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时间:2022-10-12 06:42:52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54-01

案例主题: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阅读——质疑——合作——拓展。

案例背景: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欠佳;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对文言实词积累不重视。文言文教学往往走入“越蛆代庖”的误区,其结果只考得老师叫苦,学生挨累,且收效甚微的下场,无法完成新课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要求。如果全盘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虽然活跃了,但无法落实基础知识,不能应对考试。怎样做到在课堂上既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活跃,又使知识落实,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应倡导阅读——质疑——合作——拓展的方法,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使学生在自读质疑、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框架描述: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第一环节:从“破曹操擒关羽”的故事导入,揭示主要人物孙权。

第二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环节: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人物性格,不懂之处提出质疑,讨论解决。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启示,抓住“善劝”这一点,针对学生辍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

第一环节:从“破曹操擒关羽”的故事导入,揭示主要人物孙权。

选文是篇佳作,从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学生对“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已经耳熟能详,那么,这两个风云人物又是败给谁了呢?一定让学生极为感兴趣,也就能激起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从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第二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感知。

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首先展示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接着,在初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译读课文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把重心放在对文言实词虚词等的积累上,这样才会印象深刻。此环节充分地放权给学生,并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老师死板地讲,变为学生灵活地学。

第三环节: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人物性格,不懂之处提出质疑,讨论解决。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翻译、背诵中,对文章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此时对文章结构的理清,人物剖析乃至写作手法的运用都应做重点讲解。同时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积累。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启示,抓住“善劝”这一点,针对学生辍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以致用。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区解读课文,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课文,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透过作品的价值去发现在生活中的运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反思:

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阅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诵读的初始阶 段要在 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2)“质疑、合作”:教师适当的给予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产生质疑,并互助合作进行解读,再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

(3)“拓展”: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将课本上的知识同课本外的知识相联系,将课堂知识同社会知识相联系,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步发展。

上一篇:开发亲子教学活动 家园共育携手同行 下一篇:谈中等专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