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狂欢下的文本传播

时间:2022-10-11 07:02:41

网民狂欢下的文本传播

摘 要:本文以“陈欧体”的流行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传播的渠道、传受关系、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本文笔者认为社交网络和“生产型”网民推动着“陈欧体”的流行,最初的传播者“聚美优品”获得了关注。同时也发现了,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下,“陈欧体”的再创作文本存在缺乏深度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本;陈欧体;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43-02

一、“陈欧体”的定义

“陈欧体”,又称“聚美体”,源自聚美优品2012年度广告。广告词为: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2013年2月,网络上出现大量模仿该广告词的文本,其基本句式为: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会XX……但那又怎样,哪怕XX,也要XX。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这类文体被统称为“陈欧体”。各版本“陈欧体”的层出不穷,令笔者回想起2010年风靡网络的“凡客体”。两类文体的推广,均被视为成功的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典范。两者的相同点是原广告文案体现了年轻人展示个性,代表自我的风格。“我是凡客”与“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都体现了年轻人积极向上态度。

二、传播要素分析

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为“陈欧体”的复制与再创造提供了平台。网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在这场传播过程的,优秀的文案、社交网站和网友的合力造就了文体的流行。

(一)推动传播内容向传输渠道流动的社交网站

2010年“凡客体”风靡互联网,与“凡客体”流行同步的是豆瓣网“全民调戏凡客,寻找创意帝”活动的开展以及凡客体生成器网络应用的出现。豆瓣网,新浪微博,人人网等都为“凡客体”的流行创造了传播的平台。社交网站的推广为基于现实和虚拟关系连接的人群创造了交流的话题。“陈欧体”与“凡客体”在推广上有很多相似处。首先,不断被复制和再加工的文本,雨后春笋般在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密集爆发。其次,微博和人人网出现了“#聚美体#”或者“#陈欧体#”等流行词汇。两个网站在搜索时,都给予了文体关键词入口。再者,专门的收集展现“陈欧体”创作文本的新浪微博账号等类似的虚拟集纳地开始出现。最后,经过一轮文本创造“达尔文主义”后,优选精致的网络内容在社交网站上广泛流传。

(二)创造和交换内容的“生产型网民”

正如澳大利亚学者特纳所说:“新型互动和参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某些场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权利平衡,而其模糊了生产和消费这两大功能之间的区别。[1]”网民加入“陈欧体”的创作与再创作行为,其实是传播主体的微妙转移。在这场全民文字接力的过程之中,网民成为了创意无穷的信息创造者和不遗余力的推广者,他们既在加工信息文字,也在消费和传播“陈欧体”。“凡客体”的流传以PS图片为主要方式,文字在图片上展现。而对“陈欧体”的模仿则有两个方向,基于对广告文案模仿的网络文本和对广告作品模仿的自制视频。根据传播内容、目的的不同,“陈欧体”们可以被归为以下几类:

(1)“代表自我”精神的继承和演变。“宣传的一个重点也是希望通过广告能够找到一种表达真实自我的方式,对于这种‘爱······,不爱······我是······,不是······,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的表达方式,许多网民找到了表达个性与自我的统一模式。[2]” “凡客体”的流行被很多学者称为“消解权威”和“表达自我”的诉求。从文案内容上来看,“我是凡客”与“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都体现了青年人积极向上态度。模仿的一个方向就是在“陈欧体”中塞入自己的东西,表达“我为自己代言”的精神。由网友“01乔”提供的《我为自己代言——We can go anywhere致天中2013届视频宣传片》,配乐和风格完全模仿聚美年度广告。其文案“你只看到我的排名,却没看到我的辛勤”,“高考时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低分和失败。但,那又怎样,哪怕跌落谷底,也要再战不败”,便是表达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励志进取,引入高考话题,在微博上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2)社会热点话题的植入与表达。“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会XX……”的开放模式,为网友的表达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对社会话题的运用,反讽,思考,此种文本编辑模式其实已经脱离广告文本本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正式这种脱离和再生产才使得“陈欧体”实现多元化模仿,令文体的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以文化热点为例,“陈欧体”中《甄嬛传》人物版、李云迪和刘谦版、《笑傲江湖》人物版大量涌现。社会热点话题本身便吸引大批网民的关注,利用流行文体进行表达观点,传递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传播力度。

(3)“娱乐至死”下的段子流传。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以娱乐的表达方式,使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互联网时代,这种娱乐表达方式得到强化。“陈欧体”成为热点话题时,不可避免地被娱乐化解读。针对“我为自己代言”,这句话,就被演变成“我为自己带盐”,“我为自己带岩(明星柳岩)”等多个版本。而“陈欧去餐馆吃饭不加盐,因为我为自己带盐”的段子流传最广。基于“陈欧体”的段子层出不穷现象,戏谑和恶搞成为网民集群行动中的一部分,成为每一次“生产——传播”生产线上的必要产品。

