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初探

时间:2022-10-11 03:02:08

“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初探

【摘 要】1.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2.优化课堂设计,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3.善于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4.加强教师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

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究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我尝试了“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作初步的探讨。

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1.教师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决不否定打击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爱,当学生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且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关心、同情和帮助,决不能否定打击学生。学生专心学习需要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面带微笑、和蔼慈祥、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总是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学生对他这门学科的兴趣也是与日俱增,俗话说:信心是希望的种子。教师要时刻让他们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有了信心,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你的教学中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力争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以单一的考试评价为主,而是要在课程改革中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用多元的观点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开启学生的多元智力。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最好稍低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二、优化课堂设计,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1.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学习,数学的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命题是由数学概念组成的。因此,数学定理学习的关键是获得概念之间的关系,各种关系的获得必须依赖于新定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激活,而激活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能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例如,我们在探索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纸做的圆锥沿着一条母线剪开。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圆锥的母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半径,圆锥的底面圆周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弧长,从而顺利探究出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其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2.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结合数学内容,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有利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交流气氛中满怀激情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可以引入例题: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兴趣大得很。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变更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自己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数学全过程中来,学生个个都会积极投入到探究解题活动中,思维显得非常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3.指导看书,做好预习,让学生阅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探索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既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又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数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利用教材,做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后要求学生温习教材。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参与学习,在参与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当然,阅读能力只是自学能力的一部分,而阅读能力本身也是一项综合能力,希望由此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自觉并有主见的学习,树立自主学习观,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智慧发展是不均衡的,总有智慧的强势和弱势。只要选择了自己的强势智慧,使智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常称之为“瓦拉赫效应”。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特长、爱好、才能,不要一味的否定学生,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强势智慧,我们要善于发现它,并因势利导,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并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

四、加强教师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率

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是自由学习、自由探索。学生的学习有规定的学习时间和固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由原来的控制和组织改为支持和帮助,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十分明确教学过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引导者。“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是重过程、重发现、重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能力。在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乐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现代教学进程中教师的指导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这不仅仅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而且从教学进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只有学会了学习,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案清“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初探 (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年9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

上一篇:全程合作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精心设问,提高课堂互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