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证理论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12 12:43:25

权证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权证这一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梳理权证定价、权证风险的度量与避险、权证的价格发现功能、权证对标的股票的影响和国内权证市场5个方面的研究文献,对其理论价值进行评述,并提出权证研究的拓展思路。

关键词:权证;定价;风险;价格波动;内地市场 ’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543(2009)06-0017-08

1911年美国发行了最早的股本权证后,权证作为一种具有杠杆效应的衍生金融工具很快在美国、欧洲发展起来,随后诸多学者和业界人士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权证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权证工具开发、市场监管、投资者对权证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献也主要集中于权证的定价理论与模型、权证的风险度量及权证避险策略、权证的价格发现功能、权证对标的股票价格的影响4个方面。随着我国权证市场的设立,学者和业界人士对权证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我国内地权证市场的设立、作用和监管、权证对A股市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在此,重点梳理权证定价、避险、价格发现、对标的股票的影响和国内权证市场5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做出相应评述。

一、权证定价方法与定价模型研究

期权定价的革命性创举是1973年Black-Scholes模型的问世,学者们对于权证定价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以Black-Scholes模型为基础,随后研究了假设股票价格的随机过程服从“非正态分布”或“非单纯的正态分布”各种不同情形下的认股权证定价问题,并试图通过对认股权证定价一般原理的探索、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相关的实证检验分析,找到较为接近事实的和有效的定价方法。

(一)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产生前认股权证定价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Louis Bachielie 1900年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从证券市场由买者和卖者组成,买者看涨而卖者看跌于是形成证券买卖交易的现象中,第一个发现股票价格波动过程具有布朗运动的某些特性,并推导出股票期权的定价公式。1961年,C.M.Sprenkle在《认股权价格是预期和偏好的指示器》一文中,对定价公式进行了重大修正,C.M.Sprenkle计算式与Bachlelie模型的不同是假设股票价格满足动态的几何布朗运动,而不是算术布朗运动,因此更接近现实。Bonessz(1963)首次将时间价值观念引入权证定价公式。他在《股票期权价值理论的要素》一文中假定:(1)股票价格服从平稳的对数正态分布;(2)投资者风险中性,但承认风险溢价的重要性;(3)a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按a的折现率将期权的期末期望值折现为现值,即期权的价格。Bonessz定价公式与Black-Scholes期权公式在形式上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点是折现率的不同,Bonessz模型中的折现率a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而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中的折线率为无风险收益。

这一时期对认股权证定价理论研究的特点是:对股票期权和认股权证的认识还比较初浅,不能区分其不同点;把认股权证的定价等同于看涨期权的定价;模型构造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为推出的定价公式中存在多个参数,而这些参数在现实中难以估计,所以这些定价公式难以在实践中推广。

(二)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与认股权证定价理论

1973年,Fa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期权定价和公司财务》,对认股权证进行了区分,并推导出至今广为流行的欧式看涨期权定价公式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1973年,Andrew推导出在稀释效应下的认股权证定价公式,其后学者们对执行认股权证对公司的稀释影响、有稀释效应的Black-Scholes公式的导出以及稀释模型的性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对模型进行评价。

