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区优质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10-11 07:47:05

江都区优质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分析了现阶段江都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围绕调优布局、建立生产基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江都

中图分类号 S511;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071-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rice production in Jiangdu City.The develop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surrounding tuning the layout of the future,the establishment of production bases,improving their technical quality,and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rice production;current status;problem;countermeasure;Jiangdu Jiangsu

水稻是江都区粮食生产中高产稳产的优势作物,其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常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33万hm2以上,播种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50%左右,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左右。

1 生产现状

1.1 品种布局

随着“江苏省粳稻北移工程”的实施,因基层干群对粳稻品种特征特性的了解和栽培要点的熟练掌握,粳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从2000年起,杂交籼稻面积缩减50%,由1995年的2.33万hm2缩减至2003年的0.78万hm2,2004年后又缩减至0.53万hm2左右,2006年只有2 860 hm2杂交籼稻,现已全面粳稻化。育秧方式随稻作方式的变化由常规育秧转向肥床旱育,后转为塑盘机插育秧。

1.2 品种利用

杂交中籼品种由1998年前的主栽汕优63,过渡到1999年后协优63占主体,协优084、K优818为辅;粳稻品种2000年前以迟熟中粳为主,搭配种植部分中熟中粳,2000年后以迟熟中粳为主,搭配种植部分早熟晚粳。2001年后着力优质品种开发利用,每年从省内外有关育种单位征集并引进一批有苗头性的优质水稻品种30个以上建立百亩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园,共引进324个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一批优质水稻新品种(品系、组合)进行品比示范,其中籼稻151个,粳稻173个。通过系统比较和考察论证,筛选出适合当地及扬州全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同时对展示综合表现突出并经审定的武香粳14、武粳15、广陵香粳、宁粳1号、丰优香占及扬两优6号等建立了千亩生产基地和百亩标志性示范方,并提供相关现场,其中:2002年7月16日为省秋熟生产流动现场会提供了原高徐镇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园现场,2003年9月14日为全国水稻新品种丰产示范观摩会提供了原高徐镇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园现场及国家审定展示品种――优质杂籼新组合K优818、扬两优6号、丰优香占丰产示范现场,2005年9月为江苏省作物学会提供了宁粳1号麦套稻、机插秧丰产高效示范现场,2006年8月为江苏省作栽站超高产工作交流会提供了宁粳1号丰产高效示范现场。自2004年后通过实施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加快了优质高产新品种推广步伐和良种推广辐射面,全市优质化率达70%以上,正常年景下单产水平稳定在8 550 kg/hm2左右,总产占全年粮食的70%左右。

1.3 稻作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麦套稻、机插秧、直播稻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不同轻型栽培方式应运而生。

1.3.1 麦田套稻。麦田套稻是在小麦灌浆中后期套播水稻,小麦收获时留高茬20 cm左右,多余秸秆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墒沟,任其自然腐解还田的稻作方式,具有“秸秆不焚烧,栽秧不弯腰,节本又增效,产量稳又高”的优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品种应用、化学除草与杂草稻清除、肥水运筹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麦田套稻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麦田套稻1998年示范应用主要集中在农场、种田大户,2000年后部分村组成整建制推广应用,2004年应用面积达6 653.33 hm2。

1.3.2 机插水稻。机械化插秧是利用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以代替手工插秧的一种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包括适宜机械栽插要求秧苗的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农艺管理措施的配套等,具有移栽效率高、省工节本、适宜于规模化经营、易于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要求、较易实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优点。1999―2000年,在原小纪镇、高徐镇进行了AP400-60、Pe40、RR6三台“洋马”系列插秧机性能测试及机插农机与农艺配套研究。2001―2002年,加大了示范推广力度,2001年全市新增插秧机21台,其中:原小纪镇实现村村拥有,当年共新增插秧机13台,全市完成机插面积340 hm2;2002年全市新增插秧机100台,其中:原小纪镇在村村拥有基础上,当年又新增插秧机14台,全市完成机插面积1 466.67 hm2。2003年后,因机插可有效实现栽培避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机插秧发展速度较快,应用面积由2003年3 000.00 hm2上升到2006年的1.41万hm2。

