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指导下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初探

时间:2022-05-17 12:13:42

新理念指导下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初探

摘 要: 善于总结、运用学习方法,则事半而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个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的学法指导流于形式。本文就新理念指导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实际性作探讨。

联合国教科所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而,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在教学中,存在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学法笼统、不便操作,只顾传授、不求实践等问题。所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是学法指导的关键。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学法并指导学生自己领悟总结学法、尝试消化学法、迁移运用学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魅力――数学符号、公式具有抽象美;数学比例具有协调美;数学语言具有逻辑美;数学方法具有技巧美;数学形体具有对称美;数学习题具有趣味美……这些都足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一课――“准备课”的插图中,优美的画面,整洁的校园,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在花园里浇水,两名儿童正在向老师行礼问好,小鸟在蓝天上飞翔,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空高高地飘扬,等等。这幅图中既有1―10这十个数的认识,又有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如:爱护校园、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等教育的丰富内涵。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我们应该认真挖掘,并用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等途径,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比一比”一课时,创设情境,复习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师:早上,树枝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它们都说自己叼来的木棒多。

8根 11根

师: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

生: ……

师:又飞来一只小鸟,它叼来了14根和11根比,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

师:又飞来一只鸟,它叼来了23根木棒,和14根比,哪个多?为什么?

师:一大早,小鸟们的争吵,其实就是比较数的大小。在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时要先看是几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先看十位,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还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数就大。

由此引入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四位数比。

三、注重交融,激活数学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师生间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是在知识线和情感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激发创新意识,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智力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如教“小明前边站有五人,后面站有三人。一共有几人站队?”这道思考题时。一上课,我装作冥思苦想的样子,不做声。学生摸不着头脑,觉得很奇怪,问:“老师,你怎么了?”我赶忙说:“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帮笑笑算出这道难题吗?”老师请同学们一起算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于是学生个个兴趣高涨,给老师出主意,想办法,互相讨论起来,发表各自的想法。老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至此知识的学习和师生间的友爱之情相互交融,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质疑,发展问题能力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l”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3来。折好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3,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单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 下一篇:小学生英语日常会话训练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