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述德国亲子教育

时间:2022-10-12 06:29:44

细述德国亲子教育

传统德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20世纪前,一个听话、守纪律、讲规矩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家长有权决定子女的前途。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观念都有了很大改变,促使德国家庭教育目标也产生了变化。

现代德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氛围,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发展场所。家长的主要职责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尊重与平等的关系,父母很少强迫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子女按照他们的生活模式安排生活。

智慧与哲学

观察生活、培养哲学幼苗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

――史迈尔

德国有那么多哲学家,以至整个民族都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是与德国的教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尤其是德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国人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哲学意识,对孩子的任何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引导。

我们一直认为哲学问题是应该由大人研究的问题,而在德国,父母们会把它看成是关系到每个人的问题。他们认为孩子会从孩子的视觉来分析、研究大人们认为枯燥的哲学问题,并从中得到对世界科学的看法。

其实哲学起源于好奇,而儿童则充满好奇之心。“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天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

乔斯坦贾德说:“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是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小孩子眼中所见的乃是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的东西。”儿童所特有的坦率与单纯使他们天真的心灵能够反映出一些自然的道理。这里面便有智慧的哲学。

在德国,大多数父母都支持并欣喜孩子们的各种发现,并都喜欢与孩子进行郑重其事的交谈与辩论。

教孩子在思考与提问中寻找答案

德国人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德国孩子的父母认为,抽象思维能力是人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缺乏抽象思维的人,往往是无法很好地认识事物的。

因此,父母总是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培养孩子抽象思维的兴趣和能力。游戏是德国人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 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德国人还强调必须加强对女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比起男孩子,她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拙。

和我们不少父母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学龄前的孩子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诵多少首诗歌。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的成材铺平阳关大道。

德国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教孩子认识各种事物,然后让孩子举一反三地发表自己的理解。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明确的是,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能胡编乱造蒙骗孩子。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是在糊弄他,他就再也不会有提问的习惯了。

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较深奥的问题,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于直接告诉孩子,那就要用委婉的方式来处理。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看书,应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也有不知道的问题……当然,父母最好亲自与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这对孩子是一种鼓励,能够最有效地提高孩子研究问题的兴趣。

父母还要经常性地给孩子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孩子只要经常性地处于被提问的情景中,才会形成经常思考的习惯,才会经常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并不代表就是不对啊,其实人云亦云的人_才是没有思考能力的。敢于质疑标准或惯例,敢于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问题,然后在探索中解决它这便于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在玩中创造“奇迹”

“智慧的可靠标准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爱默生

西方有句谚语,淘气的孩子先学一步。孩子好动给人的印象是淘气、讨厌,但孩子“动作多”主要是为了探求新东西。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忙忙碌碌地玩耍,在玩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创造性思维。有时他们专心致志地玩,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德国孩子的父母一般会观察孩子究竟在玩什么?怎么玩?为什么玩儿?而不是一概加以阻止。他们相信,孩子的玩乐能不断地创造各种令人欣喜的“奇迹”。因此德国家庭普通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玩乐。他们认为孩子的玩乐其实是培养创造力的有益活动。

德国的孩子在家里大多有自己的“作品角”,他们在墙上开辟自己的园地。有的在墙上挂有小画板写写画画,有的布置照片以及一些汽车、飞机、球星或宠物的图片,有的用艺术字写名人名言、座右铭或理想等。

父母鼓励孩子扮演戏剧角色。父母让三五个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诵莎士比亚名剧片段和诗歌,有时还让他们自编自演哑剧、小品和滑稽剧等,如假扮饭店、机场或公园里的各种人物,看谁演的像,看谁想象力丰富。

父母允许孩子邀请小伙伴和同学来家里办家庭宴会。房间的布置、装饰和美化都由孩子自己设计,并给自己做的菜肴起些艺术名称。通过这些小宴会,孩子们学会了交际的礼仪和生活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许多德国孩子都有“家庭工具箱”和“试验角”。他们做实验,搞创作,种花、植树、饲养鸟、狗、猫、小松树等。孩子每年都有许多自己的新作品参加创造发明比赛。

