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11 04:48:43

赣榆县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赣榆县的自然资源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很大优势,农业发展较为迅速。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赣榆县配制了大量的农机。近几年联合收割机增长和跨区作业发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滞后。本文通过对赣榆县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调查与滞后原因分析,提出了关于推进其跨区作业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赣榆县 联合收割机 跨区作业 调查 思考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73-02

一、赣榆县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角,是江苏的最北部,北西两面与山东日照市、莒南县接壤,南连东海县、连云港市,东濒黄海。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平原层次分明。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13.2℃,无霜期214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9小时,年降雨量976.4毫米。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地形地貌赋予赣榆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农业等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全县面积1427平方公里,山区占7.08%,丘陵占26.6%,平原占66.3%,到2004年底,全县耕地面积67.3千公顷,人均0.06公顷(不足一亩)。到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959797千瓦,农业机械原值96959万元,净值为58248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10台,小型拖拉机15200;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5803部,配套比1:3.843,小型拖拉机配套机具32610部,配套比为1:2.15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102台,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39台。

二、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及跨区作业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对机械收割产生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购买和运用联合收割机的热潮,并且伴随着跨区作业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长。

赣榆县于1992年推广销售联合收割机,在1992-1996年的五年间,全县的联合收割机推而不动,停止了发展,保有量一直停滞在10台左右。从1997年开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销售呈上升趋势,到1999年底,全县累计推广销售联合收割机达240台,同时也由于从1999年开始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从使用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向自走式、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转变,到2085年,淘汰了背负式联合收割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352台,其中洋马、人民号、久保田等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25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从农民盲目无序外出,向有组织有序运作方向发展,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收入从1999年的190万元,到2005年的1608余万元。近几年联合收割机增长和跨区作业发展,联合收割机从主要跨区机收三麦,向主要机收三麦、水稻,近两年又扩展到机收玉米,并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到2011年底,全县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1102台,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78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22台,实现作业收入7959.3万元,但与周边县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三、联合收割机增长及跨区作业相对滞后的原因

1.地块偏小

赣榆县耕地面积67.3千公顷,人均0.06公顷(0.9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时,又因为耕地的远近、土质的好坏等诸多因素,土地分得非常零散,0.03亩左右的地块属常见,玉米种植较分散,直接影响了机械作业,从而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三麦、水稻和玉米等作物。

2.产品质量差

赣榆县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进入较快增长是从1997年开始的,主要机型是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上海向明、上海-Ⅲ、桂林-6)、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新疆-Ⅱ,佳木斯、宇康、富浪、中原、福田、沃得、双力、常柴、东方红),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久保田、洋马、人民号、太湖)。推广初期主要推广背负式联合收割机,随着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深入开展,逐渐被淘汰,由于宇康及太湖1450联合收割机销售价格较低,农机手购买较多,但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故障率高,作业效率低等缺点,机收跨区作业收入较差,用户反映强烈。近几年,虽然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以及福田、久保田、洋马等高质量联合收割机的推广运用,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增长较快,前期形成的阴影仍对一些机手产生影响,转而投资其他方面。

3.服务质量差

3.1水稻、三麦收获季节,特别是麦收季节性强,有“虎口夺麦”之称,机具故障对收割作业的影响程度大,因而,对解决机具故障的及时性要求极为迫切。

3.2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使用条件十分恶劣,作业地点不定,远离村镇,交通不便,一旦发生故障,修理十分困难,客观上给“三包”服务带来不便,对于生产批量大,生产年头长,社会保有量大的企业,尽管服务网点多,在大忙季节企业全力投入服务,但也往往是难以应急,服务承诺难以兑现,更何况那些生产规模不大,产量较小的企业。

3.3企业能力有限,服务跟不上。大忙季节调动多方人员到现场,某些服务人员技术素质低,未能及时很好地处理问题,服务的有效性差。据调查,有25%的农机手抱怨服务不及时。