(三)权证定价的随机波动率模型、跳扩散模型和GARCH模型

Black-Scholes模型对标的资产价格运动过程的描述与现实差距太大,实际标的资产的对数分布比对数分布的峰度要尖得多,尾部也厚得多,与对数正态分布不同,即存在隐含波动率微笑现象。Osbom(1964)发现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呈厚尾分布;Fama(1965)发现收益率分布是左偏的,且存在收益分布的尖峰特征;Turn和Weiger(1996)证明了同样的结论。此外,波动率存在聚类现象。因此,以有效市场性理论为基础的Black-Scholes模型已不能准确刻画资产收益的运动过程,需要作出改进。该模型的改进其中包括了随机波动率模型,即假设资产收益的波动率过程服从某种随机过程,如:Hull和White(1987),Maghsoodi(1998),Romano White(1987)和Touzi(1997),Alan L.Lewis的著作相对完整地描述了这一方法(OptionValuation underStochastic Volitility)。Merton(1976)提出股价路径应是一个跳跃扩散过程(Jump DiffusionProcess)。如果资产价格变化过程中的跳跃成分与整个市场无关的话,就属于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不应该获得期望收益。利用几何布朗运动描述只有系统风险的资产价格运动,用Poisson随机过程描述产生非系统风险的偶然的资产价格的跳跃,并且假设跳跃幅度服从正态分布,通过求解随机方程可以得出期权定价公式。Jarrow和Rosenfeld(1984),Ball和forous(1983,1985),Feinstone(1985),Argiray和Booth(1986)等也都发现股价路径确实存在跳跃的情况,支持Merton的观点。另外,Rubinstein(1985),Shastri和Wethyavivorn(1987),Naik和Lee(1990)等将其运用于期权的评价上,发现以Merton模型计算出来的认股权价格比以B-S模型计算出来的价格更接近真实市场价格,特别是处于价外的认股权,或是标的股票曾有巨大或经常性波动时,以Merton模型评价认股权证是比较合适的。

Nelson在1990年证明,可以用GARCH模型近似双扩散过程模型,Duan在1996年推广了这一结果,把双扩散模型与独立的GARCH模型联系在一起,1997年证明当时所有使用过的双扩散模型都可以被表示为GARCH模型群体的极限之一。Duan,Ritehken和Run(2003)提出了收益和波动率都服从跳扩散过程的GARCH模型。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权证定价在我国的应用,侯迎春(2007)对我国的股本权证

定价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针对我国权证市场的特点,提出定价误差的消除技术,构造了修正模型误差的回归模型,选取适当变量,合理预测权证定价的模型误差,认为权证定价应考虑市场供需和换手率因素;牛市或熊市背景下发行权证,对权证有不同影响,应当适当考虑这一因素,达到修正定价误差的目的。贺强和王建军(2006)、李存行(2006)、陈勇(2006)、孙茂颖(2006)、井百祥和孙伶俐(2006)等都把股权稀释效应引入认股权证的定价模型,认为稀释效应对权证价值有稀释作用,由此推出有稀释效应的认股权证定价模型,这一模型是在Black-Scholes期权公式基础上经过修正得到的。刘兵(2002)研究了相对业绩比较期权的定价方法,通过寻找一个与公司有相关性的资产并进行相对业绩比较,剔除系统性风险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根据修正后的股票价格制定经理股票期权计划,实现激励目标。谭轶群和刘国买(2004)分析了亚式期权的激励效用。

权证定价方法与模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开发的过程,随着学者对市场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数学方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的掌握,会有更好更准确的刻画资产价格动态过程,并对权证作出准确定价的模型和方法问世,尽管人们根据市场的不同特征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权证定价方法和定价模型,但Black-Scholes模型依然是资本市场广泛应用的权证定价模型。国内对于权证定价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外方法、模型的介绍与应用,部分学者对我国权证市场应用各种定价方法的定价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权证风险的度量和避险策略研究

(一)VaR方法对权证风险的度量

JP.Morgan(1996)将VaR看作是在既定头寸被冲销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最大损失的估计值。Jorion.P(1997)把VaR描述为是对正常市场波动的度量,大于VaR值的损失只会以小概率发生。Bede(1995)和Dowd Kewin(1998)认为,VaR是在给定的持有期内,一定置信水平下资产组合的最大期望损失。Engle(1982)提出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Bollerslev(1986)提出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美国JP。Morgan银行1995年提出以方差――协方差法作为衡量~aR的基本方法。Jorion(1996)针对各种VaR衡量方法归纳出一个完整架构。Dowd Kewin(1999)提出了针对收益率尾部分布超过某一较大阀值的数据进行建模进而计算VaR值的极值模型。Lan-Chih Ho等(2000)对亚洲包括日本、韩国等6个地区1997-1998年极端市场境况下的价格指数应用了极值理论。Bacmann等(2004)应用极值理论分析了包括套利基金、股票和债券的混合投资组合风险,并用VaR和Es进行了定量描述。C.Brooks等(2005)提出了一种半非参数的极值方法。Matthew和Pritsker(2006)从实证和理论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探讨以及验证了3种VaR模型、历史模拟法以及改进的两个历史模拟法,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结论,具有启发性。

