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上农一记

时间:2022-10-11 06:00:54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杂家著作,书成之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1时人无能增损者。然在流传的过程中,个别字句的原文舛误很多。《吕氏春秋•上农》篇:“夺之以水事,是谓籥,丧以继乐,四邻来虚”一句,古今学人多有校证,但各家解说不一,莫衷一是,如:俞樾曰“:‘籥’字义不可通,疑当作‘瀹’。《庄子•知北游》篇释文‘:,溃也。’即瀹之异文。‘夺之水事’正与溃义相应。盖‘瀹’变作‘瀹’,又省作‘’,又误作‘籥’耳。‘四邻来虚’当作‘四邻来虐’,亦字之误。虐与瀹、乐为韵。若作‘虚’则失其韵矣。”

夏纬瑛曰“:‘稽’‘、籥’二字之义,恐不能无关,俞说未必全是。刘熙《释名》:‘籥,跃也,气跃出也。’‘籥’本一乐器名,与‘跃’同音,故刘熙以音训义。疑此‘籥’,即‘跃’之借义字,该是今所谓‘冒进’的意思。‘水事’指治水利之事,如浚河修渠等。治水事,要在农闲的时候;若当农时而治水事,就有夺于农时。治水事,本是为农的一件好事,但若是夺去农时而为之,这就叫作冒进了;故说‘:夺之以水事,是谓籥。‘’稽迟’与‘冒进’,二者正相反而亦相应。‘籥’字,各字书并音‘藥’,与‘虐’为韵,俞说‘虚’为‘虐’之误,该是对的。夺农时而治水事,将要失去农田的收成,本是一件可悲丧的事情,而竟继之以为是一件可喜乐的事情。如此则民食不给,难以守土,邻国就要来而肆虐了;故说‘丧以继乐,四邻来虐。’”3陈奇猷曰“:俞以为‘虚’当作‘虐’,至确,但以‘籥’为‘瀹’则非。夏引《释名》文解此‘籥’字,是,余说均非。案:‘水’当作‘本’,形近之误。‘本事’即‘农事’也。《吕氏》此文‘籥’字义双关:一是跃出之意,即《释名》所谓‘跃出’;一是‘籥’字之本义,为乐器之名。上文云:‘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故此云‘夺之以本事,是谓之籥’,犹言夺之以农事,则民跃而出外。但跃即籥,籥是乐器,乐器所以使人喜乐。今者丧失其民而又继之以乐,于是四邻之敌皆来肆虐矣,故曰‘丧以继乐,四邻来虐’。俞不知‘水’为‘本’之误,而又改‘籥’为‘瀹’,则何谓‘水事’既不可解,而‘夺之以水事谓之溃’与‘丧以继乐,四邻来虐’,语义不相属也。夏以‘水事’为治水利之事,夺农时以治水事与夺农时以致土功皆是稽迟农事,安可谓夺之以土功为稽迟,而夺之以水事则为冒进?且夏引《释名》明言是‘跃出’,而又自易之曰‘冒进’,义殊不相干。又悲是悲哀,丧是丧亡,各居一义,夏以为丧为悲丧,失之混淆。又:春耕季节,雨量充沛,自无治水事之举,若遭干旱,虽春耕季节而修水利,乃是紧急而且必要之措施,既非稽迟,亦非冒进,更非悲丧之事,夏说不可通明矣。又案:此籥、乐、虐为韵。”

