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白马山

时间:2022-10-11 03:59:28

胜败白马山

白马山战役爆发于1952年10月6日至14日,志愿军38军114师2个团、112师1个团、113师1个团共15000余人与南韩第9师28团、29团、30团、51团持续9天胶着大战,在占领白马山阵地后,经过多日鏖战后撤出白马山。此役,白马山24次易手而韩军第9师不后退,守住了白马山战略要地。为此,韩国军史大书特写,称此役“靠自身的力量,以一个师的兵力对抗全部换装苏式武器的”王牌38军的全力进攻,又称“此次战役造成中国伤亡15800人,自伤不到3600人”。该师的徽章也从此改为白马图案,师长金钟五一役成名,官至韩国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兼陆军参谋总长及司令部司令;该师参谋长朴正熙在后来更是仕途得意,当上了韩国总统。然而,在中国军队的战史中,却几乎找不到此战的痕迹,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军方才羞羞答答地承认,此役“英勇无敌的王牌万岁军”虽大量杀伤南韩军有生力量,但反击281.2高地失利,反击394.8高地久战不决,未能巩固已夺取的阵地,在付出了伤亡6700余人的代价后,不得不退出曾经到手的白马山。

白马山战役后,虽然38军军长江拥辉向志愿军总部承担了此战不利的责任,并在集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但江拥辉在此役中的指挥还是可圈可点,足见这员“虎将”的勇敢、沉着、机智和冷静。

打还是不打

白马山位于铁原西北10公里的药山洞地区,由西北走向东南,长约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为主的山岭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这也是韩军第9师据守的主阵地,与第38军项里北山阵地相对峙。山顶树林茂密,山下有驿谷川。山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铁原平原,南面是经高台山和宝盖岭通往汉城的联合国军主要军事补给线,可直达联合国军的重要兵站基地铁原。由于该高地山势形同卧马,故得名“白马山”。白马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注定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焦点。对于联合国军来说,白马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丢失了这个高地,美第9军就只能撤到驿川谷以南的另一个高地上,而且将无法利用这片地区的交通网。相反,中朝军队的进攻和侦察活动却能更进一步地向联合国军防御纵深渗透和发展。 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军在这块不起眼儿的山头上花费了很大功夫,特别是1951年秋季攻势,联合国军从第42军手中重新夺回阵地后,便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坑道和钢筋混凝土地堡群,埋设地雷、设置障碍,拉起了一道道铁丝网,再加之美军飞机、坦克和后方的强大炮火支援,使第42军在反击时吃了大亏,付出伤亡423人的代价,仅歼敌30余人,韩军自诩白马山是“钢铁阵地”。

38军和42军换防后,志愿军总部把眼睛瞄向了白马山,不要说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就是42军在白马山“栽了跟头”,面子也要找回来。这回负责夺取白马山的可是王牌38军,素以打硬仗、恶仗著称的“万岁军”, 不仅是四野的三大主力之一,也是号称“天下第一纵”和“的三只虎”之一;它的老底子是平江起义的三军团的一部,是亲手培育的富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而且又刚刚更换了苏式装备。新任38军军长的江拥辉更是一位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指挥员,号称“常胜战将”、“虎将”,35岁就升任王牌军军长,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第二次战役他参与领导38军,亲自督战,全歼南韩第7师,接着又亲率113师“边走边打”,先是将联合国军土耳其旅打得只剩下两个连,后又全歼美第2师。闻知战报,志愿军总司令喜不自禁,亲自在嘉奖电文里加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138军万岁!”。这就是38军“万岁军”称号的由来。

