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富学生”活水的源头”进行作文教学

时间:2022-10-11 11:25:08

从丰富学生”活水的源头”进行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写某一篇作文,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以上说法都强调:作文教学要在“写真实”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让小学生真正用“我手书我心”。

但是在课改推行十年后的今天,小学生还是普遍存在着害怕写作文的心理,有的提笔却不知从何说起;有的写得似乎很长,洋洋洒洒,但离题万里,连篇累牍的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或是语言枯燥乏味,平淡无奇;或是内容单调雷同,陈腔滥调充斥其中。很多学生喜欢借用优秀作文书刊中的材料,于是克隆出学生千人一面、千人一腔之作,哪里谈得上学生的个性独特反映?哪里谈得上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这种作文教学的僵化无力,毫无生气,追根到底,在于学生的内在储备不足。情不“动于衷”,怎能“形于言”?胸无点墨,焉能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写作素材的匮乏,成了制约学生个性化习作的瓶颈。

如何突破?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广阔的生活实践和广泛的阅读实践中,汲取并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使作文教学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让学生“有所为而作”。

一、 文意兼得、读写结合

所谓“文意兼得”,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从而获得恰当运用语言文字,深入表情达意的习作能力。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吃透教材,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有的课文要关注作者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作用、效果,有的课文要关注文章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效果,有的课文则要关注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及表达的作用、效果……

例如,《翠鸟》一课中描写翠鸟捉鱼时动作的片段:“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前一句正面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迅速敏捷,后一句通过景物描写从侧面衬托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学生一般能通过找动词体会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而忽视后一句的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效果。于是我在教学这个片段时,让学生感受通过苇秆和水波的描写侧面衬托出翠鸟动作之快后,出示一个题目: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汇报演出中,十佳小歌手之一的某某同学的歌声实在是太美妙了。你能不能也学习这段的写法写出某某同学的歌声的优美?有个学生说道:“台上,某某同学在深情地演唱着。台下,有的同学脖子伸得长长的,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有的同学闭上眼睛,仿佛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瞧,三年级的学生马上学以致用,多么恰当地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同学歌声的优美啊!

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用心钻研教材,善于文意兼得地教语文,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以致用迁移实践活动。这样就能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我曾听过马尾区教研室丁瑾主任题为《从课堂看当前语文教学的走向》的讲座,她提出台湾的课堂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希望我们能从台湾老师的课堂中得到启示。回到学校,我观看了几节台湾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不禁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作文水平。

其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是课堂生活的补充和延伸,主题队会、兴趣小组活动、实践活动、每年的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六一节活动等,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某一项活动参加。学生喜欢某种活动,也就对活动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我们要让学生在参加活动后及时把自己参加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学生往往兴趣极高,都能洋洋洒洒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011年4月,我们学校组织了“阳光体育拔河比赛”,由于我班上的学生个子矮小,第一场比赛一上场,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胜利,在我的鼓励下,原本失望至极的孩子奋力拼搏,终于赢得了年段第二名,孩子们非常开心,回到班上,我马上让学生把刚才拔河比赛的经过写下来。过了一节课,一篇篇洋洋洒洒的作文出现在我的眼前:“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由于我们都输过一场,双方队员都不甘示弱,我觉得麻绳中有一股特殊的力量,仿佛有一个巨人在和我们比赛,但是我们决不能向对方低头……”“最卖力的要数我们班了,队员们双眉凝成疙瘩,上牙紧咬下嘴唇,脸蛋涨得通红,像一个个熟了的红苹果。额头上的汗珠像没关紧的水龙头,正在往下大滴大滴地滴水呢!看来他们已经用上了吃奶的劲儿。绳子上系的红绸条像钟摆一样摇来摇去,就是不肯出界河。”由于孩子们参与了,体验了,因此才有了精彩的拔河比赛场面的描写。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丰富阅读、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坡……他们从来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却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读背训练。课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遇到一些优美的语段都可以让学生背诵。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优美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今后提起笔来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课外,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作品,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优美的词句,在强化练习的过程中以读悟写,以写促读,最终达到读写双通。

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新思维正是活水的源头,我们教师还要做个有心人,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丰富学生“活水的源头”,作文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略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 下一篇:从音乐选秀看大众审美观念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