当孩子需要送给别人礼物时,父母鼓励孩子自己创作礼物,而不是花钱买,如新年卡、生日卡和小工艺品等。这些小礼物新颖、独特,饱含着浓浓的情谊和美好的祝福。

德国人非常重视保持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许多德国家庭,最关心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政府也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些年,那些投身于“创造科技”的德国老百姓,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东西,如发光的口红、卫生间电动刷子等等。从汉堡至慕尼黑,大约有10万名业余研究者。德国发明家协会称,每10项专利登记中就有一项出自百姓发明家之手。

学会自我管理

“所有的人都是愿意进步并愿意追求成功的,而自我管理能够帮助他实现这一目的。”

――美国教育家

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培养孩子的

自我管理能力。德国孩子的父母,都非常在乎孩子是否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没有上大学不是大事,但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能对自己负责,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一个人能不能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帕瑞克博士曾经说过:“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德国孩子的父母似乎更能深刻地明白这些道理。

性格与品德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孩子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心理学者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谈起“教育和社会”的话题,许多家长都感触颇深。原来,德国中小学教育一度是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脱节。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因而在家长的呼吁下,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一位家长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

这位家长说:“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

接受不同

“赞美给孩子注入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

“学会善言不易,学会沉默更难。”

――谚语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看父母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结果。父母不能总是拿孩子去攀比,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风格、行为都有很大的不同。就像色彩一样,你认为红色的好,可全是红色就会太单调,电视里、广告牌的色彩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色彩组成的,因此才斑斓多姿,吸引观众和行人的眼球。孩子与孩子之间有许多不同,不能拿不一样的两个东西去比较,不同并不是差距,正是它才创造了世界的多彩!

“不同并不是差异”,但我们往往却把它当成差异,导致事与愿违,使孩子内心有挫败感。明智的父母应是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和力量。

德国人认为,父母这个职业是最神圣、最伟大的职业。它不仅鼓舞孩子、激励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同时它也能毁灭孩子的梦想和前景,使孩子成长为与社会相背离的人。

今天的社会是“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各种才能与风格都能崭露头角,这样人就更有弹性,社会也将更多姿多彩。父母要引导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开发他们特有的潜力,让他们随独特个性而发展。

父母教育孩子,表面上是教孩子学做人、学做学问,实质上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怎样去做父母。我相信,若孩子有一天成为父母时,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像自己父母一样去支持、理解、宽容孩子。父母的力量不仅是强大无比的,而且还具有传递性。

谦虚是终身的学问

“真正的谦虚是最高的美德,也是一切美德之母。”

――丁尼生

没有一个人能够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拿了。

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

骄傲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聪明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多一些智慧,这也许恰恰是使他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原因。所以,你应该十分注意这一点。永远记住,聪明人一旦骄傲起来,马上就会成为浅薄的小丑。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人了乐观上进;而骄傲是对自己的小全面认识,是盲目乐观,常会址人不思进取。

德国教育家安德里说: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能让他们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形式上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常会让人迷惑,孩子们常会把自己那点小得意看做是自信的表现,这时父母应该然孩子分辨两的区别。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骄傲也是健康成长的绊脚行,任何成绩的取得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为一个起点。

在学习上让孩子知道,知识是无边的海洋,如果一时一事领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的表现。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

另外,不正确的比较往往也容易滋长骄傲情绪。在人群中,若以己之长与别人之短相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自然容易沾沾自喜。父母应该开阔孩子的胸怀,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

如何让孩子正确地面对批评和建议是终身的学问。

孩子的骄傲自满往往和不能很好处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有关。而父母、教师没有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掉不谦虚的毛病,也和能否正确的批评和建议有关。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在评论他们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我们不能够完全了解孩子。因此,我们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爱。

耐心是一种优秀的素质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

――罗丹

“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

――培根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罗蒙诺索夫

在心理学上,耐心属于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即耐力。它与意志品质的其他方面,如主动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关系。

耐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孩子的耐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缺乏耐心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沉得住气,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耐心训练。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自己做事也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J情。