于是,志愿军总部的命令到了38军,“为配合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及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与提高部队的作战经验,决定第38军向39418、281.2两高地据守之敌进行战术性反击,并在反击中杀伤敌人5000人以上,而后争取占领并巩固之”。这可是江拥辉接任军长后的“当头炮”,规模又比较大,所以38军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视,准备也很充分。参战部队第114师提前6周就开始进行战前练兵,担任突击394.8高地的第340团和突击281.2高地的第339团的官兵们都憋足了劲儿,这回诸兵种协同作战,一定要打出个样儿来,给祖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一个见面礼。练潜伏专找有青蛙叫的地方训练,队伍经过,蛙叫声突然停止为不合格,蛙叫如常为合格,练来练去,整个队伍全都练成了无影无形、无迹无踪的“隐身人”。全师上下还演练了苏式新装备及通讯联络、步炮协同等战斗组织与战术动作,并用一个多月时间储备了大量物资。同时,加强了炮兵和坦克,参战的各种口径火炮达182门,坦克17辆,还有59门高炮和122挺高射机枪担任对空作战,除了飞机,什么都齐了。炮兵诸元调整好了,坦克也进入了出发阵地。说实话,江拥辉还没有用这么阔气的家当打过仗咧,他和全师官兵一样,就等着志司的统一进攻号令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麻烦来了,一切都变了。突击部队的一个干部投敌了!

10月2日,第340团第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投敌了这家伙早就存了逃跑的心,乘着干部们往来查看道路之机,从前沿阵地悄悄地跑到韩第9师的阵地上。

谷中蛟是突击部队的干部,知道点情况,还打不打?江拥辉军长有些犹豫。不打,太可惜,准备这么久就为了这一锤子买卖。打,要么乘这个叛徒刚跑过去,敌人尚处于真伪未辨之时或虽辨明了真伪、掌握了情况还来不及调整部署之际,提前进行反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要么就干脆再等他个十天半月或个把月不打,等敌人松懈麻痹下来再打他个猝不及防。正思量间,志司的作战命令也来了,命令明确规定:第二阶段反击作战统一于6日开始。江拥辉想,看来提前和推迟都不符合全线统一反击部署了,只有打与不打两种选择。打硬仗恶仗出身的江拥辉一横心,一股子豪气也冲上脑袋,“妈那个×,跑个把汉奸算个,打!”突袭打不了,就强攻,江拥辉下定决心吃下白马山这块硬骨头。

撤还是不撤

无独有偶,这边江拥辉是新任军长,想着借此战-雪42军反击失利之耻,同时也为38军“万岁军”的光荣册上再添一笔。而韩军担负白马山防御任务的金钟五亦是新任师长。金钟五是韩国忠清北道清原郡人,1944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而后加入日本“学徒兵”,在战争中积功升为少尉。1946年毕业于美国驻朝鲜军政厅军事英语学校,历任韩国国防警备队第3团排长、连长、副团长、团长。1948年任第1团上校团长,同年任统卫部军需官。1950年历

任第6师、第9师、第3师师长,晋升准将。1951年任全罗北道军事区司令,同年任陆军本部人事局局长,1952年任第9师师长。

谷中蛟叛逃告密之时,韩军第9师正在举行全师运动会,金钟五闻知消息后,当即命令转入战斗准备状态,并迅速对白马山防守做了相应调整:

调集炮兵,增强火力。除了师属第30炮兵营和第9重迫击炮连外,韩9师还得到了韩军炮兵第50营、第51营、第52营和美炮兵第49营、第213营、第955营等9个炮兵营和两个坦克连44辆坦克的支援,美坦克第73营主力也从铁原向白马山驰援。

师属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完成对白马山北侧前哨阵地前方弹幕射击和对志愿军第114师进攻部队集结的火力突袭计划和准备。

全师投入战前准备,增派部队加强白马山防御力量。调第30团第三营开进394.8高地,支援第一营加固阵地,至10月4日4时20分,彻夜完成掩体150个,设置障碍等应急设施,并以山头为单位,配属一个连的兵力,仓促编成环形防御,加固掩盖壕工事,将交通沟挖至一人多深,以减少伤亡;将营、连、排之间的电话线全部埋入地下,保证战斗中有线通讯不受影响,前方阵地与后方指挥机关通讯畅通;阵前铁丝网由3层增至7层,同时设置了大量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弹雷。