随着实务界对权证定价及其风险管理的重视和国外学者在权证定价及VaR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学者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介绍,王春峰(2001)对VaR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介绍,阐述了VaR的基本计算方法,引入了条件VaR、边际VaR、增量VaR等改进的VaR形式,涉及VaR在各种金融工具中的运用。曹乾等(2004)分析了VaR的产生背景、概念、特点、算法以及使用局限性等,探讨了该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郑刚和杨海风(2005)针对权证运行中的各个参与方特别是运作中的发行、交易和执行3个不同环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措施讨论。孙浩中(2005)在对认股权证定价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宝钢权证,分析了认股权证的价值及其中隐含的风险,并指出这种分析框架可以推广到其他特殊条款的权证中。焦健(2005)对认股权证进行了分析,认为认股权证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有能力控制股价的一方参与了利益博弈,从而使博弈变得并非均衡。张予(2007)认为,在中国市场流通交易过程中,权证具有其本身价格决定所带来的风险和投资者执行层面所带来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应从监管者和投资者两方面做好工作。

这类文献主要研究:(1)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国内外对于经典VaR模型中方差――协方差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研究得非常多,而对历史模拟法研究得相对较少。国外极值理论的研究最近几年比较兴盛,而国内类似的文献要少得多。(2)VaR的应用。国外研究者多着眼于VaR作为风险计量和市场风险监管的作用,而国内大量文献对VaR方法在绩效评估、投资组合优化、金融机构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二)存在交易成本的权证避险策略

Boyle和Emanuel(1980)对于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短时间段进行间断性避险的误差分布进行的检验表明,忽略泰勒展开式的某些高阶项,避险误差的期望值为零,且避险误差分布服从自由度为1的卡方分布。Kamal和Derman(1999)对分布方差的研究表明,方差与期权的Vega成比例。Leland(1985)提出采用一种修正的波动率来解决交易成本带来的避险误差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在连续时间的B-S模型框架下,假设在给定的时问间隔进行避险调整,通过在波动率中加入包含交易成本因素的项,使得波动率增加导致的期权价格的增加恰好能抵消交易成本,从而对B-S公式进行修正,使之仍可以应用于避险操作。在Leland研究的基础上,Toil(1996)计算了对冲误差的期望值并给出了封闭形式解。Kabanov和Safarian(1997)给出了存在比例交易成本的对冲误差范围,并认为Leland的避险策略仅是一种推测。Davis和Clark(1994),Soner,Shreve和Cvitanic(1995)等指出,Leland的避险策略并不能精确地避险,因为只要权证的执行价格是正的,持有标的股票的盈利就比到期日权证的盈利高,Leland模型虽然比B-S模型有所改进,但其策略并不是最优策略;Whalley和Wilmott(1997)通过对最优化系统的渐进分析,提出了一个相对容易实行的避险算法,采用的是Global-in-time方法,即通过提供一个决策规则,在每个时间瞬间监控股价并决定是否进行避险头寸调整,解决巨幅累积交易成本问题。Mohamed(1998)对不同避险策略的实证研究表明,WW模型提出的避险带策略是最佳避险策略。

