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实践及其启示

时间:2022-10-11 10:53:28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实践及其启示

摘要: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时期出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台湾把小班化教育作为台湾教育改革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小班化教育改革,台湾的小班化改革过程中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特色鲜明,成绩显著,研究台湾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推动中国大陆小班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Abstract: As a newly emerge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mall-clas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Small-class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major part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China, invested with great deal of resources and people. Even though there were some obstacles along the way, but the reform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Study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small-class education reform will provide insights and values to the small-class education reform in mainland China.

关键词:台湾;小班化教育;教育改革;启示

Key words: Taiwan;small-class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revelation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195-03

0 引言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也是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小班化教育发端于欧美日韩,目前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中,把普及“小班小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还为之颁布了发展纲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依然特色鲜明,成绩显著,成了台湾教育改革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中国大陆的小班化教研研究和实践起步相对较晚,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小班化改革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一些阻碍。因此,了解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及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中国大陆顺利开展小班化教学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1 台湾小班化教育背景

台湾其实早在1979年通过的《国民教育法》中,就对“小班制原则”就作了专门描述,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小班化教育才在台湾成了教育研究的热点,台湾所谓“教育部”在199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中明确提出,要“降低班级平均人数至35人,且每班最多不超过40人”,并计划通过三个阶段来实现目标。1996年,李远哲领导的教育改革审议委会则在的《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中提出,“小班教育是政府与民间教育改革的共识,应积极努力于87学年度达成每班学生低于40人的目标,95学年度前达成每班30人以下的目标,实施时可由国小一、二年级做起”。报告书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重点是降低班级人数,落实小班教学精神,提升教学品质。后来台湾“教育部”综合了《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和《教育改革总体计划纲要》,编成了《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将“降低国民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并提升小班教学效果”列入第一个行动方案“健全国民教育”之中,并为之投入369多亿台币,计划在2007年将国中小班级人数降至每班35人。

应该说,台湾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是官民合力的结果,反映了台湾教育改革的紧迫性。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学校生源显著减少,台湾社会对原有教育体制日益不满,加上生源减少带来的教师就业压力,这些直接推动了台湾的小班化教育改革。不过,与西方国家小班制改革不同的是,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是在“小班教育精神”指导下展开的,这是因为台湾的小班化制改革当时在台湾遇到了一系列现实困难,推行阻力很大,台湾“教育部”不得已采取折中妥协方案,于1998年推出了《发展小班教学精神计划》,除了减少国民中小学班级人数外,还希望透过小班教学方法的推动,提升教师教学品质,惠及所有在校学生,当局当时还为之投入十八亿台币发展“小班教学精神”。依据《发展小班教学精神计划》,所谓的“小班教学精神”,是意旨在发挥“多元化、个别化、适应化”的教学精神,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求,在此目的与理念之下,无论班级规模大小,“小班教学精神”均存在及适用,应该努力做到“校校有小班,班班有小班精神”。据此,一些学者将“小班教学精神”的内涵总结为:“适应化――因材施教的适性教学;多元化――丰富多元的课程与评价;个别化――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目的是“带好每一个学生”。

2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特色

在台湾官方和民间的合力推动以及“小班教学精神”的鼓舞下,台湾教育界刮起了小班化教育研究之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比如台南胜利国民小学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对小班教学精神内涵的理解,他们认为小班教学精神内涵包括:符合人文精神(崇尚群体关怀、创造主动学习、情境的熏陶),符合认识发展(教学操作与学生的特性、重视学习历程、肯定学习结果),重视班级情境(教室社会体系、师生协商、互动性学习)。嘉义市崇文国民小学则根据“适应化、多样化、个别化”的小班化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十项实施精神,包括:实施进程班群化、教材教法多元化、教学设计适性化、辅导原则个别化、教学评量多元化、师生互动优质化、亲师合作和谐化、行政管理民主化。

2.1 以“小班教学精神”为统领,大力推行精致化教育

应该说,在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方面,台湾地区政府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规划来推动小班制教学,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台湾的小班制改革只是一种手段或者工具而已,最终还是要为当时轰轰烈烈的台湾教育改革运动服务的,因此在推行小班化遇到现实困难后,地方当局转而把重点放在了“小班教学精神”的提倡上了,寄希望以“小班教学精神”来统领小班化改革,以此作为对民间教改呼声的回应。可以说,台湾强调的“小班教学精神”是一种建立在“适应化、多元化、个别化”基础上的精致教育理念,寄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够将这种精致教育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能因材施教,发掘所有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成才。在“小班教学精神”的指引下,台湾基础教育小班制改革在一些地区取得较大成就,基础教育面貌得到一定程度改观。

2.2 重视小班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教学环境好坏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台湾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小班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教学环境建设,本着“教育性、舒适性、安全性、创造性、经济性和全面参与性”等原则,营造出无压力、尊重、开放、自由、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教学环境,比如把校园改造成“无障碍”学习空间,对学校操场进行改造,让操场位于教室边侧,在教室设置学习角落和学生置物柜以及班级合作协同教学空间,课桌椅变化组合以及先进齐全的电脑网络设备等等,希望通过情景教学和班级文化建设,确保学生受到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熏陶。

