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船舶专业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12 07:47:22

面向船舶专业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研究

【摘 要】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制造、结构设计、原理性能都离不开工程力学知识,工程力学素质是船舶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之一。本文建立了船舶专业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了创新实践平台,并付诸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船舶专业;工程力学素质;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船舶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海洋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制造、结构设计、原理性能等都离不开工程力学知识,工程力学素质是培养“宽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船舶专业人才必不可少重要素质之一。

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本科专业。本文研究建立了面向船舶专业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应用于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创新实践平台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突出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

工程力学素质不仅包含基础力学和专业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包含数学与力学建模、有限元方法等力学手段的应用,包含工程中力学问题的实践与研究能力等。力学理论应用能力、力学方法实践能力和力学问题研究能力是工程力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3]。

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我校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加强了力学基础教育和专业力学课程的衔接,加深了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建立了“基础力学课程与专业力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三个结合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见图1),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的工程力学创新教育平台,着力学生培养“基础扎实、突出实践、善于研究”的工程力学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

1、基础力学课程与专业力学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体系

基础力学课程、专业力学课程及专业课程关系紧密,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搭建知识平台,面向工程应用,注重实践研究,启发创新思维,形成了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体系。工程力学素质是一个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专业认识教育,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力学课程,再到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有限元等专业力学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课程见相互衔接,有序展开,使学生接受一个系统的力学知识。随后的专业课程中强调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后上升到实践与创新的高度。

2、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并重发展的工程力学素质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应用实践体系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力训练、工程实践与实训体系、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侧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包括课内试验、独立设课试验、开放选修试验等。第二层次侧重锻炼和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包括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三层次侧重培养创新意识,包括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己申请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等。由此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并重发展的工程力学素质培养方案。

3、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效结合、相互补充的工程力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课外教育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形式多样的开放性实践环节”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机制,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效结合、相互补充,培养学生工程力学创新能力。二、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和研究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的工程

二、力学创新教育平台

1、依托学校,健全制度,形成“教学、管理、研究”多元化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学校将第二课堂要求列入本科培养方案,搭建了科研项目参与平台、创新大赛探索平台、创新研究课题支持平台等,自2008年起开展本科生创新计划,每年投入50万元,让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型、研究型学习。学校自2011年起,投入50万元用于工程力学学科建设,鼓励师生在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上多出成果。

2、依托企业,深入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学校与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外高桥船厂等多家骨干国企、省内著名企业和校内企业签订产学研一体化协议,依托企业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使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认识力学素质与工程的关系,认识力学素质与专业的关系,在实践中掌握工程力学知识。

3、依托教师,人性化管理,建立“教、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平台。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把握学科发展,通过科研项目、开放实验、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竞赛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工程力学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入。

4、依托学生,个性化教育,建立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创新学习平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引导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计划。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完成科技作品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三、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

1、把握力学学科动向,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团队建设。教学队伍涵盖基础力学和专业力学教师,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交流合作。近一半的老师具有国外学习经历,能及时把握力学学科动向,并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教师队伍老中青合理搭配,教学、科研、实践各有所长。

2、通过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学院2005年起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给新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1名老教师,指导其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团队建设推进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水平,我院力学老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获省级讲课比赛二等奖5人,三等奖2人。正式出版教材和电子出版物20部,自编各类辅助教材近30部。获省精品教材3部。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1项。

3、倡导专家型授课,专家教授带动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管理育人等,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要求每一位教授都到给本科生上课,都要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和大学生竞赛等。近几年,本科生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级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其他全国性大赛奖励10多项。学生获得授权专利11项。

四、应用前景

工程力学素质是工科大部分专业人才必须的重要素质之一。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是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总结,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和研究能力,在我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在我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焊接与材料成型等多个专业推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考研率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培荣,郑茗元,韩立新.从基础力学课程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J].高教论坛,2007(2):79-81

[2]周新伟,陆夏美,李冬华,工程力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40-41

[3]郇霞,王成芬,王彦.工程力学中的素质教育[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36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 下一篇:浅谈中学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