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1 06:06:53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临床多表现为颈肩及上肢的神经根性麻痛,故又称“颈肩综合征”。2002~2006年我们采用以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椎病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0例患者全部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50~80岁;病程2~15年。本组80例患者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诊断标准,x线摄片或CT、MRI示有颈椎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 取穴:颈椎夹脊穴、天柱、风池、列缺。配穴:风寒湿型加大椎、风门;气滞血瘀加膈俞和局部刺络出血;偏头痛加率谷、头维;肩背酸痛沉重加肩中俞、肩外俞;上臂麻痛加肩、曲池、外关。针刺方法:颈夹脊穴直刺0.5~0.8寸以局部酸胀为度,天柱直刺0.5~0.8寸;风池向鼻尖方向刺入0.5~1寸;列缺向肘尖方向刺入0.5~1寸,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疗效评定》进行评定。①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半年以上无复发;②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阳性体征减弱,劳累后颈部仍有轻度不适;③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或病情有明显缓解,但未能完全控制,仍需治疗:④无效:症状和体征未见好转或加重。

治疗结果 80例颈椎病患者中,痊愈31例(39%),显效34例(42%),好转12例(15%),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

典型病例 患者,女,50岁,于2003年6月30日就诊。主诉:颈部不适伴右上肢麻痛9个月。患者长期伏案工作,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颈部不适,伴右上肢麻痛,肩部疼痛沉重感。查体:颈部活动受限,颈4、5、6椎体棘突旁有压痛,臂丛牵拉试验(+),叩顶试验(+),颈椎x线片示:颈4~6椎间孔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诊断为颈椎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每日1次,留针2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0次,颈肩背及右上肢麻痛消失,颈项活动自如。随诊至今无复发。

讨 论

本病以颈项肩臂痛为主,故属中医学“骨痹”、“颈肩痛”、“肩背痛”等范畴。主要原因是年老体弱,气血渐衰,肝肾不和,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能所致。本病病变在骨,部位在督脉和足太阳经,涉及少阳阳明经脉。

关于颈椎病的记载:《灵枢・经脉》指出“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颈项肩膈肘臂外后廉痛”等。说明正气不足,腠理疏泄,卫外不固,寒邪乘虚而入,留而不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随之而产生疼痛,另一方面也说明颈椎病与肾脏有关系。《千金要方・骨极》指出:“骨痹”除身体痹痛外,可以出现脑脊酸痛和耳鸣等椎动脉受压症状。

肾主骨,肾虚则不能濡养筋骨,且易受风寒之邪入侵,从而导致颈椎病。

针灸治疗主要以疏通经络止痛为原则。颈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是督脉和足太阳经经气重叠覆盖之处,取颈夹脊穴能够联络沟通督脉及足太阳经,具有畅通督脉和足太阳经的经气,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风池、天柱、列缺以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止痛的目的,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达到治疗作用。

从现代医学解剖角度来看,颈夹脊穴的分布位置与颈脊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颈夹脊穴不但可影响脊神经的后支,还可涉及前支,而前支又与交感神经相联系,能影响交感神经,从而影响脏腑活动功能,具有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说明颈夹脊穴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密切。

脊椎椎体退行性病变往往影响局部神经和血管从而表现出诸多症状。针灸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寒止痛之功。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节作用,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促进神经根、椎动脉等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吸收,消除神经根的炎性水肿、改善脊髓、神经根、颈椎周围组织的营养和血液供应,缓解肌肉痉挛,延缓或减低椎体小关节和韧带的钙化过程,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的功能,因而该疗法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上一篇:内外兼治肩关节周围炎49例 下一篇:董晓初胃病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