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作用与应用

时间:2022-10-12 02:48:07

网络媒介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作用与应用

摘 要:网络媒介的兴起正改变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式与效率。随着微信被广泛使用,志愿服务开辟了宣传新阵地,提高了服务对接新速度,促进了服务质量新突破。因此,各高校可利用微信的特点,积极推行“微注册”,为每位志愿者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终身有效的唯一编码;实行“微管理”,通过微信筛选志愿者和整合志愿资源;倡导“微志愿”,鼓励大家践行“善小”,用微信记录和跟进志愿服务的推进状况;开辟“微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就可以直接进行志愿服务。

关键词:志愿服务;微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56-02

国际经验证明,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50%将带来公益提速。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 266.8美元,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首超50%,目前正处在公益提速的转折点上。从对各大高校的调查情况可以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加入志愿团体,奉献自己的爱心与力量。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介,由此衍生了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方式。这些网络媒介的出现加速了正在兴起的公益事业的发展,使得志愿服务变得更加便捷、高效。青年大学生对时代变迁感知最为敏锐,对于一个新媒介时代的来临,他们是最活跃、最积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必须用更加清醒的头脑和锐利的目光,把握住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微信为例,探讨网络媒介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作用与应用。

一、关于网络媒介

媒介理论泰斗、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推广,都会开创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新方式,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图像传播的电视,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而第四媒体即网络媒体指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它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信息量丰富

世界有多大,网络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少信息,网络就有多少信息。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指出的那样:“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二)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度、数字化、宽屏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传播跨越时空界限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及时,无国界。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四)传播过程自由交互

受者可即时与信息的传播者互动对话,共同完成传播活动。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到2013年底我国微信用户规模已达到6亿。预计到2014年底微信用户可能达到10亿。腾讯公司还开发了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企业、团体等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二、微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一)识“微”见远,开辟志愿宣传新阵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与使命。作为在校大学生,应更多投身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公益事业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可结合志愿活动,定期向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报道、公益资讯等,增强广大学生对公益的认知,充分发挥微信在沟通志愿者和团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也可向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汇聚一股志愿服务的社会暖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正能量,呼吁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队伍中来,发扬奉献社会、传递爱心的优良传统。

(二)无“微”不至,提高服务对接新速度

以往的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需要层层传达,耗时长、信息失真的情况。微信平台可以将志愿服务相关信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使信息传递更直观、更具人性化、更贴近生活。而且信息一旦发送,就会在终端通过微信平台通知用户,具有同步性,微信使信息由直线型纵向传播转变为一对多放射型传播,学生收到信息率可达百分之百。从而节约了学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使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亲密度大大延伸。

(三)以“微”知著,促进服务质量新突破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构甚多,但相互间联系不紧密、参与人员的人职匹配程度不高、内容单一且形式化严重,需要获得服务的组织和人员没有畅通的渠道寻求帮助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平台能为订阅用户提供志愿信息查找、与平台管理者互动等功能。订阅用户不再只是信息传播中的观望者,而是成为事件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志愿组织可志愿服务信息,微信用户可通过系统参与志愿服务的报名,甚至一些志愿活动本身就可以通过微信的语音等功能得以完成。

三、微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

(一)推行“微注册”

目前各高校间、各高校与社会团体的志愿服务缺乏统一的注册制度,大学生所从事的志愿服务在不同的团体间不能互相认可,缺乏统一的管理。我国相关的机构或部门可建立一个统一的微信注册平台,实施实名制注册,注册后形成一个终身有效且独一无二的编码,并给每一个登记注册的志愿者提供终身档案,志愿者的服务经历及等级等都会有相应记录。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只要输入编码和密码,不仅在高校就读的志愿者,还包括毕业的志愿者就可以了解近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相应培训,方便后期的激励机制实现,也可申请应获得的各种保障。

(二)实行“微管理”

志愿组织通过手机服务项目后,志愿者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认为自己条件成熟,可以胜任此项活动,就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平台提出申请。微信服务平台后台管理人员可对申请者的各项资料进行审核,重点参照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及以往志愿经历在网站进行初次筛选,选拔的标准为人职匹配的切合度。再将初次筛选的志愿者交由相关志愿服务组织者进行二次面对面筛选,这样大大提高了选拔的效率。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组织志愿者扫一扫二维码即可签到签退,提高管理的实效。

志愿服务组织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有机整合,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服务对象去输出和调配志愿服务力量,从而达到公益效率最优化、公益效能最大化、公益损耗最小化。如芦山地震发生后,通讯一时中断,新组建的微信群“成都公益圈”成为灾区情况、救援队伍、物资需求、交通路况等救援信息重要的交流平台,及时弥补了信息不畅通的局面。

(三)倡导“微志愿”

微志愿提倡人人都是志愿者,不论何时何地,哪怕只有很少的时间,我们都能为志愿服务做贡献。相比起组织性志愿行为,“微志愿”具有“简便易行、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此外,“微志愿”与传统道德理念相结合,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微信也可以“微志愿”,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发了微信公众平台,采用菜单按键方式,在菜单界面上,粉丝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扶贫基金会的捐赠入口,包括手机捐赠、天猫店捐赠等。阿里巴巴2012年公益网店人均捐赠数额为60.6元,超过一半的捐赠额不超过5元,而正是这些3元、5元,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络捐赠的大队伍。而且通过手机端,用户还可以查阅捐赠款的使用情况和资助项目的开展情况。广大学生还可以用微信随时随地记录自己及身边他人开展“微志愿”的故事和心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宣传中,让朋友圈内更多的人主动加入志愿服务群体。

(四)开辟“微平台”

志愿服务微信平台可将有关志愿服务的志愿精神宣传、志愿活动策划、志愿者登记注册、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及保障、监督等涉及志愿服务前期准备、活动控制及后期保障的相关工作在微信上公布。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不需要面对面,甚至通过微信平台就可以实现。如中国第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志愿者服务平台“优问答”,以线上一对一辅导的形式,通过移动端设备为中学生解答学习难题。用户只要拥有一台移动端设备,添加“优问答”微信公众号,用户就可获得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6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免费在线辅导,实现随时随地指导学习。微信志愿者平台的引入无疑拓宽了公共服务的渠道,以便利性、时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沟通效率。

微信的广泛使用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平台,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平台“把关人”的缺失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志愿服务平台自身存在着技术漏洞。因此,我们不能舍弃传统方式的志愿服务。如果能做到线上线下,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就会使我们的志愿服务迈入一个新的、更有效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吕永亮.“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4.

[3]张军.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生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11).

[4]高芳放.微传播场域中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4(7).

[5]吉利,田田.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化运营平台的构建[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上一篇:角色扮演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