就权证避险策略研究而言,国外研究相对较

成熟,并形成相当的研究成果;国内对此的研究则比较匮乏,急需理论和应用上的创新。

三、权证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权证的基期定价、远期交割功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发现能力。权证与标的资产之间出现价格偏离时投资者可以进行套利交易,有助于标的资产价格回归至合理价位。Black(1975)认为,期权市场由于具有某方面的优势,使得新信息可能会先在期权的价格上反映。Manaster和Rendleman(1982)分析了1973年4月26日至1976年6月30日每日的收盘价格,发现期权每日的收盘价格中包含一些还没有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的信息,并且期权约领先股票市场两个交易日。Bhattacharya(1987)对CBOE日内资料的分析大体上支持Manaster和Rendleman的结论,也指出期权价格有预测标的股价的能力。但是Vijh认为,Manaster和Rendleman的研究没有考虑到买卖价差及两个市场收盘时间不同的问题,期权市场会领先股票市场可能的原因是期权市场较股票市场晚10分钟收盘。Anthony(1988)使用每日资料研究期权市场和现货市场的领先落后关系,尽管认为期权市场约领先一个交易日,但其全部样本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仍然有部分样本为标的股价领先或是彼此间没有明显的领先落后关系。主要原因在于认股权证或期权市场等衍生性金融商品有较低交易成本以及高度财务杠杆的特性,使得拥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有可能会先在认购权证市场进行交易,导致权证价格的波动领先于基础证券且波动幅度较大。当然,权证的财务杠杆特性有可能增加权证市场的投机性,但也正是因为同样的财务杠杆使得权证市场与基础证券市场的相互影响是不对称的,即基础证券价格对权证价格的影响大于权证价格对基础证券价格的影响,但权证价格的波动领先于基础证券的波动。两个市场相对独立及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个风险的释放区及缓冲池,这是传统的配股、增发模式所不具备的。周行一等(1999)对中国台湾认股权证市场的研究表明,认购权证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在短期内(6分钟)标的股票在权证市场尚未交易前报酬率(Rpre)的波动性显著大于权证己经交易后报酬率(即st)的波动性,而Rpre的负一阶自相关系数绝对值显著大于Rpst的负一阶自相关系数绝对值,依此推论,由于权证市场的交易,标的股票的评价错误减小,因此波动性下降,所以认购权证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同时,由于标的股票报酬率(Rpre)会领先影响权证报酬率及权证交易量,且权证报酬率会领先影响标的股票报酬率(Rpst)及交易量(Vpst),所以股票市场的情况会反映在权证市场中,从而产生套利机会。虽然权证市场对现货市场有影响,但影响较小,表示套利机会较少,这再次证明权证市场有价格发现功能。总之,认股权征的价格发现及传导功能已为国外权证市场所证实。但是国内学者杨勇(2006)利用方差比检验方法对中国权证市场的弱式有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权证市场不符合随机游走假设,即权证市场未达到弱式有效。

这类文献主要利用套利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权证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进行检验。

四、权证对标的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

Conrad(1989)以美国CBOE和AMEX交易权证为样本,考察权证发行日前后30天内标的股票的变动情况,Detemple和Jorion(1990)同样以CBOE和AMEX交易权证为样本,以权证发行时间前60日至前7日为估计期,二者均得出权证上市造成标的股票价格上涨的结论。英国伦敦股市1978~1989年上市的39只权证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发行日前后10日为事件窗口,权证发行日前标的股票价格上涨,但是发行日当天及发行日后股价却有显著的负超额收益,说明发行日及日后股价下跌;存在权证发行宣告日的情况下,宣告日股价上涨明显,而权证上市日股价涨幅不明显。中国港台两市的权证发行实证研究表明,权证发行宣告日的确会令标的股票价格产生显著的正超常收益,表明权证核准发行被市场理解为对该标的股票的利好因素。Chan和Wei(1997)研究了1995~1996年中国香港联交所上市的108只认股权证,实证结果表明,在宣告目标的股价成交量明显扩大,并且在宣告日次日达到最大值。魏杰(1999)对中国台湾21支认股权证上市情况的研究表明,在认股权证宣告日,积累异常报酬检验结果皆显著为正,但在宣告日过后,超额收益率逐渐由正转负,显示认股权证发行的宣告确实被看作标的股票的利好因素,但为短期效果,在权证上市日,该消息对标的股票的利好因素并不十分明显。Chan和Wei(1997)的研究表明,在宣告日与第一交易日,标的股价均有正的显著性资讯效果,但波动并不明显。Haddad和Voorheis(1991)研究发现,认股权证的上市交易能够通过吸引额外投资者、增加标的股票交易量从而为标的股价上升带来动力。但中国台湾认股权证上市对标的股票的价格并没有正向影响效果。谢伟棠(1998)研究发现,中国台湾认股权证上市日并未对标的股价形成正向支撑,反而权证上市后标的股票价格有显著的负报酬率,显示权证发行造成投资人对股价过度反应的看法。Bartunek(1996)研究发现:权证下市并未带来显著的负价格效果,在成交量方面,权证到期前后有减小的情况。中国台湾权证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权证到期日大多处于虚值状态,发行券商并没有履约压力,且更多的券商早已冲销其避险头寸,因而对标的股价下压影响不大。然而部分市场研究发现,认股权证到期日的前两日,权证标的股票价格呈显著向下压力(例如1977~1978年美国5大交易所152只认股权证的实证检验),且到期日后第二天股价有显著上涨趋势。此种现象被认为是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发达的情况下套利活动与投资者调整仓位的反应。

