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见认定与实务分析

时间:2022-10-11 01:22:12

表见认定与实务分析

摘要:在民事商事领域,制度以其独有的特质扩张了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最大效率地实现了民事意思自治的本旨,为维护交易安全的需要,表见制度应运而生。然而在实际认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见制度在在维护相对方交易安全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对本人利益的关注。通过双重要件来认定表见制度,同时在实务分析的来解释,阐释其在实现效率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法的公平价值,在各个主体的利益冲突中,谋求利益的均衡和协调,才能实现法律追求的正义。

关键词:表见;双重要件说;本人与因

中图分类号:C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46-02

1 表见制度的概述

制度是指人在权限范围内,已被人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为名诗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人的一种法律制度。当然制度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其中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区别,即隐名的问题,与通常意义的略有不同,非本文讨论重点,在此不做研究。

1.1 表见制度的历史考察

制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是在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委任契约中。1900年《德国民法典》在总结《法国民法典》的基础上创设了表见制度,对表见的三种情况予以规范。

英美法中,是以表面授权,即“不容否认的制”出现的――指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言论或者行为表明或者使得善意第三人理解为与第三人缔结法律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是自己的人,那么对于信赖这一关系的第三人来说,假定的被人不得否认其与假定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客观上不存在权的授予事实,也是如此。

1.2 表见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及分析

表见,又称表示,是指行为人虽无权,但是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充分理由相信为行为人有权,而与其为民事法律行为,该民事法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人承担。

表见本质上是无权。由于是无权的例外,使对本人利益的防护让位于相对人,利益冲突的取舍中实现法律的公平价值,因此该“例外”的规定应当具备充分的理由。在实践中表现为对表见的认定应当谨慎而有说服力。

我国《合同法》未直接使用表见一词,《合同法》第49 条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的,该行为有效。”从该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质上已经设立表见制度。

1.3 表见的要件构成

表见的认定,需要考察其构成要件。表见的构成有要件多元论和要件一元论之分,前者包含一般要件和特别要件。本文不对一般要件作深入地讨论和评述,仅就对认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别要件予以研究。

学界对特别要件的主流代表性观点有二:单一要件说和双重要件说。相对人善意无过失作为认定的当然要件已经达成共识,根本分歧点在于:是否将本人的过错归入表见的认定要件。单一要件说将相对人无过失作为认定表见的唯一特别要件,已经渐为学界和司法界所广泛采纳。双重要件说则指本人以自己的过失使相对人相信人有权,而且相对人不知或者不应知人无权。相比后者对于表见对无权做出的例外规定更具有说服力,具体阐述如下:

本人与因指本人对于外观事实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原因力。有学者指出:“本人是法律保护交易安全的外观主义负价值的主体。令本人承担交易安全的消极影响,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说, 也应当具备来自本人方面的合理性。否则,本人的安全将面临频频不测之害,法律秩序必将动荡不安。因此,在外观主义中强调本人与因。”“本人与因,体现了法律保护第三人利益与牺牲本人利益之间的衡平思想,它是减少负面影响的法律 相对正义的要求。”

否则,仅是从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出发,在实践中要求根本无过错,不能也不可能采取预防措施防范杜绝权滥用的本人承担完全背离本人意愿的行为的后果。而且从纵深角度观之,为保护一方相对人利益将可能损及更多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因为对本人所有权稳定的威胁,从根本上破坏了交易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2 表见的认定

表见首先是合法的行为,符合的构成要件。其次本质上是无权。关键考察表见区别于无权的特别构成要件:

2.1 相对人善意无过失

首先,相对人是善意的。否则就被认定为与人串通损害本人利益,不构成表见。我国《民法通则》第66 条就规定:“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或者已经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与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其次,相对人是无过错的。相对人尽到了合理的注意和审查义务,在当时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下还是无法得知人是无权。这里不能苛求相对人太高的审查义务,否则交易成本过高,背离经济学原理而且也是不现实的。但是银行实务中根据惯例和结算规定以折角验印的方式审查印章,而人以更高超的技术伪造了印鉴骗过了审查,以此来认定相对人即银行存在过失是不适宜的。相对人已经尽到合理的审查义务,不能要求其随时根据对方的欺诈技术进行验证系统的升级,这是不符合交易成本的。

2.2 本人有过错

所谓本人有过错,是指“由于本人的过错行为,使表现在外的客观事实呈现出行为人具有权的假象,这种假象足以造成相对人误认为行为人有权。”这里对“过错”采广义的解释,实践中的表现有:①本人明示,或默示的行为表示授予行为人权;②人超越权限或范围行使权,本人知道而未有相反的意思表示;③被人将具有权证明意义的文件或印鉴交给他人,或者充许他人以其人名义活动等。相对人对此负举证责任。

3 表见认定的实务分析

3.1 相对人是否尽到合理的审查义务

3.1.1 对人的审查

表见的认定虽然不要求像表见代表那样,对法定代表人的身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也必然涉及对人身份的考察,这是认定的前提条件。即应当适用于企业经理和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比如出纳员,业务员等。如果根本没有相关的身份条件,即使具备全部的印鉴,相对人也不能仅此认定其权限。

在此举两个案件予以对比:2006年原告与一建设工程总公司的分公司下的工程项目部周某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由周某签订并加盖工程项目部公章。周某拖欠工程款后,原告遂诉该建设工程总公司,称商谈工程时发包人介绍分公司负责人和周某给原告认识,因此原告有理由相信周某有权。2005年某建筑公司与孙某签订内部分包协议,孙某为项目部经理。后孙某以建筑公司负责人身份与张某约订购砖协议。后由于款项拖欠,张某遂诉该建筑总公司给付价款。两案极其相似,在实践中往往并无严格的印鉴要件和授权审查,但后者孙某具备项目部经理的身份,认定其构成表见较合理;而前者周某身份不明,则很难支持原告“有理由”相信其具有权。

3.1.2 对权限的审查

其次对于具备适宜身份条件的人的权,相对人应当审查其授权时效以及权限范围,如介绍信及授权委托书的审查。还应当同时具备要求的印鉴作为签订合同的要件,如财务专用章,法定代表人私章等。除非基于充分合理的信赖,比如双方默认的长期交易习惯。

实践中,人并不总是具备完整的印鉴。特别是存在长期业务往来的人根据双方的交易习惯往往不使用业务公章,其行为的效力应当结合具体情况予以认定。比如长期业务往来的人可能超越权限,或者在其权终止而本人尚未通知相对人的情况下仍以本人名义与相对人签订合同,这里不能苛求相对人每次都具体审查其权限,因此需要本人加强对人权的约束和防范机制,否则将认定构成表见。

3.2 本人是否具有过错

如上所述,本人具有过失时,根据其导致的外观表现就可以认定其具有过错。如默示的行为表示误导了相对人的合理信赖,出借印鉴而未有效监督,对人的权限未予以合理的规范导致其越权。本可以采取一定的约束机制予以防范而未采取时,就认定其存在过失。比如,结束印鉴应当妥善收回保管,权终止应当及时通知相对人等。此时,一般情况下,相对人只要举证证明其客观表现即可推定本人的过失。本人应当为此承担有权产生的后果。

参考文献

[1]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J].法商研究,1997,(5).

上一篇: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造价控制探讨 下一篇:内部控制缺陷改进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