补充补给品和饮水,以保证能够坚持一周以上时间。

调韩军第51团配属韩9师,增强步兵兵力。

美远东空军第5航空队也从10月3日(白马山战斗是10月6日黄昏开始的)起,出动大批战斗轰炸机向中国军队后方炮兵阵地实施集中轰炸。

这一来,第114师所有的精心准备全部化为乌有,而白马山之战就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

10月5日夜,38军突击部队6个连又4个排进入敌前潜伏,6日17时30分,3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配属第38军的炮群发出轰鸣,白马山高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火力突袭足足进行了27分钟。刚一结束,突击部队从潜伏区一跃而起。第340团4个连又两个排,分5个突击方向向394.8高地发起攻击;第339团第3连两个排、第7连一个排向281.2之地发起攻击。但由于志愿军的炮火并没有对韩9师阵地构成重大影响,而韩9师的炮火却令攻击部队吃尽苦头,进展异常缓慢。

无奈,第342团第2营于7日投入战斗,但仍然没有拿下主峰,与韩军第30团增援上来的部队形成对峙,一整天,谁也奈何不了谁。黄昏后,第342团其他两个营陆续投入战斗。血战至半夜,才将主峰拿下来。

韩军第30团兵员损伤过半,被迫撤出休整。韩第9师师长金钟五少将很及时地将韩9师主力团第28团投入战斗,与第342团你来我往在主峰上来回拉锯。

主峰的几次易手,使江拥辉急了眼,他当即拿出第38军的头号主力团第112师第334团,于8日零时再向主峰奋力一扑。只两天功夫,第334团两个营就伤亡了一大半,而韩9师援兵还在源源不断地扑上来。第334团部队伤亡过大,兵团司令部只好命令他们撤出战斗,阵地交由第342团防守,而第342团本来在进攻时伤亡就很大,又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面对韩9师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当然更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了,结果韩军第29团一个反冲击打上来又把主峰抢了回去。

394.8高地打粘糊了,281.2高地也出了问题。

6日晚,第340团这边发起反击不久,第113师参谋长范天恩就兴高采烈地打电话给江拥辉,报告说第339团2个连又3个排的突击部队已经占领了主峰。江拥辉一听很高兴,东方不亮西方亮,两只螃蟹老子总算还是夹住一个。可还没来得及笑出声儿,范天恩又来了一个电话,说攻击部队把次峰当主峰了,281.2高地还没有拿下来。江拥辉当时就想给范天恩一顿臭骂,这误报情况真不是时候,还不如就直截了当说没拿下来呢。不过这会儿生气也没办法,江拥辉也看出处于281.2高地次峰的第339团部队态势极为不利,遂命令他们撤出战斗。这一撤,无形中又加重了对固守394.8高地主峰的第342团部队的压力,韩军的所有支援炮火毫无顾忌地泼到了394.8高地上,结果是394.8高地进攻打得粘粘糊糊,攻占后防御也摇摇晃晃。

战至14日,经过连续9天201个小时的争夺,虽然白马山大部分高地仍在第38军手中,但394.8高地就象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翻来覆去地左摇右摆,始终站不稳脚跟。韩军第9师陆续投入4个步兵团的兵力,第38军也相继投入13个步兵营又两个连,白马山之战成了“添油战”。

白马山之战打成这个样子,反倒使江拥辉冷静下来,还继续打下去吗?撤还是不撤?他冷静地掂量了一下形势:虽然第38军已经占领了白马山地区大部分高地,但韩军第9师早有准备,已经夺得先机,且集中了强大的支援炮群,对第38军已占各点进行反复覆盖射击,后面还有美步兵第3师部队随时准备增援,若继续与之争夺,付出的代价太大,阵地也很难巩固。既然现在志司下达的两个目标已经完成了一个,不如断然撤出战斗,以保持主动。经请示兵团司令部同意后,江拥辉大手一挥,果断地下达了撤退命令。事实证明,这个撤退命令不仅下达得及时,而且十分正确,足见江拥辉判断战局的机智和把握战斗的冷静。

