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是一种信仰

时间:2022-10-12 02:07:15

开源的本质是,通过对于源代码的免费共享使得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可以通过社会化协作的方式,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在IT领域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成功沉淀了千万级的开源项目和产品。

恒拓开源创始人兼CEO马越是一名典型的“海归”,1998年留美,2007年回国创业。九年时间,“70后”的马越选择在美国度过了他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与很多“海归”不同,马越在出国留学前就已经明确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日后必将回国一展抱负。旁观者似乎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一种爱国主义情怀,马越认为不仅如此,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成长环境。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马越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洗礼,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也更具包容性。对西方文明强烈的好奇心,引起了许多像马越这样的年轻人做出了走出国门的尝试,马越走在了前端,但同时他也下定了决心,一定会回来。

马越选择回国创立一家专注于开源的企业,问及原因,他略显随意地说:“我只会干这个。”在这句简单的回答背后,实则隐藏着当事人对于自己所专注的行业的认同感,即认同开源的巨大能量。

开发者的理想与情怀

在美国的九年时间中,马越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尽管他也曾感受到,在美国,对于一个刚刚拿到硕士学位的外籍年轻人来说,求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毕业后每一份工作的选择,是绝不能盲目的。

毕业后,他选择了一个从事object database(基于对象的数据库)的工作,在这家公司里,他主要负责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一个刚刚加入美国职场大军的中国年轻人而言,这份工作不仅可以迅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能够拓展视野,因为数据库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行业信息也非常庞杂,正是基于这样的工作性质,才能够逼迫自己不断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马越看来,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为他以后的职业生涯乃至回国创业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时常会以自己的亲身求职经历来告诫当下的年轻人,一份好的职业仿佛能够为你开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能看到更多、更远的风景。

然而,长期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这一职位,并不是马越想要的。他一直在寻求新机会,从而给自己的事业发展注入更加鲜活的动力。很快,马越在另外一家小公司实现了这个目标,终于从一名技术支持工程师向一名真正的开发者转变。他尤为自豪地说起自己实现角色转变后,收入也随之增长,“85000美元的年薪,在2000年,相当于我的父辈和祖辈全年积蓄的总和,在美国,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当年的马越意气风发,即便是在当下,作为一家即将在新三板上市的创业公司的CEO,谈起那些年在美国所经历的一切,马越和时下许多走在创业前沿的年轻人一样,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怀揣着十万美元年薪梦想的年轻人,在异乡打拼,现在想来,有很多浪漫主义的元素在其中,但现实往往是真实并且残酷的,几乎不会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便很快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年轻的马越,是完全不能预料到传得沸沸扬扬的“互联网泡沫”会打破他的“金饭碗”。

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美国股市陷入了疯狂之中。在“非理性繁荣”之下,投资者将大量财富投入到价值被高估的高科技公司中,但这些投机性企业却赚不到一点利润,白白浪费了大量投资。在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NASDAQ(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攀升到5048,网络经济泡沫达到最高点,网络经济泡沫于3月10日开始破裂,仅仅6天时间,NASDAQ就损失了将近900个点。这场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投机泡沫”给普通人马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仅是十万美元年薪的梦想被打破,更多的是对于未来人生的迷惘。

在经历“互联网泡沫”之后,马越周遭的同学们纷纷放弃了在科技行业继续打拼的理想,甚至很多人开始转向会计行业。马越说,对自己对于所从事的行业的喜爱之情早已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所谓的执着精神,在这个时候,才彰显了其最大的价值。

正是因为自己的坚守,马越才真正走近了开源。如果用一种很感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开源的热爱,马越说:“当你亲手让一个软件跑起来的时候,那种愉悦感是可以让人得到满足和欣慰的。”

开源的受益者

马越一直强调,自己是开源的受益者。作为“70后”,他认为自己是属于“触网”最早的那一批人。在美国,用互联网可以搜索到很多开源软件,这些开源软件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这些被公开的源代码可以为很多“菜鸟”级的IT从业者带来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拿来主义”在开源上似乎能够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转变为一种正能量。

