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时间:2022-10-12 12:51:1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摘 要:运用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既要研究它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又要研究其自身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性。坚持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必须处理好整体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开放性和整体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4-0049-04

自从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学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个缺陷,那就是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视域,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整体性的观点、方法认识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具体阐明如何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世界观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即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可称之为深层的或内部的整体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联系,可称之为表层的或外部的整体性。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层整体性关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层整体性关联,主要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上的连续性。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18年至1934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和理论酝酿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1918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三篇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以后,他又系统介绍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开始深入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至1977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确立并产生思想的阶段,其主体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革命的步骤和前途是什么等基本问题。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至今,这是继承发展和继续产生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阶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整体性关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整体性关联,主要体现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联,这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第一个层面,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例如,思想中关于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的思想,关于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想,不仅有力地指导着当时的工业化建设,实际上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学说,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的根源和理论基础,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关于经济建设必须搞综合平衡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商品经济、运用价值法则的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个层面,思想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例如,思想中关于国体、政体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仍然得到坚持和遵循;思想中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理论,提出和总结的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为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些原则和方针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另外,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指导思想、组织原则、优良作风和党员干部教育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都作出了科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党建理论是同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综合上述两个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整体性关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的实践创造为基础,通过逻辑的形式,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及其固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宏伟实践的历史进程,再现了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从而形成了彼此相互联系、逻辑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其逻辑结构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研究在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理论,而首要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或者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1]他领导全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延续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集中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究其实质,这三个科学的理论,是基于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任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的不断展开和具体化,体现了思想传承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在理论主题上的整体性。

其次,始终不变的价值取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虽然带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但却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它们都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原则。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针对如何评价改革的成果,什么是姓“社”、姓“资”等争论,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2]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体现了人民利益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3]27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坚持以人为本”时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4]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的价值取向。

第三,坚定不移的方法论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始终不渝的方法论原则。延安时期,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着重解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问题。这一口号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经典表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识和科学态度,针对当时党内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现实状况,尖锐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根据世纪之交新的时代特点,着重强调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认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3]537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确立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并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纲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钥匙。保持方法论原则的不变,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重要关系

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外在的历史连续性,还是从内在的逻辑结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特征。我们必须坚持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重要关系:

首先,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与特殊性研究的关系,要看到,整体性研究不能代替特殊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括的三大阶段性成果,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各自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在同一理论主题下,它们具有不尽相同的历史地位,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性架构的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发挥着长远的奠基性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组成部分。这种开创性作用突出表现在:顺应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历史潮流,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视野,启发和引导人们在更加自觉地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突出表现在: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展潮流,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整体性,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特殊性。只有准确地把握各个理论形态的特殊性,才能更加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时代与现实价值;只有结合特殊性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把握。

其次,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与开放性研究的关系,要看到,整体性研究必须与开放性研究结合起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就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贯通性和内在逻辑性,研究这一理论体系内部各个部分的整合问题。但是,理论的整合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封闭。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不自我封闭,从不保守僵化,而是敢于和善于在开放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从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发展,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又积极吸纳当今世界各种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是指引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理论形态。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会继续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所提供的只是观察、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现成的具体的结论。因此,它必然表现为指导功能上的开放性。正是由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开放性的品格,才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开放中不断丰富发展。我们既要从整体性上来把握其开放性,脱离理论的整体结构与整体功能,单个的理论观点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又要从开放的角度来发展整体性,脱离开放性,整体的理论就会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和实践所淘汰。

第三,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的关系,要看到,整体性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一个实践发展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必须与对实践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一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发展阶段,无不深刻地体现着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无不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晶。实践性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的关系。要有效地实现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局面,应该把握好以下两点:其一,以对问题的研究来推动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中出现的和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是理论体系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创新源泉。其二,以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来拓展对问题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类社会美好理想的科学理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理论体系的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高度统一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分析,这将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宽阔的视野来拓展对问题的研究,从而更好地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

上述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几个理论的简单罗列、堆砌或杂糅,而是在理论体系的深层结构上体现了高度的逻辑自洽。从整体性上阐明其逻辑结构,深入剖析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构成体系的各个部分间的内在一致与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探究这种内在一致性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继续坚持和发展这种内在一致性,应是进一步深入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上一篇: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课题 下一篇:江苏养老服务社会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