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时间:2022-10-12 08:50:52

“三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在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障碍,探寻了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途径。

关键词: “三能”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重要性 困难 途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教育部近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中指出各地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大学生是富有创新与创业潜力的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在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一、“三能”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1.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之一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创业是把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诸如就业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质量工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在七十余载的悠长办学历程中,经过无数师生的辛勤工作和奋勇开拓,形成了自己优秀而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肩负海洋使命,为社会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学校一贯重视加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品质,把海大精神的灵魂定位于创新,写进了校训,并涌现出中国珍珠大王谢绍河等创业型人才的杰出代表。这表明“能创业”是海大人特色之一。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符合海大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能促进海大“质量立校,特色扬校”。在当前,海大正在积极申报成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我们更要抓住机遇,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结合“三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及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2009年高达610万人,而到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多万人,创历史新高,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矛盾,通过创业来带动大学生就业无疑是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办法。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吸收若干学生参与,创业成功后更可解决一批大学生就业。如果全社会能够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学生创业便能渐成气候,那么将大大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现阶段在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困难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取得初步的成效,但总体上来说,我国创业教育相对还是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创业教育理念误区。

我国传统教育观是以单纯知识传授为本位,只注重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练就一定的技能,拿到学历证书,走出校门后能够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就算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个理念导致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只注重文化成绩和学历,不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不重视学习方法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力低下。有不少高校将创业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为大学生“实际创业”提供指导,并认为学生创业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因而没有把创业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甚至把创业教育理解为让难就业的大学生去创业。

2.滞后的创业教育理论与课程体系建设。

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更没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创业精神还停留在学生自发的形成,创业教育只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仅简单涵盖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或者是请一些成功的创业校友到学校来作一些报告,多数采用讲座的方式,时间短、内容少,没有创业指导中心和开展专业的创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在创业活动方面很多高校是组织了创业计划大赛,但是参赛的学生也是在纸上谈兵。这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3.无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创业经历,所以创业教育停留在启蒙阶段。而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互动式的教学,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为此,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创业教育中专业化师资匮乏的问题。

4.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创业基地的支撑,创业理论离不开创业实践的验证。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的差异,高校的创业基地建设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在经济比较发达地方的高校,有比较好的社会资源,在校企合作、创业基地建设方面就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部分高校如海大地处粤西,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创业环境单薄,校区又位于市郊,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场所少,尚无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创业的经验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一定要早了解,早入手,早起步。

三、“三能”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途径

1.高校形成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变革传统的创业教育理念。

不能把创业教育理解为让难就业的大学生去创业,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并非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马上都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或经营自己的店铺。要充分认识到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养、过程指导,涵括项目的孵化、融资协助、后续服务等,需要形成一个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管理、风险投资等教育。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三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海大杰出校友事迹,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手段。

高校应引导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既要注重大众化的创业意识和素质培养,又要重视个别化的创业指导与服务。

4.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优化创业政策环境。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实践、论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校友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注意与社会企业沟通联系,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校企合作。设立创业基金,对于创业计划可行性高的由有意愿投资的企业投资,创业基金给予一定的支助开展,创业成功的,与企业协商分成,这在一定程度既可激发创业团队的战斗力,又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孙泽平,滕发祥.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内容与过程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4]莫精华.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世纪桥,201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2009年“三能”人才课题研究项目(NKT200906)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及其选择 下一篇:论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合力的缺失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