国内学者罗建、罗从正、李崇高(2008)通过事件研究法,以我国权证市场截至2006年12月的33只权证为样本,实证研究认购权证标的股票和认沽权证标的股票的平均异常收益率(AAR)和累计异常收益率(CAAR)的变化,综合分析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发行前后标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发现认股权证的发行对标的股票价格有短暂的正的价格效应,而这种对标的股票正的价格效应发生在认股权证公告日而非上市日。钟珍(2006)研究得出:我国内地权证发行导致短期内标的股票交易剧增,而且这种对交易的活跃效应会持续到中长期;发行前数日标的股票会取得正的累积异常报酬率,但中长期收益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权证发行对标的股票风险的影响在统计上未形成一致结论,因个别股票而异。

这类文献主要通过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权证上市日、上市后、下市后标的股票价格的波动

情况。

五、我国内地权证市场发展的相关研究

程晓翌(2002)根据认股权证基本特征,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认股权证的基本功能和发行可能存在的障碍,并指出我国高科技企业发行认股权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秦全(2002)选择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在高科技企业中发行认股权证的作用和障碍,最后论证了在高科技企业中发行认股权证的可行性。何杰(2003)认为,备兑认股权证是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首选品种,并论证了建立我国备兑认股权证的可行性。郑刚、杨海凤(2004)论述了认股权证在我国推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权证运行中不同的参与主体,分别从发行、交易和执行3个环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措施的创新性讨论。张贞智、韩莉(2004)认为,证券市场的风险性使投资者迫切需要兼有投资和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而认股权证的引入正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金融工具。

陈斌和于延超(2005)对1992年6月至1996年6月我国大陆权证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得出深沪权证市场发展的4个基本特点:第一,从品种角度看,受制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现实,深沪权证市场的发展单纯满足于企业的配股融资目的,缺乏真正意义的权证产品,三类权证品种中,长期配股权证的交易规模最大。第二,从规模角度看,与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相比,权证市场规模相对弱小,但在权证市场发展的高峰期,权证与股票、基金呈三足鼎立之势。第三,从交易角度看,权证投机气氛极其浓郁,表现为:(1)短期价格波动剧烈;(2)权证价格波动大幅超过正股价格波动,某些权证价格甚至超过正股价格;(3)暴涨暴跌严重。第四,从市场环境角度看,权证市场发展环境滞后,正股市场薄弱,监管政策多变,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淡漠。深沪权证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个失败案例。深沪权证市场的最终关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

孙曙伟(2006)分析研究了国内外权证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重新设立权证市场的现实背景,论述了权证市场的基本制度体系。权证的监管制度包含权证发行、上市和交易三大部分。各国、地区的监管制度不同,并在日益加深的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监管模式。我国大陆的监管制度刚刚建立,借鉴了国外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焦凯(2007)研究了境外市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内地的权证交易机制,重点选择了国外市场研究中基本成熟的权证模型,以中国内地权证市场(包括沪深证券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所有中国内地市场上权证全样本的交易和报价高频数据,借助统计和计量等方法,对中国内地权证在现有交易制度下的定价效率、避险交易、日内回转交易特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内地权证存在着定价方面的显著差异。与境外投资者相比较,中国内地权证投资者承担了更多的权证定价效率误差。