2.3 课程统整与教学自主

为打破既有的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各科协同学习,台湾教育当局把学生学习内容结构统整为七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数学、社会、艺术与人生、健康与体育、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目的是达到学科知识和生活体验和谐统一,相比较大班制,这样的一种课程统整更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同时,在课程选择上,小班制教育更强调学生本位,注意发展校本位课程和弹性课程,进行欢乐教学。小班制的教学自主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思想。解严以后,为了达到价值多元,教育文化多元的目的,台湾教材编撰出版实施“一纲多本”,官方给了编者、地方、教师有更大的自主范围,学生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和教师共同商定教材的选用,也可以商定学习进程以及学习单元的划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差异自行决定学习时间、学习难度、学习标准以及精熟程度等。

2.4 多元而真实的评量体系

在多元智能理念的指引之下,台湾教育界积极探索改进小班化教学的评量体系,强调评量体系应该依据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理解程度、家长配合情况等条件进行规划改进。主要包括:兼顾认知、技能、情操三领域目标,多元方式进行真实的评量,减少笔试,适当降低难度,合理评量指标,丰富评量手段等。评量内容以了解基本能力为主,用开放性命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智慧,并最终激发学生潜能,肯定学生多元表现,“把每一个学生都带好”。

3 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然,台湾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现实困难,有些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小班制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台湾现有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办法满足要求,这是小班化教学过程中遭遇的一大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台湾建立了师资培养的多元管道机制,通过职前教育和后期培训等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尽量满足小班化教学要求。二是在都会区和卫星城镇推行小班化教育困难重重,这主要是因为在都会区域和卫星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学生人数激增,而这些地区土地、校舍等资源极为有限,导致大量学生聚集在少数明星学校,这必然导致这些学校规模扩大,班级人数增多,这显然是和“小班教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一些台湾有志之士也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比如在都会区把现有教育用地打散,和民间交换小块土地,融入社区办学等等,但总体效果有待检验。

4 台湾经验对中国大陆小班化教学的启示

小班化教学模式从台湾引入大陆后,短时间内就成了大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并且得到了大多数学校及教育者的认可。许多学校都从自身条件出发,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1 福州励志中学“小班化教学”办学特色

福州励志中学从引入“小班化教学”模式开始,就对现有班级的结构、人数等进行了彻底整改。小班化以后,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2010年中考,62%的学生被省一级达标校录取,有60多位学生被福州一中、三中、师大附中录取。

4.2 杭州市小班化教育模式实践效果

由于小班化教育班级人数少,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在时空上有了相对增加,进而有助于师生沟通、增进了解和尊重。仅从本文对小班和大班学生课堂答题次数和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的次数统计看,小班学生每节课人均回答问题次数超过大班2至3倍;小班学生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的次数也较之大班明显提高。随着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师改“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为运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手段,在“等高、等距、等爱”的氛围中施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参与、合作和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下城区的前进中学在2010年9月建立了第一个小班化实验班,全班共29人,2013年6月毕业。29名学生中,一名保送杭四中,24名参加中考,4名直升职高。参加中考的24名学生中,一名以514分的高分被浙江外国语学校录取,另有14名考上优质高中,上线率为55.6%(2012年民办初中的上线率为45%),明显超出全市的平均水平。表1为该小班阶段性考核成绩与全区平均成绩的统计结果。通过该表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这个小班的各科平均成绩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足以可见小班教学的优势。

4.3 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小班化教学

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小班化教学主要从课堂改革入手,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是课堂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全新的创新改革,每堂课都有至少10名学生参与到回答问题、畅所欲言的课堂环节,更有10多人直接来到讲台前进行黑板演练,老师也会在课堂上面批10多人的作业,及时解决课业难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能量。

从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起,截止到2014年,学校每年保持着100%的毕业率,100%的升学率。历年中考中,700分以上高分段的学生位列同类学校前列,语文、数学等学科优秀率也位居同类学校前列。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每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中,学生考试成绩突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有关指标增幅明显。可以说,小班化教学在田中的实践卓有成效。

5 结语

小班化教育模式在福州、杭州、扬州等地的成功应用,说明这种教育模式同样适用于大陆的教育环境。但是也应该看到,对于大陆庞大的教育系统来说,这些成功实践的案例仅仅是“冰山一角”,要将这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在其他地区院校中大规模推行还要做许多改进。但是我们相信,未来教育界在推行小班化教育理念时,必将以创新的精神风貌书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谢傅崇.小班会教育新思维[J].师友(月刊),2013(6).

[2]张淑贤.“促进学习的评估”在“小班教学”环境中的实施[J].教育研究(月刊),2010(8).

[3]钟欣男.迈向成功的小班教学策略[J].师友(月刊),2001(3).

[4]戴维扬.小班教学的基本精神与其基要教学策略[J].中等教育,2012,51(05).

[5]吴永军.我国小班化教育:成绩、困境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6]闫守轩,朱宁波.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7]吴永军.再论小班教学的理念及其相关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3(1).

上一篇:不同激素处理对青钱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下一篇:信息定义与信息本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