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执其中“学”“教”统一

时间:2022-10-12 01:40:15

摘 要:“数学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但如何处理好“数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一线教师经常困惑的问题。因此向“学”与“教”的更深处漫溯,允执其中,“学”“教”统一的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数学活动;“学”;“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数学活动是具有数学教与学为目标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但是纵观如今的数学课堂,一部分教师为了凸显活动的自主学习,无点拨、少引导;一部分教师又唯恐被贴上灌输式教学的标签怕教授,种种原因让许多数学活动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学生获得的经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而受年龄、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不能独立地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因此,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理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就结合一些教学片段,谈谈“数学活动”中的“学”与“教”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

片段一:“做”中“思”,引发数学思考――角的认识

小学生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时,基本上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尤其是低年级段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实践能力弱,只有切实经历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活动的步骤、方法,才能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学生数学活动情境的提供者、引导学生活动开展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多重身份的教师,在学生积累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角的认识”中,教师有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魔法口袋中的好东西多着呢,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要求是每次只能摸一个。

(指名学生摸)将学生摸出的图形依次张贴在黑板上。

(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

师:你能给他们分分类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为一类,圆为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圆没有尖尖的角。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图形中都有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角。

师: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1:角有一个尖点,扎人。

(教师出示魔法口袋2)

师:摸出一个图钉。

生2:角还有两边。

师:摸出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

生3:角是平的。

师:(摸出一片带尖椭圆的树叶并追问)尖尖的,平平的,怎么没有角?

生4:有1个尖点,两条边,两条边应该是直的。

师:(摸出一个三角板)刚才大家所说的尖点与边在数学上有自己的名称,请打开数学书自学,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同时也使学生思维找准学习的方向。因此,数学活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逐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片段二:“导”中“悟”,感悟数学思想――圆柱的体积

尽管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但不仍乏将数学活动变为“看图说话”或“折纸”“手工”等操作活动的现象。没有数学的“学”,何谈以“学”定教。因此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首先应是“数学”的学习活动,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而实现活动数学化,仅靠学生的“做”与“学”是不够的,还需依靠教师及时引导和归纳总结,促进内隐的。缺乏一定条理性的、零散的个人经验的进一步明晰、概括和抽象,同时,还需依靠学习共同体的力量进行交流、讨论,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体会与交流。其次,数学活动是“活动”的,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形象操作探究活动和思维活动,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一位教师在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在复习等底、等高的概念及已学的立体图形体积的公式后,抛出例题与自学提示。

例题:

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

(3)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体积计算,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吗?

自学提示:

1.动手试一试,将圆柱转化成熟悉的立体图形;

2.思考: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积、底面积、高)有什么联系?用完整的话记录你的发现。

3.回顾圆柱的体积探究过程,你有什么启发?(解题策略)

4.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自学提示设计有效地“转化”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验证,体验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从而抽象出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而这些数学的经验是在“学”“教”共存的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片段三:“学”与“用”,积累运用数学活动经验――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适合学情的活动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对活动对象和活动任务的选择、适应和体验,并教给学生怎样进行活动的策略,促进学生对数学活动全过程的体验。所以,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根据内容组织学生合理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由活动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教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针对这一问题,教学中可作如下设计:

1.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有50张纸装订而成,请观察自己的教科书,用手捏一捏,感受一本书的厚度。

2.合作:将10本教科书(500张纸)依次叠放在一起,每增加一本,捏一捏。

3.想一想: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说一说这1200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

4.举一反三:请设计“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的实践。

上述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数学教科书开始,通过实践感知50张纸的厚度,过渡到500张纸的厚度,上升到想象1200张纸的厚度,最后将估计实践的数学思想引申迁移到设计体验“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不仅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还关注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学会举一反三。

总之,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应是有做有思,有导有悟,有学有用。一方面,学生“学”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教”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教”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更为重要的是,向“学”与“教”的更深处漫溢,允执其中,“学”“教”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徐斌.重视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6).

上一篇:重视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培养引领学生走进人的情... 下一篇:试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