案:诸家与‘虚’为“虐”处,无疑义,均采用俞樾说。而俞以为“籥”为“瀹”,非,陈奇猷先生已详辩之。夏纬瑛先生引《释名》释“籥”为“跃”,进而认为“治水利之事”是为“冒进”之举,并认为和《上农》篇上文“夺之以土功,是谓稽”之“稽”释义为“稽迟”相应,亦非。从语义上来说,“夺之以土功”时,相对于农事而言是“稽迟”;而“夺之以水事”时,如以“治水利之事”是“冒进”,无意中则变换了所论述的主体,即从“农事”变成了“治水之事”。实际上,均应指“农事”而言。故此,确如陈奇猷先生所言“夺农时以治水事与夺农时以致土功皆是稽迟农事”,此其一也。其二,“治水利之事”,本身就包含于各种“土功”之中,没有必要前已言之,后又叙之,赘疣也。陈奇猷先生以为“水”是“本”之误字,“本事”即农事,而‘夺之以本事,是谓之籥’,“犹言夺之以农事,则民跃而出外。”亦非。《上农》篇,一直在强调如何使民“务于农”,此处亦是在说如何遵守“当时之务”,以及开展农业生产,则何来“夺之以本事”之说,岂不自相矛盾吗?即便有“夺之以本事”,不正与《上农》所言“尚农”本义相符合吗?如“夺之以农事,民跃而出外”,“出外”当是致力于农业生产去了,何来“丧失其民”呢?致力于农业生产,当会获得好的收成,则又何来“丧以继乐”呢?故陈说疑问尤多,“水”断然不会是“本”字形近之误。“夺之以水事”,当为“夺之以聚事”之误,即“水”为“聚”字上部形破致缺失,而误为“水”字。此处“夺之以土功,是谓稽,不绝忧唯,必丧其粃。夺之以水事,是谓籥,丧以继乐,四邻来虚。夺之以兵事,是谓厉,祸因胥岁,不举銍艾。”正与前文“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相对应而言。“当时之务,不兴土功”自不待言“,不作师徒”即“兵事”也。如陈奇猷先生曰“:作亦兴也。‘师徒’犹言军旅。《左传》昭四年“凡克邑不用师徒曰取,亦以‘师徒’为军旅之义”。而此处夺“当时之务”的事,显然也包括“酒醴聚众”在内。且这种“聚事”在当时来说,是一件积极重要的政务。如《吕氏春秋•孟春纪》就已经指出“:是月也……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2其中“,无置城郭”即“土功”“,称兵”即“兵事”,而“无聚大众”即“聚事”也。《淮南子•时则训》“:毋聚众,置城郭。”高注“:毋聚合大众,建置城郭,以妨害农功也。”

由此可见,“聚事”亦是统治者一件重要的政务,要举行“聚事”显然也要经过批准的。汉代政府对于民间“酒醴聚众”仍控制得相当严格,甚至需要皇帝颁布诏书,如史书中频现的“大酺五日”4等。

“水”为“聚”形破而误,于句意则更明了。聚众之时,演奏音乐,而参与聚会之人或歌或舞是不可少的。“籥”为乐器之名,正与此相符。而“籥”在此处与“稽”、“厉”相并列,表达一种引申义,从下文“丧以继乐”来看,是说“夺之以聚事”,而不实行“当时之务”(即农事),虽然是一件很高兴、很欢乐的事情,但是紧接着的是连那些“粃”了的庄稼也一定都会丧失(此处‘丧’是“必丧其粃”的省文),即没有收成的意思。此篇下文所谓“野有寝耒,或歌或舞,旦则有昏,丧粟甚多”与此表达的意思略有相同。由此,可知“籥”是以一种乐器的名字表达高兴得过了头,乐极生悲的意思。夏纬瑛引刘熙《释名》曰:“籥,跃也,内容,加快林业发展、减少碳排放量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高度重视国际林业政治对话,积极参加国际间林业议题谈判。全面阐述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立场和主张,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中发挥着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作用。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的森林面积已达到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资源的评估,中国近年来开展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对遏制亚洲地区森林资源下降趋势作出了积极贡献,认为亚洲森林保护有所好转主要归功于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目前,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已经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今天的中国林业,真正是大林业了,它带动着方方面面,而梁希的“大林业思想”在21世纪的中国林业已经占据了完全的主导地位。

上一篇:构建消费政策体系的需求问题 下一篇:世界经济组织技术贸易产权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