这类文献主要研究我国权证市场设立的意义、作用、监管以及对A股市场的影响等方面。

六、简评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3方面对现有研究作简单评价,并对后续研究提出思考。

(一)从研究内容看,主要是研究权证定价和产品功能

1.权证定价是权证研究的核心。由于权证定价模型中股票收益率特征是最具变化的参数,从而引发人们在研究权证定价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权证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和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

2.权证是一种金融产品,其功能是什么?效用在哪里?学者们在对权证功能的分析中认识到,权证是“一把双刃剑”,其套期保值功能可以规避风险,但其杠杆效应可能又会放大风险,权证的风险度量及避险策略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国内学者对权证的研究还不具备系统性,现有研究往往停留在叙述其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等定性分析方面;对权证所作的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股权分置改革中权证的“对价”,采用的主要是未经检验的原始Black-Scholes模型。二是利用资本市场中已经发行权证的上市公司的一些基本数据,对权证运作基础证券收益率的波动性做一些实证研究,整个定量分析无论是理论假设、模型设计还是数据筛选,运作设计都还比较简单粗糙。

(二)从研究方法看,以期权理论为基础,采用大量数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1.权证理论的研究发展强烈依赖于期权理论的研究成果。权证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几乎都脱胎于期权理论,人们对权证定价模型、风险度量、避险策略研究以及权证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都是在借用了期权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套以权证的外壳。自从芝加哥大学的Fisher Black与斯坦福大学的Myron Scholes在1973年提出Black-Scholes模型之后,几乎所有学者关于期权的研究都以该模型为核心,所做的工作几乎都是根据具体市场对该模型作一些参数修正和模型扩展,或者把该模型与其他模型作一些比较,基于价格展开对实际运作的研究。权证定价模型研究以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为核心,由于分形市场理论的确立,资产价格服从分数次布郎运动已成为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GARCH模型成为期权定价的重要工具后,人们的注意力也集中于权证定价的GARCH模型研究。

2.权证研究中采用了大量的偏微分方程求解技术、鞍方法、随机分析和网格法(包括二叉树、三叉树、多叉树等方法)、有限差分方法等建立模型,修正模型为权证定价、度量权证风险、建立权证下的风险规避,对权证对标的股票价格影响的波动性进行实证检验。

(三)从研究视角看,主要是基于资本市场、投资者视角对权证进行研究

中外学者对于权证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资本市场视角聚焦于权证产品的介绍,讨论权证的属性、权证的功能,分析与开发、研究权证产品设计与发行(种类与定价),投资者的运用、权证的监管以及在中国发展权证市场的经济意义;或者是基于投资者视角研究权证产品的投资组合、投资风险的防范。

(四)权证研究将逐渐摆脱期权的研究框架,走向独立化研究领域

可以预测,随着管理研究方法论与理论研究的日趋严谨,权证的理论研究将逐渐摆脱期权理论的研究框架。

1.权证研究内涵将向外拓展。现有研究主要是将权证作为一种衍生金融产品,研究其定价和产品功能。但可以预见,后续研究将关注在特定经济环境下,权证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例如,我国权证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关系。

2.权证研究的对内深化。将进一步研究权证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权证能使股东在与经理人、债权人之间的双方博弈中达成长期利益均衡;同时,权证也能使股东、经理人、债权人和监管部门在其所参与的多方博弈中达到均衡,从而启发我们从博弈论角度研究权证的公司治理效应。

3.公司治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激励理论、博弈论等都将成为权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且权证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可以作为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激励理论研究与实践突破的一种尝试。

(五)基于上市公司视角研究权证值得关注

权证市场的发展,权证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环境,拓展了上市公司投融资选择空间,从而必然带来上市公司投融资理论研究的新突破,权证对上市公司投融资政策有何影响?上市公司对权证应如何应用?上市公司应用权证动机的机理?权证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影响?权证在上市公司治理、高管人员激励中的效应?权证应用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研究前景。

上一篇: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 下一篇:世界经济失衡最新发展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