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叫“坎儿井”的河

时间:2022-10-11 12:34:20

准确的说,“坎尔井”应该被称为河。在吐鲁番,那些叫“坎尔井”的河,是最伟大的奇迹。

对我们而言,“坎尔井”(或名“卡井”)是与林则徐联系在一起的。林则徐在《乙已日记》里这样写道:“沿途多土坑,问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行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数,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在仔细考察了卡井之后,林则徐提出改进建议:从山地水源挖暗渠,长度不一,最长者可达四五十里,每隔八九丈建一通向地面的竖井,各竖井的深度,依照山坡斜度,从上坡至下坡,依次递浅,当暗渠之水流近田庄处,从明渠流出,入涝坝后可灌溉。

在他的倡导下,当地居民挖了更多的卡井,将天山融化的雪水,用地下井渠形成的地下暗河,引入吐鲁番盆地。再经过明渠和涝坝,形成自流灌溉的水利系统。后人有诗形容“火洲”中的“绿洲”:“迢迢一片龙沙路,待听扶犁叱犊声。”

所以,“坎尔井”又被当地人称为“林公井”。

我们实地去参观了一处“坎尔井”。穿过一扇大门,通过葡萄架走廊,走入红砖结构的晾房,导游走到一个四方土台旁,这是一个“坎儿井”竖井的上口。望下去,大约在十米深处可见水光。此时,室外阳光直晒的戈壁,温度已达45摄氏度,但此处却凉风习习,十分清爽。

沿着隧道往下走,下到离地面10米深的地方。导游让井底之蛙般的参观者向上望,刚才那竖井井口正在头上。为了便于游客参观,在地下修了一个可容多人直立的空间。而真正的“坎儿井”,暗渠只有一米半高,人只能弯着腰,靠油灯照明,在洞中弓行。

暗渠在我们脚下,渠中流淌着清水。这就是“坎儿井”从几十公里外引来的天山雪水。蹲下身来,用手捧起水,喝一小口,水很凉,也很甘甜。刚才还在地面上暴晒,喉咙干渴,现在10米深的地下,被“坎儿井”清凉的水滋润着。众人禁不住再喝几口。周围安静极了,只能听见水咽过嗓子时发出的细微的咕噜声。

“坎儿井”的水,比法国依云矿泉水更富有大自然的滋味。那样透彻,那样甘美。这水是有质感的,是带有灵性的。这水是地下的溪流,好像没见过世面一样的含羞。这水的品质是淳朴的,对人类没有任何索求。

据考证,早在春秋时代,此地的先民就开始在距离地面100多米处挖掘“坎儿井”。挖井工具是砍土曼、红柳筐和麻绳。聪明的古人,利用镜子的反光,为地下挖渠做定向。暗渠利用自然斜坡,无需动力,渠水自流。

现在,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的总长度约3000多公里,滋养着吐鲁番50万亩葡萄园。这里年产60多万吨优质葡萄和瓜果,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

“坎儿井”的水,在暗渠和明渠及涝坝中流动时,约有40%的水回归土地,形成自然循环。这水不仅养育我们人类,还养育着这一地区的野生动植物。戈壁上的红柳、骆驼草、野兔、野鼠和小麻雀,从古至今,也一直生活在这里。它们也是这里的主人。

但令人忧虑的是,今天的“坎儿井”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危机。由于天山降雪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而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用水量却一直在增长。为了满足人类用水的需要,机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吐鲁番地区有1000多眼机井,提供了70%以上的城市用水。

此外,发电厂和油田等用水大户,打更深的机井抽取地下水,影响坎儿井的水源供应。吐鲁番盆地环境部门的同志对媒体说,“1957年,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有1237 条,而到2003年只剩下404条。本地已没有1000年历史的井,现在有水的井,最早是400多年前的。现在每年约有23条坎儿井断流,情况十分危险。如果不重视整体保护,再过25年,吐鲁番盆地的全部坎儿井都将干枯。”

中国的长城已改变功能,成为旅游名胜;大运河虽水量减少,依然维持着部分的航运功能。但是,与长城、大运河齐名的新疆“坎儿井”,如果因为我们人类自身的原因而造成断流、干涸的话,那不但会影响吐鲁番的葡萄瓜果生产,更严重影响在这里生活的几十万居民。

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许多条叫“坎儿井”的河,河水流淌了数千年,从古至今滋润着我们。今天,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好这些河流,她们在我们手里干涸,那子孙后代将如何来责问我们呢?

上一篇:“热狗”式慈善 下一篇: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