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亟待价值补缺

时间:2022-10-11 03:26:00

新产业亟待价值补缺

市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是新兴产业由萌芽期向成长期过渡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也是地方政府需要把握的三方面。

自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国新时期抢占产业高点、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大幕正式拉开。

毋容置疑,此轮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地方政府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然而产业发展环节繁缛,如何找准新兴产业的定位与重点,实现中央决策意图和政策导向与地方产业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快新兴产业的落地与发展,成为当前需要厘清的紧迫问题。新兴产业是处于萌芽阶段的产业,产业驱动因素将决定产业发展的前景与形态,同时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产业先发优势的着力点。

虽然产业驱动因素涉及面较广,但新兴产业是正处于产业萌芽阶段的产业,其初创特点决定了不同的产业驱动因素对其发展的贡献大不相同。笔者认为,市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是新兴产业由萌芽期向成长期过渡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政府的定位

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诉求与能力上具有差异,因此,各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在构建产业驱动因素中的定位。

新兴产业市场具有远期广阔、近期稀缺的特点,从远期看,地方政府很难以一己之力形成广阔的市场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应抓住新兴产业市场近期稀缺的特点,找准合适领域,大力整合资源,快速形成先发市场,再通过市场换投资、市场换技术、市场引人才、市场创声誉等多种方式构建产业高地,形成产业先发优势,以此撬动产业发展。

科技研发主要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应用四个领域,受地方政府财力及科研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新兴产业发展在时间上的紧迫性,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上不应“全面开花”,而应以实验发展及成果应用领域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产业链核心产品、装置、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产业化进程,以此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无论新兴产业是“新生”还是“派生”而来,其在市场推广方面大多与传统产业存在着替代竞争关系,而替代竞争的重点在于成本和原价值链各环节间的利益博弈。从成本看,有些新兴产品已经在全产品周期成本(包括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上基本具备了与传统产品进行竞争的条件,但由于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初期购置成本过高,影响了其产品推广,针对这部分产业,地方政府应以均衡新兴产品全周期成本为方向,通过培育和引入合适的市场主体,填补价值链缺失环节,以此联动产业发展。从原价值链各环节间利益博弈看,原有商业模式形成了价值链各环节固定的利益格局,新的商业模式将打破均衡,带来阻力,针对这部分产业,地方政府应立足新的市场需求,导入一定政策资源和要素资源,积极协调各价值链环节,变阻力为合力,“联动”产业发展。

如何落地发展?

市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撬动”因素,也是构建新兴产业先发优势的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市场形成方面应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用活政府资源,其主要做法有三:

其一,地方政府可以在公用事业及政府购买领域,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及技术的应用力度,例如在城市大气及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大力推广环保节能产品;在公交及出租车领域大力开展电动汽车示范工作;在交通管理及市政管网建设领域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等。其二,合理调整地方性法规及政策,引导、规范生产活动和消费习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例如在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提高节能环保材料、设备应用比例及相关指标;加大对“五小车辆”的整治力度,并大力推广微型电动汽车等。其三,探索建立区域节能、环保、生态指标交易机制,一方面通过机制建立发现并提高相关新兴产业的产业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水平。

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市场及技术路线不甚明确的困扰,企业在新兴产业创新投入方面风险较大,投资意愿大为萎缩。对此,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方面要有别于传统产业。

这首先应该体现在投入策略上要“点少量大”,针对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广阔、产业基础较好、政策信号明显等特点,如电动汽车),找准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其单个项目资金投入量可比传统项目增加几倍甚至十倍,真正以此带动本地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并助力新兴产业招商引资政策高地的形成。

在投入方式上要优化。首先坚持把企业作为政府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通过企业整合其自身及其他科研单位研发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熟悉市场、适应市场的特点,加快研、产、用产业链条的形成;其次是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在新兴产业创新领域的“项目股份”管理方式,即保障企业产权方面的核心利益,同时增强科研单位盈利预期及提高政府技术创新投入回报。

新兴产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往往具有新的功能属性和性价特征,而原有的商业模式难以针对新的产品特性进行销售,因而阻碍了商业循环的形成,制约了产业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在对新兴产业价值链进行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应针对其缺失环节,大力培育或引入相关从业企业,必要时可以投入一些政府资源,支持其开展业务打通价值链,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应鼓励有实力企业开展充、换电设施建设和电池租赁业务,以新的商业模式来降低电动汽车初期购置成本;例如在节能领域,大力开展能源合同管理,通过引入节能服务公司,降低企业节能改造成本等。在三网融合等领域,地方政府应在遵循、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地方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协调力度,平衡部门利益,力争先行试点。

如上所述,新兴产业发展在市场形成、创新投入、商业模式建立等产业驱动因素方面与传统产业存在较大差异,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抓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光扮演着要素供给、政策引导、运行监管方面的传统角色,同时也要承担扩张市场、优化投入、价值补缺等新任务,其助推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贴近市场与企业,其工作的难度与要求都有提升。因此,地方政府应增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研判,增强政府在政策资源、要素资源、产业资源上的整合与运作能力,抢抓时机建立先发优势,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政府网站毁于“三轻” 下一篇:与时间化敌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