比如,晚上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不断地起身、坐下时,父母要坚持看书,孩子看到父母能够耐心地看书,也能受到一些感染。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跟孩子说好这件事必须耐心地做完。如果没有完成不仅需要补上没做完的,而且还得再增加时间来处理相关的事情。这样,孩子就能够有计划地去做事,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耐心地把事情做完。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耐心执着是获得成功人生的基本条件。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时就要用耐心。孩子做错了

事,要给他讲道理,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就是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让他心服口服。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似乎没有多大的耐心,只要想到一件事情,他们总是希望立刻去做,否则便会不停地纠缠。父母如果从小教孩子学会等待,不事事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耐心就会慢慢被培养起来。

遇到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而作出让步。如果父母每次都是只要孩子一要求就做出让步,孩子得到的经验就是“妈妈总是听我的,我想怎么样就可怎样”,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耐心。但是父母也不可以用生硬的态度来命令孩子,那样孩子会因受到伤害而产生逆反心理。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等待不一定有好处,但那是必需的。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耐心。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孩子会漫不经心地边做边玩,这时家长可以站在一边督促孩子,让孩子用心地去做,直到他把碗洗干净、饭桌擦干净、房间收拾整洁。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去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父母应当即时给予表扬,强化孩子耐心做事的好习惯。

生活与秩序

教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宪法》

绝大多数孩子们的德国父母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

第一,通过花零花钱,孩子可以对交易形成基本的认识。

第二,孩子可以学会自己拿主意。因为零花钱是有限的,而想要的东西很多,孩子从取舍中学会思考,变得有主见。

第三,孩子通过处理零花钱能学会制定计划。

关于孩子零花钱德国孩子的父母们很有一套理论。他们通常定期守时地把零花钱交给孩子,既给孩子一种“守信用”的印象,又方便孩子安排理财计划。无论孩子是否听话乖巧,都有权得到零花钱,父母并不把零花钱当作奖罚手段。

父母们基本上让孩子自主决定怎么花钱,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所买的东西必须不是危险或是不健康的(比如小刀、香烟等),毕竟孩子年纪尚小,这些约束是必须的。

在零花钱的金额上,只要年龄差不多,不论男孩女孩,待遇都是相同的,这也是为孩子树立平等观念的好机会。此外,很多父母还鼓励孩子在银行开设帐户,让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的孩子进行储蓄竞赛。

德国人天性严谨,父母说给多少零花钱就给多少,如果孩子过早花完,就算追在大人屁股后面来讨要也没用,因为这是违反约定的行为。父母还会和孩子交谈,看看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一起商量今后如何避免。另外,孩子毕竟是孩子,零花钱金额要适当,德国教育专家还为此专门为父母制定了一个参考标准。

德国教育专家还提醒父母教会孩子正确区分愿望和需求。愿望是指通过广告和其他儿童的炫耀所产生的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需求指的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

比如说,孩子近视,需要一副眼镜,这是需求。但如果要一副昂贵的镜架,那就是愿望。父母在给孩子购买物品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领会这一区别,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遵守时间是不能容忍的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大诗人歌德

在德国,似乎人们没有所谓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但他们却把时间看得比金钱还要珍贵,他们把时间等同与生命。

德国孩子的父母非常注意孩子能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他们跟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作出合理的安排。这样,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就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他们认为,良好的时间观念与孩子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联系。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结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德国一个中学教师说: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处理许多事情。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礼仪的启蒙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

做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或“淑女”,不但是社交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仪表风度,孩子们会受益一生。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

有自尊的孩子会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说话时往往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德国有个家庭,母亲辛西娅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对孩子说:“请你帮我……好吗?”,“请你……好吗?”从来不会说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

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亲总会说声“谢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总会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块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对孩子说:“马克,我们换个频道看看好吗?”

过圣诞节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杆作为礼物。有一次,父亲想与一个朋友一起玩一下,父亲就问孩子:“马克,能不能把高尔夫球杆借给我玩一下?”

这位父亲认为,既然已经是送给孩子的礼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谁要使用这个物品,必须和孩子商量。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彬彬有礼的习惯。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时,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良好的影响。

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从外表上看,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貌必然源自内心。

上一篇:子宫后位女性宝典 下一篇:古希腊人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