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信息码对琵琶流派风格形成的影响

时间:2022-10-11 09:23:10

冗余信息码对琵琶流派风格形成的影响

摘要:音乐审美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本文试图用音乐审美心理学中的冗余码信息的概念,以浦东派和汪派的《十面埋伏》为例,具体分析阐述冗余信息码对琵琶流派及音乐风格的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冗余信息码 浦东派 汪派 流派 风格

我们欣赏音乐的过程是利用种种音乐审美技巧,对音乐作品信息进行完形简化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去除许多冗余信息,形成一个简约合宜的完形,以便让审美主体把握,这就是完形信息码,就像我们讲到《十面埋伏》时,大家一下就能哼出它的旋律、模拟出它的节奏型,这种被去除修饰的主旋律线就是完形信息码。在加工过程中这些被排斥的冗余信息也就是类似装饰音等细小部分就叫做冗余信息码。值得注意的是冗余信息码与完形信息码都是清楚地记录在乐谱上的明确音符,是白纸上的黑字。只是我们在欣赏过程往往会把冗余信息码忽略,而只留下完形信息码,但恰巧是这些冗余信息码的出现才使乐曲有了风格、特点。

清末时南方形成的无锡、平湖、崇明、浦东四大流派及后来形成的汪派都把《十面埋伏》作为本派琵琶武曲的保留曲目,由于明清的琵琶谱都是由工尺谱记写的,记谱简略所记的曲调往往只有骨干音,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扩大了二度创作的空间,再加上各流派传人的审美观点和演奏水平、艺术修养的不同,也致使《十面埋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包括同一流派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有变化发展。

一、浦东派与汪派的流派风格特点

浦东派琵琶:相传鞠士林、鞠克家为鼻祖。其侄子鞠茂堂得其衣钵,鞠茂堂的入室弟子陈子敬成就尤为显著,成为浦东派琵琶的一位大师,有“天下第一琵琶”之雅称。沈浩初是陈子敬的学生,沈先生学养深厚,对于中国古代诗词颇有研究,他的学生中,传其薪火者首推林石城。当代的琵琶大家刘德海、叶绪然、陈泽民都出自林先生的门下。浦东派的特有技法: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遮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凤点头、各种吟类、推类、拖类的变化方法、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其中轮滚四条弦、绞弦、勾搭、锣鼓点奏法更是该派的特技、使用“上出轮”,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先生后来改用“下出轮”了。演奏特点:文套宜缓、柔和细腻,长于表情;武套宜紧、气势宏伟,长于状物;注重音色及其行韵变化,乐曲处理细腻。

汪派琵琶:继清代我国江南一带形成了“四大流派”后,本世纪40年代前后又崛起了迄今为止最后一个流派――“汪派”,其代表人物为汪昱庭,汪氏学艺,广采博纳。不寻常的艺术经历,造就了他青年时期以中速而有力的“夹弹”,出音铿锵,不同凡响。中年时期加用“推、板”等左手指法,晚年时期对左手的“吟、猱”别有神韵,他的嫡传弟子大多已卓然成家,主要有:孙裕德、李廷松、卫仲乐、秦鹏章等。“汪派”形成的年代虽较晚,但这一流派造就的大批演奏家和革新的传谱,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汪派的特有技法:摇指、凤点头等,右手用上出轮,指力刚健有力。演奏特点是:大曲气势磅礴,功力突出;小曲流畅严谨。深情隽永。较注重内在的情感处理,以豪放、阳刚、朴实著称,讲究力度、大气。

二、演奏技法中的冗余信息码

1.重点段落中的演奏技法:

⑴列营:浦东派:以“轰”开始,“轰”是琵琶武套曲常用的手法,可以给听的人有“醒目”的感觉。“轰”的具体演奏方法,归纳起来有五种:

.

1. 2.3.4. 5. 即 。浦东派用的是第四种,而后接“扫拂滚”,并且时上时下、时轻时重、时快时慢,这种奏法是浦东派特有的表现方式,意在奏出多层次的听觉效果,使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汪派:曲首轮拂四条弦由慢到快的重复弹奏表现出战鼓的气势,这种重音落在后面的听觉效果增加了战争的紧张、扣人心弦的效果。

谱例1:《十面埋伏》 浦东派沈浩初传谱,林石城整理:

谱例2:《十面埋伏》,汪派汪昱庭传谱,李廷松整理:

在演奏鼓声时,浦东派配用划拂由慢渐快紧接轮滚四条弦、轮带划等指法,描写击鼓之声由缓渐紧;汪派配用轮拂由慢渐快,接用轮带划等指法。“擂鼓”一段,用音都是相同的,只是在节奏上有不同,浦东派在谱中做三次反复表示三通鼓,每擂击鼓一遍,速度由慢渐紧渐快,然后突慢作收,每擂一遍都用多种节奏和“双弹”、“双飞”、“夹弹滚”等指法;汪派则用中老弦同音双夹弹指法,在节奏中慢起渐快,描绘击打战鼓。“掌号”一段都用摇指,汪派用大拇指摇,浦东派用食指摇。