1.3.3 直播稻。2000年前主要采取水直播,作为生产补救或应急措施而小面积应用,因机械动力装备不足而以外地种田大户应用为主。2003年后大面积应用以旱直播为主,即农户在小麦让茬后将处理好的稻种或极少部分农户将未经处理的干稻种直接撒播于大田、类似于种麦的一种稻作方式。2000―2002年本地农户开始应用直播稻,面积为666.67~1 333.33 hm2,2003年后各地抓住了部分机插秧秧苗受损后进行的较大面积直播补救种植成功经验及推迟播期可有效避病的好处,2004年、2005年应用范围较为稳定,应用面积2 666.67~5 333.33 hm2,2006年实现跳跃式发展,应用范围扩至全市,应用面积一举突破6 666.67 hm2。2003年前应用品种较为混乱,既有早熟晚粳又有迟熟中粳,极少部分农户甚至应用中熟中粳。2003年后应用主体品种较为明确,以本地推广的熟期适中且播期弹性大、分蘖性中等、穗形较大、成穗率较高的迟熟中粳品种如淮稻9号等,从而确保了直播稻生产的安全性及产量的稳定性。

1.4 产业开发

江都米业集团采取以“龙头企业+推广部门+基地+订单农户”联动模式,签定订单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优质稻谷收购价高出市场价5%~8%。企业与推广部门签订优质稻种植技术服务协议,并按约定付给技术服务费,订单农户可以享受基地内种子、化肥、农药的优惠提供和田间因苗管理、统防统治等优惠服务,如技术指导错误或不及时,其损失由推广部门负责,降低了基地内订单农户生产的自然风险,保证了产品质量。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应用趋于多、乱、杂

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已上升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群众对条纹叶枯病抗耐性品种选择十分关切,加之各大种子营销公司代销点遍布全市,为求市场份额而过度宣传,品种应用趋于多、乱、杂,更有甚者销售跨区域种植品种或未审先推品种,直至造成生产事故。从近几生产实践看,条纹叶枯病的大流行给品种选择带来了无法想象的难度,而种植抗耐性品种虽能有效减少危害,但存在产量潜力有限、品质不佳、抗倒性较差等缺陷。因此,全市水稻种植品种4个以上,农民自留种、串换比例较高,生产用种混杂退化严重,不适应标准化生产对优质水稻品种质量稳定提高的需要。

2.2 栽培技术措施到位率低

江都水稻生产连续3年(2003―2005年)跌入历史低谷,固然与气候、病虫害特大发生有关联,但栽培技术措施到位率低也不容忽视。一是注重了条纹叶枯病防治,以播期过度推迟牺牲产量来求得防治的主动性。二是常规栽插株行距配置不合理,甚至等行距,密度过低,这是近年来穗数不足、倒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过度病虫防治与无公害生产要求、调肥控水不合理与丰产高效栽培相距甚远,因而病虫防治多也影响适时搁田及搁田效果,加之偏施氮肥,高峰苗偏多,成穗率低。四是轻型栽培配套技术应用不够。部分农户认为轻型栽培操作简单,易学会做,因而生产上对技术要领理解不深,关键措施掌握不牢固,往往一环处理不当,致使全年产量受到影响。如近2年6月底至7月初虽动员群众坚决拔除麦套稻、直播稻田“杂稻”,但部分群众未认识或不愿拔,因而这部分田块“杂稻”较多,由此引发的纠纷给供种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带来极大的困扰。直播稻整地不平、播期推迟、化除不及时或药剂选择不对路及机插秧育秧标准低、播栽期拉得过长、整地未沉实就插秧等,导致产量损失较大。

2.3 稻作生产安全、清洁生产的技术难度大

近年来,江都优质水稻生产虽有所发展,但由于优质不优价,发展速度不快,种植面积不大,加之因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生产规模上不去、生产成本降不下来,且从事务农的多为妇女、老人,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对新农艺、新技术、新信息反应迟钝,满足于传统做法,对有限耕地进行“重用轻养”的掠夺式生产,采用传统稻作施肥与用药方法,过量施用无机氮肥、化学农药导致稻区水体等环境恶化,使不少土壤肥力因素失衡而地力逐渐下降。另外,公益人员迟迟不能确定,基层农技服务部门仍处于一边抓服务、一边搞经营、自己忙饭吃的状态,水稻节水、节肥、节药栽培技术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稻作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改善的问题,这些都拖了现代丰产高效稻作与时俱进的后腿。

2.4 抗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因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了水稻减产或严重减产,更重要的是稻谷的食用品质下降及食用安全性难以保证。2003年水稻移栽后,遭遇洪涝灾害及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致使单位面积穗数严重减少,扬花期又遇到连续的高温危害形成空壳翘穗,严重影响水稻结实和灌浆,致使单产下滑至历史低谷。2004年,条纹叶枯病特大发生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2005年,灌浆结实后期受褐飞虱大发生及多雨少照不利气候影响使粳稻后期功能叶过早枯黄而非正常死亡,进而带来灌浆物质输送不足及成熟期延迟。2008年,受全省自北向南出现的气温降幅10 ℃以上“寒露风”天气影响,对处于灌浆中期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稻作方式及不同品种的水稻造成了局部或大片生理性青枯。

