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引导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10-11 02:20:04

小学数学与引导教学的运用

摘 要: 数学是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看做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引导教学 学习兴趣 探究方式

为了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教学工作者应注重对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调动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改变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通常情况下,学生能有效地发挥思维想象能力是建立在较宽松的环境基础上的,只有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教学工作者的提示和引导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表达出来,却很难形成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教学工作者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点拨和概括,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二、注重教学的导入环节

从某种程度上说,合理的课程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数学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并且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开动脑筋,因此很难打好学习基础。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认真备课,注重课程导入环节,在此基础上真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在课程导入时,按照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真正带到数学内容中,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合作交流,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总是爱插嘴,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你说的是……”,“你在说……”。正因为如此,学生表达的意思才逐步变得明了,但发言学生和同学之间却没有产生相互质疑、相互碰撞、相互联系,教学陷入一对一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怕课堂出现“冷场”,于是对每个学生的发言进行附和、帮腔、概括、评价。教师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再加以引导,这远比让学生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发言热闹”,而应是“相互倾听”。学生只有有效地倾听,才能对别人的思考、看法进行认可、批判、分析,进而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教师只有倾听,才能从学生的错误开始,从学生的差异开始,进一步组织有效教学。

四、挖掘可探究的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值得探究呢?就一节课的内容而言,有没有可让学生探究的知识,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个点可以作为探究重点,这从教材、教参中是难以找到答案的。这就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确定探究重点。如“小数乘整数”,学生要通过学习获取两个新知识,其一是小数乘整数的定义,其二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第一个知识点属于陈述性的,第二个知识点则属于程序性的,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都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也可以都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但从教学要求和知识特点来看,“小数乘整数”的定义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显得费时费力。“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则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对周边的知识和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求知欲,然而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导致“三分钟热度”现象频繁出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在开展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行之有效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处于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较强,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眼球,进而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

六、恰当选择探究方式

探究式学习方式一般有三种: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探究。个人独立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较容易的,即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解决的;小组合作探究则需要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小组成员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全班探究通常是探究的问题难度较大,依靠小组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的。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率及参与质量。问题太难,让学生独立探究便会出现优生独霸课堂而其他学生只能当陪衬的现象;问题不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只会浪费时间,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恰当地选择探究方式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时,出示了13.5×5的算式,要求学生先独立寻求解答方法,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组内选代表在组间进行交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在组内达成了共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探讨 下一篇:浅析旋转刀式胶片裁断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