败还是不败

大多战史学家认为白马山之战对于志愿军来说是失利的,那么衡量战役胜利以什么为标准?有学者认为主要应看是否实现作战目的。他们分析,白马山之战,38军的目的有二:杀伤敌人5000人以上;占领并巩固白马山阵地。最终目的是否达到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如果38军发动攻击的目的是攻占山头,最后守住山头的是韩国人,38军的战役目的没达到;如果38军的目的是消灭守军,其结局顶多是“杀人一万,自损七千”,因为进攻与防御作战本身就是消耗战,这也不是桩好买卖。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38军的白马山之战确实是一场失利的战斗。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

一是由于谷中蛟的叛变投敌。谷中蛟投敌后,韩军预先有了较为充足的准备,而且谷中蛟还给金钟五提供了一个4日左右的大概进攻时间,所以韩9师前沿部队从4日起神经就一直比较紧张。6日整整一个白天,枪炮一直向两军中间地带扫射,从来没有消停过,密切注视中国军队动向,不断地以值班机枪和冷炮向潜伏区盲目射击,给突击部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在之后的攻击作战以及防御作战中,38军处处打得极不顺手。谷中蛟这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遗憾的是江拥辉没下决心把这锅汤断然泼掉。

二是38军轻敌。38军入朝后参加一、二、三次战役,横扫千里,所向披靡,在他们眼中,韩国军队就是典型的

豆腐军,当然,这个驻守在白马山上的第9师也不例外。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韩国军队由1946年1月创建的警察发展而成,其骨干力量为原日伪军成员,也有出自洲国的军官。大部分军官连坦克都没有见过,炮兵也很弱,没有经受现代战争锻炼的专业军事人员,极度缺乏训练,所以,刚刚建立的韩国军队不仅装备低劣,士气也十分低落。李奇微将那时的韩国军队称为“一支我们甚至不敢称之为军队的相当可怜的部队”。但是在战争过程中,韩国军队进行了认真的训练和整顿,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炮火加强了,特种兵增加了,军事素养有了变化,快速反应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战场上死战不退、敢端着刺刀跟中国士兵比划的也多了,一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金钟五本人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而且对如何用武士道精神控制、加强军队很有一套办法,在担任第6师师长时就是人民军的劲敌,第9师在他的调教下,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可这边还把人家看作二等角色,所以在江拥辉请示兵团司令部打还是不打时,三军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才会说出“你拿那么大一把牛刀杀只鸡干吗还哆嗦”的话来。

三是兵员及物资等后备力量的补充不及时。白马山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韩国人决不能放弃,当时的总统李承晚亲自督战,他一方面直接督令韩9师在寺后洞设置收容线收容从白马山溃散下来的败兵,紧急编成反冲击梯队,另一方面则不惜血本从釜山、春川的编练师调集数万新兵,给韩9师随打随补,从而使伤损极大的韩军始终能保持每营600~700人的员额。金钟五也拥有足够的本钱与江拥辉纠缠,28团刚一溃散下来,他眼皮儿也不眨地就将韩29团给填了上去。士气高昂的中国军队这边虽然不用设置收容线收容溃兵,但对于战斗发展到如此残酷的程度,的确缺乏相应的思想和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攻击受挫伤亡惨重的部队撤下来后往往大伤元气,得不到兵员和物资方面的及时补充,很难立刻再次投入战斗。

后备力量方面,韩军后备充足,随打随补,先后投入了9万余人,美军亦调集了重炮部队,第3师也已完成集结,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反观38军,当时的情况是志愿军大部兵力为防止美军登陆都集中在朝鲜半岛的东西海岸,38军112师、113师都参与了防御任务,只抽调少数部队参与白马山之战。所以38军参战部队最多时也就是114师的几个主力团,始终没突破15000人,根本没有后备力量可言。

