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考

时间:2022-10-11 10:11:19

关于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考

音乐欣赏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较为普遍的艺术类选修课,是一门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大学教育教育是塑造大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重要阶段,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这样一个关键环节中,音乐欣赏则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音乐教育现状,并对如何上好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展开了探讨。

一、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

大学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学生聆听为主,需要学生对声音的变化非常敏感,掌握音乐中声音变化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以及音色变化。学生可以轻松地分辨出这些基础的东西,但对于节奏、旋律等专业知识的辨别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由易到难地接触一些相对比较专业的音乐知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传递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学音乐教师要抓住音乐中的情感线索,用真情点燃学生热情,将学生引领到特定的情感世界中认知世界,学生会亲身感到受生活中的美好,用美好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

(二)音乐欣赏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大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音乐中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想象出一幅与音乐交相辉映的生动画面。例如,大学教师给学生播放《十面埋伏》,学生听了之后会联想到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垓下交战的情景,战鼓累累,到处是金戈铁马,厮杀声喊成一片的壮阔场面。听《黄河大合唱》学生会想到黄河水犹如千军万马一般从高处飞奔而下,还会想到入海口的黄河却截然不同,那么安静,犹如一条黄色丝带,有的学生甚至会联想到《将进酒》中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加强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二、大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在大一新生身上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对于课前播放的音乐一致认为“很好听”,但是一旦继续追问,“这首音乐为什么好听,什么地方好听”,大家就说不出道理。由此可见,大家对于音乐的欣赏仅仅局限于“感知不完美的音乐”这种心理情感中,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感官满足――好听,未曾尝试用音乐语言全面领略音乐的美,更谈不上由作品的哲理、内容、形式感受音乐作品包含的思想境界与情感世界等。

三、如何上好大学音乐欣赏课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音乐作品丰富多样,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只能有的放矢,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要突出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更通过艺术展现生活和人类文明,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反映着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及其生活的社会、时代特征。欣赏音乐的过程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个人阅历、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选择音乐作品时要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次,要综合学生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大学开设音乐欣赏课并不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音乐鉴赏能力,而是注重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

(二)巧用导入法。

把音乐欣赏课变成教师结论课固然不好,但不能因此因噎废食,全盘否定所有对音乐有利的语言介绍,所以适当的语言导入必不可少。

1.介绍音乐创作背景、作词作曲者等导入。一部音乐作品就像一篇文章,除了自己的声音,同样有背后的故事。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适当向学生介绍它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情况,对于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有一定帮助。

2.讲述音乐小故事组织导入。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平时多搜集一些音乐方面的典故,这种积累课外知识的经验会在音乐欣赏课上起到很大作用。导入方法很多,平时多想、多听、多看,还会有更多方法。当然,导入时要注意时间和尺度的控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切不可喧宾夺主,使之成为一种“语言替代型”教学模式。

(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作品的内涵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只有把握住作品的真正涵义,才能正确欣赏音乐作品,真正提高欣赏水平。高雅的音乐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能够作用于欣赏者的心灵,使人类的精神碰撞出火花。所以,教学中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作品内涵,才能最终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内容、特点及思想。另外,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音乐的“不确定性”,创造性教学应该注意从培养学生想象力、意志力和凝聚力入手,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内涵,以此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四)开展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在师生讨论中,主动交流对一部作品的欣赏,不同文化层次有不同理解。教师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宽泛的艺术视野,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而要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倾听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平等的对话式互相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欣赏音乐是通过欣赏对音乐的理解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所以欣赏活动是个人欣赏活动。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出不同意见,努力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样有益于培养新世纪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在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听教师演奏、演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被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音乐欣赏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形象地感知音乐作品,更快、更准、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音乐知识。

总之,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音乐在其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音乐欣赏教育在培养学生品行和人格,提升自我素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程是一种复杂、多元的活动,这是由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综合发展而成的。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引领学生进入音乐世界,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

上一篇:历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基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普通话语音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