗读亲笔所写祈雨文章,其文并非一味向诸神乞情,而是痛斥诸神熟视无睹百姓疾苦,陷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动于衷的愤懑之情,体现了苏轼为民请命,不惜得罪神灵的自我牺牲精神。

然而,苏轼并非一味迷信,在祈雨的同时,亦因地制宜,踏看水源,征集民夫,修筑池塘、水库,用自我救赎的方法来解决日益严重的旱情问题。在苏轼与徐州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此后不久又下了一场雨,徐州旱情有了很大缓解,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夏初,坡再次前往石潭谢雨,沿途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坡喜不自胜,满怀深情地写下五篇《浣溪沙》(本篇为其中第五首),来描绘这幅仲夏丰收的场景。在这组诗中,我们看到一幅幅田园丰收的画面,苏轼的喜悦之情,在“丽日”“碧溪”“游鱼”“黄童”“白叟”“麋鹿”“猿猱”等字里行间跳跃。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恰恰反映了苏轼爱民如子以及与民众同甘共苦的真实心境。

(柯 雪 整理)

上一篇:小学生英语日常会话训练点滴 下一篇: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