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0-11 08:21:48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解读】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课文,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人生命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

【学情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命的体会不够深刻。利用现代技术资源,通过对张海迪、海伦・凯勒、千手观音的演员等人物拓展,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明白“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品析语句,感悟奇迹

1. 品析语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A. 奇迹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从哪个词语看出“奇迹”?你是如何理解的?

(指导朗读,个人读、男女生合作读)

接下来,安静又创造了第二个奇迹――

B. 奇迹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什么是极其准确?为什么能极其准确地摸到月季花?

指导朗读:

一次朗读体会:根据学生的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次朗读体会:在这“极其准确”的背后,融入了多少安静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啊!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安静深情地伸向月季花的画面,边用心来体会吧!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是――

C. 奇迹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

理解:悄然合拢、奇迹。

2. 多么令人心动的一刻啊!我们再来读读这美好的画面吧!

(课件出示三个奇迹片段)

二、细读体会,深入感悟

1. 安静意外地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来她是怎么做的?

哪句话提到了?

2. 蝴蝶和安静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三、整体回顾,揭示主题

1.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2. 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了解生命的真谛。

3. 相机出现一张张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图片,

补充:_____有生活得权利,_____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 配乐朗读。在音乐中感动,在音乐中感悟。

五、拓展阅读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会。

【点评】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并感动着我,感动着我们。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在执教时以两个问题组织教学:

问题一:盲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围绕着这个问题串起了3个重点句的学习。抓住关键词“极其准确”“拢”等感受奇迹,又通过反复的朗读促理解。以男女读、点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问题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这是课文所阐述的道理,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那些身残志坚、创造生命奇迹的人不太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都是残疾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再出示各行各业平凡的人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拉近生活,孩子们又一次达到了情感高潮,为体会: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意味和道理。

最后的配乐读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非常新颖,突出内容的同时更强调了情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举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21世纪的动态数学――《几何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