马越的坚持使他得以迅速从事业的低谷中走出,他很快重新获得了职业发展的机会,这一次他选择了与他本科学习的生物化学专业相对接近一些的工作,在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IT部门任职,这家公司希望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做基因分析。

马越对开源技术持之以恒的钻研和摸索,使他很快在同僚中脱颖而出。在这家公司任职满3年之后,马越得到了一次晋升的机会,年薪也很快超过十万美元,并承担了一个600万美元项目,这个项目全部利用开源技术来实现,团队成员不足十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圆满收官,并得到了红帽公司授予的开源创新奖。这给足了马越自己投身于开源的动力,也让马越坚信,开源不仅为他个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开源技术,这使得马越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当马越发现自己对于开源的一些理念和实操得到了行业认同以后,他决定回国创办一家从事开源的企业。

或许国外对于开源技术的包容性比国内要大得多,开源技术在国外也逐渐从一个从属地位开始走向主流,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大量引入开源技术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马越深信,中国更应该是开源技术蓬勃发展的一块沃土。

正在此时,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科技参赞邀请包括马越在内的一群在海外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华人共餐,并传达了国家需要海外留学生人员回国创业的呼声,这仿佛是点亮了马越心中的一盏心灯,归国的时间到了。

做本土最专业的开源技术论坛

开源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首选技术,目前在世界排前一万名的网站中有74.6%的网站由运行开源软件的网络服务商提供支持。由淘宝开发的开源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TFS,存储了网站上几百亿张图片和交易快照。新浪也宣布正式加入开源云计算技术OpenStack社区,并将OpenStack作为其云计算基础架构服务层(IAAS)解决方案的核心。

但是,我们看到这些在开源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远远不够的。马越指出,中国开源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慢,很多传统行业在是否采用开源技术上犹疑不决的态度,其实反映的是整个中国市场环境仍然不够开放。在阿里巴巴提出去“IOE”以后,国人开始反思,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从成本上衡量利弊,开源技术越来越得到传统行业的重视。当一些传统行业用户的CIO或者CTO试图转变观念,从耽于免责的忧思中将企业的IT架构从传统的“IOE”中解放出来,拥抱开源,这未尝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让马越在开源的事业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大事,还有开源中国社区()的创建。

2008年,开源中国社区在深圳上线,几年后,因为收录编译最全、最新的开源技术资讯,开源中国成为“有关开源天下事,一到这里你便知”的权威开源技术信息提供者,并深受一线开发者喜爱。

截至2014年,开源中国社区的注册会员已经超过200万名,成长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活跃度最高的开源技术社区。

在大洋的彼岸,2008年4月在旧金山的一家咖啡馆,Chris Wanstrath, PJ Hyett与Tom Preston-Werner三位开发者创办了GitHub(全球最大的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很快GitHub开始风靡世界。曾有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用户的人数排在世界第四位。

马越认为,开源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社会化协作,在今天,靠一个所谓技术天才就可以写出一个好软件的时代已经过去,优秀的软件都是团队协作,特别是社会化协作的结晶。GitHub的流行就是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分布式协作问题:即在没有网络的条件下也可以提交自己的代码。这样每个工程师可以随时在自己本地分支上开发,完成功能以后再将所有人的代码合并。很多工程师团队使用Git以后,代码提交冲突问题迎刃而解。GitHub的成功,对于几乎同时起步的开源中国社区而言,提供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从蹒跚起步一直到2013年初,开源中国社区没有寻找商业模式,没有引入风险投资,只是倔强的坚持运营本土最专业的开源技术论坛。然而,随着技术的进化和开发者的成熟,开源中国社区如果只提供资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开发者激增的各种开发需求,这时候对比GitHub的成功,开源中国终于明确了自己下一个方向―提供最好的开发者服务:充分利用开源方法论,把软件工程都搬到云上来!