3 发展对策

3.1 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化为前提,以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保障,以强化优质稻米产业开发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实施水稻良种推广补贴下的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生产为载体,按照“有良好的产地生态环境、有标准化的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有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有知名品牌和健全营销网络”的要求,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整合资源,协同动作,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操作、产业化经营,使江都米业集团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全面提升江都优质稻米市场竞争力[1]。

3.2 发展目标

通过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既实现服务体系创新能力的加强,拓展研究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强化技术研究及组装配套应用水平,又增强江都优质稻米无公害生产实现“品种优质化、操作规程化、投入品无害化”技术指导的针对性;既实行“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又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等生产目标协调发展。为此,全面推广国标三级以上优质品种,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面积3.33万hm2以上,优质水稻绿色食品生产面积0.60万hm2,优质水稻有机食品生产面积666.67 hm2,将江都米业集团建设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开发共同体的核心,订单面积1.33万hm2,年实际加工能力10万t以上,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增强。

3.3 主要措施

3.3.1 坚持优质高产,调优品种布局。优化品种布局,是实现水稻优质化的前提。实施良种补贴是确保优质品种区域化布局的保障,依据不同稻作方式、合理利用品种是夺取水稻丰产丰收的关键。生产上围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生产目标,继续进行国标三级以上优质多抗新品种的引进示范,筛选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的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通过积极推广优质、高产、多抗、符合市场需求的,尤其是外观品质和适口性较好的优质品种,确保了优质品种能够因种栽培和保持品质一致性,充分发挥江都区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优势,满足市场需求。为此,今后水稻生产应从品种、栽培、植保等综合方面,迅速建立条纹叶枯病的有效防治体系,同时兼顾螟虫、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等综合防治,加强高产倒伏的有效控制方法研究,系统构建不同层次清洁生产技术体系[2]。

3.3.2 坚持提高质量,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等措施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栽培管理,着力提高江都优质稻米生产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建立百亩优质高产新品种展示园。每年从省内外有关育种单位引进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以上的新品种20个以上,通过对品质、熟期、产量及综合性状的系统比较,初步明确一些优质品种在江都的应用价值。二是优质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对展示突出品种进行百亩丰产示范方3~5个和千亩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示范片1~2个,将表现突出品种优先安排在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内,使之成为集成技术、集聚项目、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满足优质稻米产业对优质品种的需求。三是大力推广优质水稻调优栽培及其配套技术。在产业开发上明确主栽优质品种宁粳1号、南粳44、扬粳4227、淮稻13号等品种,生产上推广应用好省工、降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突出解决好抗逆栽培,立足抗灾、抗倒,实行节水灌溉模式,对病、虫、草实行无公害综合防除技术,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3.3.3 坚持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素质。重点围绕优质稻米生产2~3个主推优良品种进行水稻丰产高效清洁栽培技术研究,特别是对轻简栽培适宜品种选择、适宜基本苗、杂稻防除、条纹叶枯病综防及高产群体发展动态、产量构成及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积极示范推广稻鸭共作及秸秆全量还田种稻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从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入手,针对不同生育阶段肥水管理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要求,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与此同时,从骨干农民中选择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培训,使之成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3-4]。总之,建立和健全培训网络,每年培训2万人次,印刷资料2万份,培养技术骨干1千名,加快基层广大群众的知识更新速度,提高江都稻作生产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3.3.4 坚持创新机制,促进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组建由协会、米业集团及生产基地组成的江都区优质稻米生产联合体,实施龙头企业带动策略,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外联市场,内联基地,采用订单种植、规模生产、品牌经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以江都农林信息网为基础,建立起市场营销、市场调研、市场开发的营销网络系统,构建协调运行的优质稻米产业化运行系统,建立风险补偿金下的保护价收购、利润二次分配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进而实现优质稻米产业升级。

4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2] 陈洪礼,蔡建华,田文科.不同轻型稻作方式技术经济分析与应用前景评价[J].中国稻米,2007(4):41-42.

[3] 牛兆国.我国优质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343-344.

[4] 金梅香.优质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3-15.

上一篇:不同施肥处理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效益的... 下一篇:动物卫生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