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拒绝辩护的现状和前景

时间:2022-10-11 06:09:31

论拒绝辩护的现状和前景

【摘 要】拒绝辩护作为刑事辩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护人的重要权利,对规范和完善刑事司法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拒绝辩护存在相当多弊端,笔者主要思考拒绝辩护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弊端、完善的措施及其前景。

【关键词】拒绝辩护;现状;弊端;完善措施;前景

一、我国拒绝辩护的现状

拒绝辩护是我国辩护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辩护人的重要权利。“拒绝辩护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辩护人继续辩护;一种是指辩护人具有法定理由中途不再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拒绝辩护存在以下弊端,以致司法实践中未能充分体现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辩护后的法律救济难以保障。“被告人坚持自己行使辩护权,拒绝人民法院指定的保护人为其辩护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记录在案;残疾、未成年或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拒绝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也可准许,但被告人需另行委托辩护人,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为其另行指定辩护人。指定辩护是一种强制性规范,即一经人民法院指定,便具有强制辩护的效力,被告人有权拒绝不称职或不合心意的律师辩护,也可以另行要求指定其他辩护律师”我国司法解释37条规定“可以”指定辩护的七类情形,法院法官对于是否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的自由裁量权很大,往往因指定辩护律师的手续较多,而且由法院支付相关费用,为提高效率而缺乏对 “可以”指定辩护情形的严格审查,被告人可以享有的指定辩护权无形中被剥夺了,导致他们在拒绝辩护后的再次被指定辩护人的权利难以谈起。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拒绝辩护权的盲用。不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认识上存在道德与法律的混淆。电影《流浪者》中有句名言:“法律不承认道德。”尽管道德与法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一致性的地方,但区别也是明显的,道德的评价与法律的评价在许多情况下未必一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辩护律师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乃至盲目地拒绝辩护。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律师缺乏理解和尊重,得陇望蜀,对律师的期望值随着诉讼进程推进而提高,以致辩护律师在行使拒绝辩护权利时存在困难。

(四)律师对拒绝辩护权的滥用,妨害了司法效率的提高与司法公正的实现。《律师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辩护或者,但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委托人隐瞒事实的,律师有权拒绝辩护或者。”但不少律师滥用拒绝辩护的权利,无正当理由中途不再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这妨害了整个辩护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阻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拒绝辩护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指定辩护制度,更大程度保障人权。“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已成为现代刑事司法所追求的双重价值,诉讼当事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是单纯的司法客体,他因犯罪行而与国家形成了一种刑事法律关系。在这一刑事法律关系中,国家具有惩治犯罪的权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接受法律惩戒治的义务,同时其也享有不受非法追究和制裁的权利。”个人自由作为评判司法公正与否的价值标准之一,体现司法对被告人正当权益的重视程度。刑法的适用和刑罚权的最终发动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如陈兴良教授所说:“保护社会权利最得力的工具也常常侵犯罪个人权利最厉害的手段,刑法犹如双刃剑,用之得当,个人社会两受其益,用之不当,会两受其害。”但现代法治要求我们应公平公正,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一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自由,试金石之一是对那些为有罪之人、为世人所不耻之徒辩护的人的态度。”

(二)端正公民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拒绝辩护权的态度,规范他们行使权利的合法性。

(三)加强律师自身建设,提高律师综合素质。

三、拒绝辩护制度的前景

“制度只是人类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拒绝辩护作为辩护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刑事法律援助的高级阶段,作为辩护人的重要权利,她也无可避免地要经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阶段,但她有着光明的前景:首先,拒绝辩护立足于保障人权、以人为本,是权利和自由的战士,提倡“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利维护权利”,必将得到群众正义的支持;其次,拒绝辩护在律师的自身建设过程中也将得到正视、重视,从而促进其完善发展;再次,拒绝辩护的丰富和发展拥有时代提供的机遇和条件,平等、自由、博爱等现代观念及更强的法律意识在人们心中扎根;拒绝辩护得到司法改革的推进。最后,全球化客观上给了各国互通有无的资源共享环境,我们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促使拒绝辩护制度不断迈向成熟和发展。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拒绝辩护作为辩护制度的重要角色,将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21页.

[2] 孙国祥.刑事辩护方略[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3] 孙国祥.刑事辩护方略[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

作者简介:邹小琼(1985.10- ),女,广东增城人,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广州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

上一篇:“常回家看看”的思考 下一篇:公司股东出资不实,股东及垫资第三人向公司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