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

时间:2022-10-11 11:35:47

鼻内镜下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

【摘要】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鼻内镜下运用CZB型聚焦超声治疗仪对55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按照2004年兰州会议“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方案”,用记分法评定其疗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显效为38.2%(21/55),有效56.4%(31/55),无效5.5%(3/55),总有效率为94.5%(52/55)。结论 鼻内镜下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近期效果显著,且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可重复性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聚焦超声;鼻炎,变应性;鼻黏膜

变应性鼻炎俗称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以鼻痒、喷嚏、流水样涕和鼻塞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涉及多种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其与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和变应性结膜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1-2]。其随时可能出现的症状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呈全球性增长的趋势,其全球发病率在10%~25%,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3]。因此,对变应性鼻炎的防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现有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等。中药、针灸、物理治疗等可作为选择性或补充治疗方法,对合适病例必要时可采用手术治疗。但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rennial al lergic rhinnitis,PAR)效果不理想,我科从2009年始开展在鼻内窥镜下聚焦超声治疗PAR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例患者来自我科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门诊就诊的符合PAR的患者,排除鼻中隔明显偏曲、急慢性鼻窦炎、萎缩性和干燥性鼻炎,男34例,女21例,年龄16~82岁,平均44岁。病程1~35年,平均22年。按照PAR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4],具有鼻痒、喷嚏、鼻分泌物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在有症状的日子里症状每日累计达1 h以上。变应原检测均为阳性。

1.2 手术方法 55例患者均在鼻内窥镜下进行,选用CZB型超声波鼻炎治疗仪,以含盐酸肾上腺素(1:1000)的1%地卡因作鼻黏膜表面麻醉2~3次,治疗强度通常选用Ⅲ档,直线扫描下鼻甲上缘、下缘、下鼻甲内侧面、及前端,鼻中隔前上1/3,下鼻甲黏膜水肿严重的患者可#型扫描,治疗头的发射窗口对准紧贴治疗区启动脚踏开关,治疗头沿下鼻甲长轴方向匀速(2~6 mm/s)进行,同一轨迹根据病情可重复2~3遍,每条轨迹相隔4~5 mm,鼻中隔沿筛前神经走形方向由前上向后下匀速移动匀速进行治疗,扫描两条轨迹,两侧鼻中隔治疗不在同一平面,术中不出血,无需填塞。

1.3 随访 术后鼻黏膜反应性充血、水肿、假膜形成,大多数患者鼻塞、流涕症状会一过性加重,大约持续1周,清除假膜鼻腔通气即刻缓解。

2 结果

按照2004年兰州会议[4]修订的“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方案”,用记分法评定其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合计分值-治疗后合计分值)/治疗前合计分值×100%。≥66%为显效,25%~66%为有效,

3 讨论

PAR是由全身多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和免疫细胞参与的与鼻黏膜局部血管、神经和腺体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和喷嚏发作,并使鼻黏膜敏感性增加[5]。鼻黏膜上皮纤毛粘液系统在维护鼻腔正常的生理微环境和生物学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无论是传统手术或是采用微波、激光、射频消融治疗PAR,其主要均是针对下鼻甲黏膜和鼻腔感觉和副交感神经来源以对鼻黏膜组织减容为目的,这些治疗方式不同程度上对鼻黏膜上皮层造成损伤。容易形成鼻腔干燥、鼻黏膜萎缩、鼻涕后流等后遗症。同时,手术创面一旦修复,症状又可能复发,这也是这类治疗长期疗效欠佳的原因。因此,理想的目标是即能适度减轻鼻黏膜下腺体和免疫细胞功能、降低鼻黏膜血管、神经的反应性,同时又能保持鼻腔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具有可重复性的优点。聚焦超声具有的渗透性和聚焦性的特点使其能量可穿透鼻黏膜上皮层和基底膜层,定向聚积在含有大量免疫细胞、浆液性及浆液粘液性腺体、神经和丰富血管网的鼻黏膜下层,在该层面形成散在的点状凝固性坏死。可通过调控其能量的大小以及作用的方式调节冶疗区组织损伤的程度,对非治疗区组织不造成损伤[6]。

其治疗变应性鼻炎有以下机理:①可直接破坏局部浸润的免疫细胞,使其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减少这些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作用;②可诱导肥大细胞完全脱颗粒[7,8];③通过破坏鼻黏膜深层的副交感微神经节细胞及SP神经纤维等,降低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减少血管活性肽的释放,使血管舒张减轻,腺体分泌减少;④直接使血管闭锁,或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两者均使血浆渗出物减少,鼻黏膜的水肿减轻。

聚焦超声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运用既达到了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同时又保存了鼻黏膜表面组织的完整性,不会影响到鼻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的分泌功能和鼻黏膜纤毛的转运功能从而使鼻腔干燥、鼻涕倒流等后遗症发生率极小。这既是聚焦超声安全、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理论基础,也为患者在症状复发后再次治疗以获得长期肯定的疗效提供了保障。聚焦超声技术在PAR中的应用是一种全新、安全、有效、无创的治疗新技术,为广大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值得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Stanaland BE.Therapeutic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of allergic rhinitis/asthmadevelopment.Allergy Asthma Proc,2004,25(1):11-15.

[2] Bousquet J,Van Cauwenberge P,Khaltaev N,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on asthma.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1,108(5):147-334.

[3] US Dept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AHRQ,2002.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5] Wang DY,Raza MT,Gordon BR.Control of nasal obstruction in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4(3):165-170.

[6] 朱瑾,李东,吴显文,等.聚焦超声对黄羊鼻黏膜形态学的影响.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4):241-244.

[7] Leung MC,Ng GY,Yip KK.Effect of ultrasound on acute in-flammation of transected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6):963-966.

[8] Ter Haar G.Therapeutic ultrasound.Eur J Ultrasound,1999,9(1):3-9.

上一篇:前列腺电切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严重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