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记 学记》看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2-10-11 06:48:42

从《礼记 学记》看教师专业成长

摘 要:《礼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它对我们也有很多启示。研读《学记》可以发现:坚定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丰富自身学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活水源头;拓展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显性标志。

关键词:《学记》; 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信念 ;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宏伟的任务” [1],在教育青年不仅满怀信心去迎接未来,而且以坚定和负责任的方式亲自建设未来方面,教师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礼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全文言简意赅,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详细阐述了许多教育问题,其内容涉及了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面,它仍然对我们有很多启示。

一、坚定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其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师的教育信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关涉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动力性、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才可能在教育行动中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才可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中,只有教师把教育当作自己的理想来追求,才能有提升自己专业成长,理性构建自己教育信念的内驱力。《学记》开篇之首就提出了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4]” 告诉我们,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然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告诉我们,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不难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统治者就已经把教育作为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有力工具。可见,我们的先祖早就把教育放到了治国安邦、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位置。《礼记·大学》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希望通过教育灌输政治理想,培养统治人才,最终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教育对于社会的前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国能否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角逐于世界民族之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价值观应该成为今天我们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教师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当成自己追求的事业,不囿于单一的教学活动或纯粹的具体的教学事务中,在内心培植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不断追求卓越,优化、完善自身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才能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

二、丰富自身学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活水源头

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学高为师”的古训表明,深厚而广博的学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渊博的学识不仅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的完美结合。本体知识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力。条件知识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具有的广博的知识体系和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本体知识是小体系,其核心为学科;条件知识是大体系,其核心是育人。教师应该合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完美结合,一方面,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的专业知识有精深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要博学、深思,广泛涉猎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阅历、生活等,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

《学记》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就是说只会记诵书本而没有领会, 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学记》还指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认为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在于现今的教师,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味灌输,不能做出独立精到的讲解,那么学生就无由“继其志”。《学记》认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个具有君子品德的人,掌握了教育的规律,了解教育成功的方法和教育失败的原因,才可以为人师表。可见,作为教师必须知识渊博而且能融会贯通,对本体知识理解深入透彻,有自己的见解,懂得教学规律即“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并且掌握教学艺术,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的学识呢?《学记》告诉我们,“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加强学习。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的确,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艺术,既向社会学习、向前人学习,又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应该主动地丰富自身学识,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应该随时注重学习,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而且,教师还应该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像孔子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断增长自身的学识,使自己的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长流。

三、拓展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显性标志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能力的结合。它包括一般能力和教师专业特殊能力两个方面,教师首先要在智力上应达到一定水平,以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的流畅性;其次还应该具备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以及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程度的外在显性标志。品读《学记》,不难发现,教师应该在一些方面拓展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1. 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言约而达,深入浅出。《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听者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并试着模仿他的声音,善于教学的人,能使学生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善教者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所讲的道理幽深而解说精妙,很少用比喻而且使人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就能够使学生有志于学习并能举一反三。的确,如果教师在讲课中缺乏语言技巧就有可能在客观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者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教学的语言艺术。因此,不断拓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2. 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交往能力

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活动,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教育者对成长中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人格力量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也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对教师产生影响。这种互动关系是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主要目的是围绕着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从而达到缩小或消除师生对教学目标认识差异。那么,教师就应该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并且根据教学流程发展变化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学记》告诉我们,“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表明君子教育学生是善于晓喻的,让学生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其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能做到这些的就称得上是善于教育的老师了。如何能够做到既教授知识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和易以思”,的确值得教师多下工夫。一般说来好教师大都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孔子的学生颜渊称赞他的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还详尽的记述了孔子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他因势利导、教态温文而雅、平易近人,启发引导得法、态度明朗、评价得体,充分显现了作为古代教育家的孔子高超的交往艺术。

良好的师生交往利于教师了解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这段话提醒老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四种过失:贪多而不求甚解,不肯多读得少为足,认为容易见异思迁,浅尝辄止不求进步。学生产生这四种情况的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不同学生认知水平情况,针对其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当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3. 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有能力驾驭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扎实有序,活泼而不乱地施教。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点拨、开启、解惑的各个方面,一个教师有多少知识都能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本领都能用在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成正比。

《学记》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善问者”,能够“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也就是说,教师在启发开导时,提问要恰到好处,有顺次,有轻重。就和砍伐坚硬的树木一样,先砍那易断的部分,然后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就分解脱落了。告诉我们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离,这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又有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答疑的时候,教师也应该作“善待问者”,要“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善于回答学生问题的人,像撞钟一样,轻敲一下,就小声地响;重击一下,就大声地响。但却不能接着又连着去撞,而要耐心地等待它从容地去响,到快要响完的时候,才再去击它,钟声才会余音悠扬。教师要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地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答疑,即对学生的问题应根据其大小、深浅、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回答,对于浅显的问题就简明解答;对于深刻问题就深入分析。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回味无穷,受益非浅。所谓启发要掌握分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答疑则要切中要害,解人所蔽。

《学记》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循序渐进,所谓“学不躐等也”。《学记》提出分级分段,给我们讲述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的大学之道,就是说明教学要遵从顺序。学校根据学级学制安排课程要有计划性,遵循一定的顺序,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授以深度难度不同的课程内容,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让学习者止步不前。学习者应步步踏实,不可一味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以免欲速不达。循序渐进这个原则贯串于教育和教学的过程,贯串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并且把循序渐进的开始定为“立志”,指出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矢志不移,才能保证学问的系统性、条理性。因为志不单是一种自信,在立志的同时,往往已经初步拟出自己学习的全部程序。有了专一的志向,就能避免学习的散漫性和随意性,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

《学记》还强调教师要开展多样化教学。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施教要讲究方法,顺着时序而教。既要安排好规定时间的正课,还要提出课外的学习要求,布置课外作业。使课内课外,“正业”与“居学”相辅相成。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恰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记》不赞成把学生局限于教室之内,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指出君子在学习方面,要注重积累,要练习巩固,还要适量休息,游赏娱乐。教息相间正是科学的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 还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 加深对正课的理解。因此,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要“在做中学”,从而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出的情境式教学,则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情境的创设,以利于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从而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5],教师的综合素质将从深层次上决定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我们用时代的视角去审视《学记》,依然能够挖掘到许多宝贵的教育财富,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它就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应该沉淀思绪,冷静分析,并审慎反思,不断超越,既继承古人教育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又有所突破,从而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143

[3][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以下出自《学记》的引文将不再另行注明。

作者简介:李莉(1973年5月—),女,汉,陕西安康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上一篇:我国城市化仍需稳中求进 下一篇: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