四是敌军炮火及空中的优势。战斗中,南韩第9师得到了9个炮兵营和两个坦克连44辆坦克的强大火力支援。除此之外,美军空军还出动了上百架次飞机对38军冲锋部队、后方补给线、后方炮兵阵地进行狂轰滥炸。38军在白马山防守期间,不断受到敌军炮兵火力反反复复的覆盖射击,坚守阵地的伤亡成本极大,尤其是后来美军又调来了新的重炮群,准备对志愿军防守阵地进行无休止的炮击,38军已经变得被动挨打无守可言了。

基于以上原因,38军的白马山之战失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也不能说38军的白马山之战是完完全全失败了,志司的作战命令中还有“为配合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及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与提高部队的作战经验”三条。笔者认为,这才是志司指示38军发动白马山战役的战役目的,而“杀伤敌人5000人以上,而后争取占领并巩固之”只能算是战术目标,是量化了的、具体化了的战术目的。如此,白马山战役的战役目标倒是完全完成了。

一是配合了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虽然最后伤亡6700人,而且未能坚守白马山阵地,但38军不仅报了42师换防前反击白马山的不利之仇,也给了韩9师以毁灭性的打击。韩第9师士兵前身大多是有实战经验的日伪警察,参加过许多进攻北方的战斗,经过韩3个师有计划地组建和整合加上完整的美式装备,新组成的韩第9师成为了韩军队的主力师。但经过9天的鏖战,韩第9师加上法国营先后被志愿军歼灭9800余人,那些最初参加过北进的第9师老兵被38军打得所剩无几,战后的韩9师完全变成了“新兵营”即使金钟五再有能力,再有水平,把韩9师变成战前的样子恐怕也需要很长时间。

二是粉碎了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应该说,这里的“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应该是指稍后爆发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作战十分顺利,不但攻克了汉城,越过“三八线”,而且打到了“三七线”。美军奋起反击,受到了38军的顽强阻击,使得其他入朝作战部队顺利撤过汉江北岸。这样顺利的作战不可避免地在志愿军脑海中泛起一股“轻敌”的思想,这个时候志愿军在白马山碰一个“钉子”,也未尝就是坏事。白马山战役在上甘岭战役前打响,客观上给驻守上甘岭阵地的15军45师提了个醒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及李承晚的韩军都不是“软柿子”,要想取得抗美援朝作战的胜利,还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从这一点上讲,白马山战役虽未能直接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上甘岭战役),但也对上甘岭战役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影响。从战术上说,江拥辉主动撤出白马山,使得志愿军总部得以倾全力以确保上甘岭方向的争夺,在战略大局上保持并巩固了中朝军队的主动地位。还有,白马山之战结束后,原定回国的38军和39、40军三个劲旅,奉命调往西海岸反登陆,这使制订新“登陆作战计划”的克拉克也彻底泄了气,认识到了再贸然登陆作战的可怕后果,从而放弃了再派部队登陆的计划。

三是提高了部队的作战经验。38军最先出国抗美援朝,最后归国(包括后来调往西海岸“反登陆”),是极少数的自始至终未离开抗美援朝战场的铁军。该军在朝鲜战争中,共歼敌14.3万余名,占整个朝鲜战场歼敌总数70万的五分之一。之所以有这样的战果,白马山之战失利不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而军长江拥辉在“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指挥部队血战“九昼夜”,所表现出来指挥才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白马山战役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关于它的争论却一直存在,不仅中韩两国战史各说各的,就是网友也各执一词,“戳穿韩国白马山战役大胜中国军队的谎言!”、“韩第9师击退我王牌38军进攻的战例”等等题目的帖子并不难找到。但“是非成败转头空”。现在,再次讨论38军与第9师谁胜谁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这次战役中学习到些什么?不满35岁就升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万岁军”的军长,成为“常胜将军”的江拥辉敢向虎山行、遇变而不惊的勇敢、沉着以及洞悉全局、果敢绝决的机智、冷静;“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的38军全体指战员敢打硬拼、誓死完成作战任务的战术素养以及韩军第9师师长金钟五见微知著、反应迅速,这些都是后代军人学习的楷模。

上一篇:中国为“倚天”近程机动防空系统寻求海外买家... 下一篇:地方高学历人才报考部队研究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