⑵“吹打”:都是以长轮为主,浦东派以带tr的挑轮进入,旋律流畅,后半部分速度加快,转换成扫拂轮,增加了乐曲的气势;汪派以散拍子进入,带装饰音,长轮部分带重音,然后转换成勾轮,最后转换成拂轮。浦东派在前一部分用“长轮”和“挑”奏法,后一部分用“拂划轮”奏法,汪派在开始几板节奏自由的散板用长轮和满轮指法演奏。

⑶“点将”:浦东派用勾打指法,第一声是用遮的指法,第二声用弹,第三声用抹,第四声用弹;汪派用凤点头的指法。“凤点头”的奏法第一个声用扣的指法,即是大指与食指同时向一个方向弹弦,第二声用挑,第三声用弹,第四声用挑,而且手指甲紧紧依偎着琴弦,以手腕的运动为主,发出尖锐而紧张的音响效果。

谱例3:《十面埋伏》 ,浦东派沈浩初传谱,林石城整理:

谱例4:《十面埋伏》,汪派汪昱庭传谱,李廷松整理:

⑷“排阵”:浦东派、汪派都用遮分指法;浦东派用“大遮分”四条弦的奏法,并在具体演奏中有两种技法,汪派分成两段,前段称“排阵”用“遮扫”,后称“走队”用“遮分”两条弦的奏法。

⑸“埋伏”:均作了由慢渐快的速度处理,长音大都用长轮的指法,浦东派不仅在长音上作轮,还加入“滚”的指法。

⑹“小战”:浦东派前段有十个句型相同、奏法相同的小乐句,后段为七个相同句型、结构的乐句,右手的演奏幅度明显加大;汪派在前段共有九个句型相同、奏法相同的小乐句。每个小乐句第一拍加扫四弦,继而将音乐紧缩一倍,用前十六分音符这样富有动力的节奏将音乐推向“大战”。都用了“煞”中弦的指甲声,来描绘古代兵器刀枪相击的声音,浦东派“长轮”“滚弦”描绘双方在交手时的回合冲奔,利用“煞”音来表现刀枪相击、矛盾相撞之声。

⑺“大战”:浦东派以扫拂四条弦表现激烈的战争场面,大都还需要配用弦数的变化。滚四条弦是浦东派的特有指法,要求大、食指在快速连续划拂四条弦时两个手指的发音音量与音色须相仿。左手伴以大量的“推”、“挽”,在音量上有强有弱,音色上有刚有柔,左手的吟,开始用快而小,后一半需用快而大等方法,以使绞弦的音响效果前后不一、富有变化;汪派以夹扫、扫轮、扫拂等方式,左手在绞弦的同时向右作推、复动作使弦音升高,来模仿炮声、刀戈声、箫声、呐喊声等各种音响,富有对比,很有特色。浦东派用并两弦,同时配以“推、挽、吟”等指法,描绘两军激烈鏖战时的情景。

谱例5:《十面埋伏》,浦东派沈浩初传谱,林石城整理:

谱例6:《十面埋伏》,汪派汪昱庭传谱,李廷松整理:

⑻“呐喊”:浦东派右手的弹奏从单一的轮开始过渡到夹弹、夹扫,在描写两军鏖战时的杀喊声、楚军丢弃兵器的溃散声,都是并两条弦中配用轮或滚两条弦、推或挽两条弦、快而大的吟两条弦,以及音量音色等变化方法,演奏效果极有特色。“并弦”在实际演奏中比“绞弦”声音明亮些,但又能突出作战中声嘶力竭的呼喊场面;汪派则采用连续反复的“扫拂,或“夹扫”与“板”两条弦等技法,表现万马奔腾呐喊震大的场面。

谱例7:《十面埋伏》,浦东派沈浩初传谱,林石城整理:

谱例8:《十面埋伏》,汪派汪昱庭传谱,李廷松整理:

2.轮指的演奏技法:

轮指有两种演奏方法,即上出轮与下出轮。下出轮是用小、名、中、食指次第向左弹出,然后拇指向右挑进。浦东派的轮指一开始用的是“上出轮”,林石城先生后来改为“下出轮”,下出轮声音柔和、圆润。另一种是上出轮,其奏法是用右手食、中、名、小指次第向左弹出,然后拇指向右挑进,或先用拇指在上面开始作轮的,汪派的轮指均是“上出轮”,上出轮发音刚劲、有力。

在《十面埋伏》这首乐曲中,由于有了上述这些冗余信息码的存在,也就是两派对乐曲的不同音乐处理,使得浦东派《十面埋伏》和汪派《十面埋伏》的音乐表现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审美差异,使得汪派对乐曲的处理比较豪放、阳刚、大气,气势磅礴、深情激越。而浦东派注重音色变化,乐曲处理细腻,音乐讲究圆润有力的风格,较少运用旋律加花的手段,充分利用音色及韵的变化来丰富乐曲。

参考文献: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

龚瑛:苏州科技学院音乐系。

上一篇:论ESP与EGP接续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下一篇:将文学欣赏渗透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