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荡在大草原的温情

时间:2022-10-12 05:18:55

飘荡在大草原的温情

这是一个关于骆驼的故事,亦是关于爱的故事,当时代的步伐靠近时,亲情的温度依旧在全片中蔓延。蒙古南部有普普通通的一个家庭,他们如同所有牧民家庭一样,简简单单生活在草原之上,每日每夜都重复着单调却满足的生活。生活是如此宁静,却在骆驼出生季节时打破了这份宁静。小骆驼们分分安安全全降落,而最后一只却迟迟未来。某日的清晨,最后一只小骆驼艰难出生,最后也意味着是最特殊的,就如同春晚里本山的小品一样最有料。果然最后一只小骆驼的出生,让母骆驼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痛苦,虽然是少见的小白骆驼,亦未能抚慰骆驼妈妈受伤的心。为了让骆驼母子复合,牧民一家倾尽全力去拯救那无辜的小骆驼,去修复那破裂的母子关系。温馨感人的故事就此展开。这一次拯救的旅途突显了亲情的差异,突显了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冲击。在恢弘的画面里,曲折的故事里缓缓述说着故事,让导演的思想逐渐清晰,也引发着人们的思考。

影片的开始,就以一个大气的空镜头开始,清清楚楚交待出故事的地点与环境。画面大体平衡,层次远近清晰,把沙漠的广阔无垠淋漓展现,也把即将登场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的贫乏交代清楚。而这个开场镜头就用了远景来展现,影片中大量远景的运用,都在交待人物们生活的环境,突出人物生活环境的乏味与单调,也在很多时候交待着时间流逝,当然时间的跨度转变也离不开太阳月亮的淡入淡出。也突出大漠的无垠,更是承担着影片的转场作用。影片中每天的变化,日子的流逝都在大量远景中渡过。日复一日的画面总是由太阳升落的远景来述说着时间的流逝与急需拯救小白骆驼的时间紧迫。当然所有全景的运用也不是如此单调,在片中有一段讲述骆驼母子关系糟糕的时候,母子俩分别站在画面的两端,无垠的沙漠作为母子的巨大的背景,把母子之间似乎已经无法修复的关系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全景把画面里破裂的关系描写清晰,让观众也为此焦虑和心痛。

本片是一部纪录片,所以在镜头的运用一定会以写实为主,所以有很多长镜头的运用。例如开场就是一个长镜头的运用来展现出地点环境和人物基本信息。这真实的展现着牧民们真实的生活,而有些画面为了体现真实性,直接会移动镜头跟随主角,如真实反映出骆驼母子亲疏关系,也真实记录着牧民们传统的游牧生活,更真实反映出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纪录片也会又枯燥的一面,导演为了打破这种枯燥,在镜头剪辑上大下功夫,很多为了真实记录又不乏味,导演要不是选择调焦或者景别的变化,在最后一只小骆驼出生时,摄影就是先从全景开始直到特写,先把生产过程进行了一个交待,在逐步的推移,让人们看清过程,更让人们理解到母骆驼现在所承受的剧痛。而且有些特殊的画面就运用了全景加特写,如为为第一个小骆驼举行仪式之前的准备,这样既强调动作也突显民风,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也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在影片中剪辑手段的运用虽然不花哨却朴实到位,合情合理,虽然没有复杂的剪辑手段却与该片自然纯朴的风格相得益彰。而且剪辑没有虚假的跳跃,让影片更加真实自然。如有场炒油茶的戏就是既有特写又有全景的镜头相组合,并不脱离实际,也真实记录,更让观众可以感觉纪录片也不一定是乏味的。而影片在即将进入高潮时还采用了平行蒙太奇,既表现着杜德兄弟二人的寻琴师之路,也在继续着家里骆驼的情况,两根线共同发展,这样既丰富影片的内容也提醒观众别忘记小骆驼的情况,更在其中突显着导演想表达的主题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

而全片的叙述也经常采用对比的方法减少影片的枯燥,对观众更有吸引力,为了突出小白骆驼母子的疏离用了很多其他的例子来进行对比,经常这个画面是疏离的骆驼母子,而下个画面就是亲昵的骆驼母子,这样强烈的对比更加显出小白骆驼的可怜,而且影片还时不时与女主人对儿子和女儿的疼爱进行对比,更加突显出在和谐草原上那层不和谐的杂音,这是多么不该出现在这宽广的大漠之上。而且故事的叙述也并不拖沓,在如此的骆驼的出生,只选择了两个来表现,一个是第一个出生,另一个是最后出生也是全片围绕的中心,第一个就交待生产季节开始而省略具体过程,而那个重点的小白骆驼则清晰交待出整个生产过程,既讲明事情也为后下铺垫,这才有了接下的发展。可影片也不是完全简洁,或许很多牧民们的普通生活场景都可省略,而导演却没有,并不是为了拖沓影片,而是为了丰富影片,更是为了突出主题,和表现出牧民们的生活实况。还有本片一大特点就是对细节把握到位,在拍摄途中有许多细节被导演发现,并精心挑选进行剪辑,就这样在选择与舍弃中把对生活毫无保留的纪录片剪辑了出来。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就在微小中感动人心,也就是这样的细小让影片更加的出彩。

而全片的重点是对主题的阐述,虽说片名叫《哭泣的骆驼》,全片是以骆驼为中心,而主体却并非是说环境之类的话题,而是用骆驼来反映出现在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的桥。在这一个拯救小骆驼的途中,这种现代文明的冲击越发明显越发靠近这些传统的游牧民族,面对传统他们是保留还是舍弃,面对新奇他们是拒绝还是接受。而主体最终的升华要是在杜德兄弟俩寻琴师的那一段路上,乌干纳面对新奇的向往,那种迫不及待和哥哥的犹豫形成强烈对比,现代文明和传统习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碰撞。这也不禁让人深思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我们应该怎样让能存在的东西发展和谐。

如同影片的最后,野性的母骆驼最终被感化接受了小骆驼,野性也依旧在亲情的感召下去于和谐。在和谐的大草原上,温情的余音依旧缭绕。面对差异巨大的文化,我们若能找到和谐的中线,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结局,影片中的人们做到了,而导演想更多提醒大众,去寻找这种和谐。

上一篇:英语语言运用中的一致原则 下一篇: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索能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