3.4排除故障及维修所需配件、易损件短缺,或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延误农时。

4.宣传力度不够

4.1有的联合收割机生产厂家,产品使用说明书说不清、道不明或是学术性理论性太强,而机手文化程度不高,难以理解,不能正确地指导使用、调整和维护保养。

4.2联合收割机推广销售部门宣传不力,未能很好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舆论工具,有效地宣传如何正确使用、操作、维修保养联合收割机,提高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增加机手的收益。

5.经济条件差

赣榆县有18个镇组成,全县1102合收割机保有量,主要分布在赣马、城西、门河、沙河、墩尚、罗阳、城头、青口等镇,这几个镇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强,到目前为止,柘汪、厉庄、石桥、黑林等镇联合收割机较少,保有量仅几台,农民没有意识到购买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也是致富较为快捷的途径之一。

6.投资方向多

通过调查发现,赣榆县地理情况是东低西高,沿海、平原和山区三分天下,投资方向多,如赣榆县多数乡镇的农民投资方向主要在淡海水养殖、蔬菜种植、果品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的加工、运输等,这些项目大多数投资少,自身熟悉,不像购买联合收割机,一次性投资大,需6-30万元,并且需要掌握外面的跨区作业信息,外出作业盲目性大。

7.经纪人队伍建设差

据了解,赣榆县到目前为止。仅有10名农机服务经纪人,并且大多数是各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人员,其主要精力大多不在农机服务上,仅有个别农机服务经纪人从事农机跨区作业。

四、几点思考

1.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是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工作的重要保证

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全面加强管理,规范跨区作业市场。建立农机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培训农机服务经纪人。县镇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加强与公安、交通、物价、农业、石油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机、公安、交通、农业、石油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农机跨区作业指挥中心,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及交通、通讯工具,为做好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2.强化宣传,引导机手购买和使用联合收割机,促进跨区作业的发展壮大

县镇农机部门要根据购买使用联合收割机大多是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的特点,制作真实、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以农民身边事、身边人的致富典型,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递联合收割机及其跨区作业的各种信息,让他们明白,从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是致富比较理想的途径之一,引起广大农民的关注,激发他们购买和使用联合收割机的热情,推动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继续实施财政补贴政策,促进联合收割机向高性能方向发展

从2006年夏季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情况看,很多作业地区出现作业机具多、恶性竞争、机手作业收入下降的现象,这说明联合收割机在一些地区趋于饱和,供大于求,但这只是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相对饱和,以及机手恋老点、随大流盲目外出所致,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上级应根据各地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结构、经济状况,继续对购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实行购置补贴,特别是对苏北地区继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促进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另外,还没要改变现行燃油补贴政策,从按照种植小麦、水稻作物面积,变成按照农业机械方面补贴。

4.强化信息引导,促进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机具有序流动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重视和加强信息工作,及早对农机作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摸准行情,作好预测,合理安排跨出、引进的机具数量,及时向跨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民机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跨区作业期间,要根据跨区作业的进度和机具到位情况及时更新作业信息。要借助广播、电视、通信工具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利用好平安农机通,向广大机手跨区作业市场信息。与此同时,要建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信息服务网络,掌握各跨区作业队的作业市场信息,完善信息采集、传递、管理制度,跨区作业期间,最便捷和经济的方法是通过手机短信,加强信息引导,平衡供需,确保联合收割机合理有序流动。

5.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拓展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规模和服务领域

各级农机部门要求在稳定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和玉米联合收割机。从而实现在巩固跨区机收三麦的基础上,努力发展跨区机收水稻和玉米。在作业市场方面,要在巩固本省作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江西、四川、重庆、湖北、山东和东北市场,并进一步扩大跨区机收水稻和玉米的规模和范围。

6.积极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跨区作业市场主体

县镇农机部门要遵循上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培育和促进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基层农机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经纪人等组建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跨区作业市场的主体,县农机管理部门从直接从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组织,转到以宏观管理指导上来,通过强化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引导联合收割机有序合理流动,增强机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加自身收益,从而使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浅析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下一篇:浅谈开展乡镇农民培训工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