3.“量贩式表达”与“众人狂欢”后的传播效果

2013年3月5日的百度指数表明,“陈欧体”在2月15日突然爆发,一路上升,并在2月21日达到峰值,反映了网络上的火爆程度。此后便缓慢回落。在3月1日,“聚美优品”3周年庆活动那天,小幅上涨后,迅速下滑。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富有个人主义色彩的“陈欧体”替代最初流行的“聚美体”,无论是用户关注度还是媒体关注度,“陈欧体”的关注度远胜“聚美体”,原因之一是网络传播中网友和媒体自发地去商业化的共识,原因之二可能是后期宣传中“陈欧”与“聚美优品”的不同分工。以两者的新浪微博为例,“@聚美陈欧V”的微博中转发了大量“陈欧体”的文本,并适度评论。而“@聚美优品V”并没有参与这场网络盛宴中来。

百度指数还表明,“聚美优品3月1日”关注度在2月17日开始变多,27日关注度迅速提升,并在3月1日周年庆那天达到顶峰,此后立刻下滑。“陈欧体”的流行是否给最初传播者“聚美优品”带来实际效益。比较3个关键词的关注度折线,三者间的联系从图表上来看并不紧密。类比2010年流行的“凡客体”,有学者认为:“‘凡客体’的流行只是网民的一种自发行为,在此过程中,凡客诚品并没有参与这场流行运动当中,从凡客诚品的官方网站与博客中,未见其对‘凡客体’的流行有任何的评论,至今,凡客诚品是否从这场流行当中获利仍是未知数……只是网民借助凡客诚品的商业广告的外壳上演的一出网络恶搞活动。[3]”正当网民们在“生产-传播”的流水线上紧密“工作”时,文本的最初传播者“聚美优品”也在努力宣传着聚美周年庆。笔者认为,“陈欧体”的流行给予了“聚美优品”更多的关注。从“@聚美陈欧V”的微博内容来看,“聚美周年庆”和“陈欧体”经常同时出现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对网民一种“买一赠一”式的信息贩卖。网友在消费“陈欧体”,也在记忆“陈欧体”。浏览与再造,解构与建构,网友获得了一次网络热点表达的满足后,以关注度为通货支付着文化消费。

三、盛宴过后:流行的尴尬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陈欧体”的网络创作,是一种突然爆发然后迅速消散的过程。和“凡客体”一样,来去匆匆的网络文体创作,有着自身固有的缺陷:一是流行之中把关的缺位。尽管在广泛传播中,自发建立的“陈欧体”贴吧,微博账号出现。但这些账号更多的充当了信息的中转站。也无证据表明,在传播中有充当意见领袖的账号的出现。在分散的创作背景下,“过滤”的标准并未也无法建立。仅仅依靠转发量大范围传播,容易造成极端表达的文体创作广为流传。比如 针对“李天一案”,大量李天一版“陈欧体”把关注度放在“”上,造成文本内容的庸俗低下。二是信息泛滥和重复造成审美疲劳。网民的一拥而上,社交网站的顺势而为,以及媒体的报道关注,一时间造成无数“陈欧体”的出现。“陈欧体”本质上是对原文案的再创作,网友间的互相复制粘贴,造成了信息的重复。一方面流行的热度推动了信息的泛滥,另一方面信息的泛滥加速了它的降温。三是重表达缺内涵的偏颇。“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会XX……”,是一种半开放的文本创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深度的挖掘。原广告文案加上标点只有149个字,考虑到大量在微博上流传的文本。“陈欧体”140字内的字数,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全面。网友在创作中,需要考虑押韵,句子结构的贴近,也更倾向于首先放弃深度。网民吐槽多于反思,表达发泄多于理性思考,更多做的是追逐娱乐的行径。

总之,“陈欧体”为人们贡献了一个容器,网友根据模型,向里面倒入新的内容。重构和再创造,不同视角的解读,其实是一个“新酒灌旧瓶”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旧酒瓶是流行文化的符号标志,新酒则是个人的表达与主张的沉淀。“给每一个人发声的机会”,在互联网上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现实。然而,我们也需清醒地看到网络上这样一种趋势:每一种文体流行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直到什么都没有留下。

参考文献:

[1] (澳)格雷姆·特纳.许静译.普通人与媒介 民众化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程文艺.论网络文化传播的嬗变[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3] 丛珩.论凡客体的流行与病毒营销在信息传播上的差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0).

上一篇: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下一篇:拍照让彼此互相交流,释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