开源中国社区在2013年7月在阿里云上线了本土的GitHub:git@osc()。由于完全免费提供流畅的源代码托管服务,在没有进行任何宣传推广的情况下,截止到2014年6月,git@osc已经托管了超过11万个本土项目,其中大多数是已经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且流行起来的开源软件产品,比如JFinal、禅道、Koala等都选择了git@osc。

告别“码农” 传递信仰的力量

在很多人眼中,马越不仅仅是一个“开源老兵”,更是时时刻刻充当一个布道者的角色。布道者的含义源于宗教,与信仰有关,马越毫不避讳地谈及,开源对他而言,如信仰一般。他将自己全部的事业倾注于开源之上,并满怀希冀能够让开源技术在中国这片沃土开花结果。

马越说,无论是“开放”、“平等”还是“协作”、“分享”,可以说,互联网思想和开源精神高度一致,互为表里而相得益彰,共同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人类的新时代。

在中国,培养开源人才的后备力量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马越也看到,在中国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大学生可以熟练使用notepad一类的开源软件,大学生如果能够作为开源力量的生力军加以培养,中国开源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迎刃而解。马越说:“大学生能迅速成为一个掌握开源力量的开发者。因为大学生学习时间充裕,并具有热情和激情,这也是一切创新所需的源动力。这两点能促使大学生拥抱开源,世界上很多伟大的软件都是大学生编写出来的。”

与此同时,马越也表示,自己曾经也尝试在校园的课程建设方面推广开源技术,但似乎面临的阻碍仍然比较大。但马越强调,在高校普及开源技术是开源中国社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很多时候,技术人员被人称为“码农”,这个词略含贬义。“码农”(Coding Farmer),是部分软件开发人员的一个自嘲的称号,这一依靠写代码为生的群体,拥有聪慧的大脑、熟练的编程技巧,然而工作方式非常程式化,也十分枯燥。逐渐,作为“码农”的程序员开始被人频繁地指摘,理由是缺乏创新精神。与此相悖的是,如果没有一种途径将程序员从一些程式化,并且繁重的代码中解脱出来,“码农”的命运得不到更好的改善。但是,马越绝不认可的是,“码农”并不缺乏创新力。传统工作状态下的“码农”在开源领域,所能展现出的创新能力,是不容小觑的,而开源则具有这种挖掘和引导的能力。

马越坚信,开源是时代的驱动力,就像互联网金融以比特币为代表,移动互联网以Android为代表,大数据以Hadoop为代表,云计算以OpenStack为代表。开源软件的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过去开源软件是对商业软件进行模仿和跟进,比如有Windows以后,就出来个开源的Linux;有开源的企业级服务总线FuseESB替代IBM ESB和Oracle ESB;开源的中间件Apache或者Nginx + JBoss替代Oracle的Weblogic,开源的负载均衡方案LVS替代F5。”马越认为,“现在开源软件已经完全引领了技术创新,比如谈到大数据,不能不说Hadoop;说到云计算的发展,离不开OpenStack、CloudStack;Android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独占。”

2006年,马越曾获得JBoss世界创新奖,基于在美国近十年的开源技术设计和管理经验,马越信奉开源,提倡开源,并始终践行开源改变人生的理想。马越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在企业级领域推广开源技术,并获得认可,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

在时间的洪流中,在创业激情的回响中,很多创业故事并不像我们后来所遇见的那样,充满了很多传奇的色彩,而创业故事的主角也往往与电视剧里的主角所经历的世事迥然不同,没有罗曼蒂克,也没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一份坚守,或者说,一份信念。马越只是行走在这许多创业者大军中的一员,他的成功与否并不能从目前所见到的境况就可以妄下定论,向上市公司迈进,还只是开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希望时间可以证明,开源可以为他带来好运。

上一篇:手机操作系统发展之路 下一篇:三大新软件战略助力企业“互联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