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参与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1 10:46:16

全要素参与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公众、媒体、家长及学生等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全部要素,尤其是媒体引导、公众认可、家长支持及学生积极参加,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全要素 共同参与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蔡倩(1978- ),女,江苏常熟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探析及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b/2013/03/06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30-03

当前,我国虽然已确定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并未真正建立起四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联动提升的有效机制。一是各方力量发挥有限。如政府方面缺乏法律依据、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行业及企业方面对合作认识有偏差、合作动机不一、能力不匹配、合作有顾虑等,学校方面办学理念模糊、实力不强、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等。二是合作要素不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涉及的因素不仅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而且还包括社会公众、媒体、家长及学生等。但是,在社会公众不认同、媒体宣传不够、家长及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效必受影响。

一、全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

1.政策法规缺失。从中央政策法规文件来看,尽管1996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对校企合作方面的规定却明显存在不足。一是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而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绝非教育行政部门能独自负责的。二是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而非其责任。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但如何主导、如何依靠、如何发挥、如何参与等并未明确,也非必须。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但如何依靠行业企业、行业企业如何参与校企合作等只是做了宏观及原则性规定,而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2.政府职能缺位。一是主体职责不明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体不是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而是各级政府自身。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都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二是发展规划不突出。各级政府并没有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三是政策引导、宣传力度不到位,指导性不强。四是资金投入偏低。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学杂费收入依然是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甚至是主要来源。五是缺乏权威考核评估。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的主要是办学质量,而无法评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质量,但现状是各级政府并没有建立权威的校企合作机构,更谈不上全面考核与评估,导致校企合作处于自发甚至盲目状态。

(二)行业组织方面的问题

从当前状况来看,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根据王世斌、潘海生的调研结果,只有22%的样本企业的合作信息是通过行业组织获得的,而在样本学校这个比例则只有5%。只有5.83%的样本企业知道行业组织在人才培养标准中发挥作用,只有6.43%的样本院校知道行业组织在人才培养标准中发挥作用。

(三)企业方面的问题

1.没有人才培养的观念。长期以来的社会分工就是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任命,而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从2004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用工荒、民工荒,2011年之后民工荒越来越严重。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认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在2012年已出现。 但是,大多数企业看重的是短期利益,没有意识到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缺乏参与的利益保障政策。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原因,一是增加管理成本,二是增加管理风险,三是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但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四)学校方面的问题

1.思路不够开阔。一是没有明确的校企合作工作内容体系。主要是单一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并没有围绕高校三大任务或是某一任务展开全程、全面的合作。二是没有建立合作企业规模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多是与众多中小型企业合作,没有追求合理的大中小型企业合作结构体系。

2.实习实训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学生每次实习的时间偏少,且以参观为主,很少得到操作机会。毕业实习难以有组织、成规模地开展,而分散实习又往往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学校实力不足。一是在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效果评价等脱离企业实际,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二是高职院校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4.尚未形成有效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多是由学校靠感情维系的低层次合作,尚未形成自愿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

5.校企合作工作职责不清。在高职院校内,尽管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性不存在争议,但由于与校企合作工作内容有关的职能部门有教务处、人事处、实训中心、就业办公室、科技处、培训中心、设备与资产处、校企合作中心等,而对校企合作工作职责的设定有所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工作效用的最大化,与对内集中化、对外唯一化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合作部门职责相差很远。

6.合作诉求过于利己。一部分高职院校只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获得如资金支持、实训设备资助、实训场所提供等,而很少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使企业感到支出大于收益,丧失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7.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校企合作不完全满意。根据杨香花等的调查,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满意的仅占22.6%,认为可以的占40%,合计为62.6%。

8.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的内动力。200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对高职院教师的专业实践提出了要求。例如,晋升讲师的条件是“公共课教师指导社团或社会实践活动累计6个月以上;专业课教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2年以上或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6个月以上,系统掌握企业生产、服务流程,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教师为晋升职称一般都会满足在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5~6个月的时间要求,但是效果如何高职院校却未加考核。

(五)家长及学生方面的问题

家长及学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直接利益者,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对校企合作的影响是重大的,但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却不重视家长及学生的关切和参与。

1.部分家长对子女参与校企合作有抵触情绪。主要理由一是认为学生来校主要是学习的,读书才是关键;二是认为所谓的实习,其实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因此,不太赞成子女花费太多时间过早地参与校企合作活动。

2.学生水平得不到企业认同。2008年教育部职教所对135家企业关于校企合作的抽样调查反映,5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一些职业院校学生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王金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的教学管理研究》中认为,学生存在着适应岗位要求慢、缺乏责任心、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弱、心理承受差等问题。

(六)传统文化及公众认可方面的问题

1.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虽然传统文化也强调“致用”,但其重点是道德致用、政治致用。强调理论多于实践,重视学术胜于技术,不利于培育出职业教育的文化种子。

2.公众认可方面的问题。客观来看,公众对子女入学的选择先是“985”“211”,之后是普通本科,最后才是高职院校。由此可见,社会并不认同职业教育,仍然认为其是低层次的教育。

二、全要素参与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1.标语宣传。在各大媒体、重大活动、主要会议、交通要道等通过标语广泛宣传职业教育,让公众耳濡目染校企合作。例如,“走职教之路,育技术英才,创美好未来”“技能提升,职教先行”“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国家出资学技艺,职教就业有优势”等。

2.典型示范。各级政府要树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并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改变观念,重视并践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二)加强政府推力

1.宏观指导。首先,要完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以及各类企业法,用法律形式构建校企合作教育体制。其次,要制定相关政策,如产业政策、技术导向政策、资金支持政策、税收鼓励政策等,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要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最后,要建立监督保障体系。

2.组织协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目前,国务院已经建立了职业教育部委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但政府仍要做好校企合作组织协调工作。首先,由主要领导担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调机构负责人,领导、统筹、协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其次,健全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沟通作用。

3.引导保障。要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机制,充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基金,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与政策优惠,对校企合作进行专项基金扶持等。

4.合作服务。政府应当扶植校企合作的服务机构,为校企合作创建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

5.评估监督。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核心指标。教育部曾在永州、武汉、无锡分别召开了三次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逐步提炼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明确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了方向,学校办学就会充满活力。政府只有通过评估、监督,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三)突出行业组织作用

1.要明确行业组织的主导地位。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要积极引入行业组织并明确其主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职业教育的校企融合。

2.要健全行业参与机制。在原有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完善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度、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建立行业组织多元化、多层次的参与机制。

3.要明确行业职权。赋予行业组织在人才预测、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师资培训、职业资格等方面的责权,使其成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主体。

(四)凸显企业主体地位

1.转变观念。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从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培育人才。

2.参与动机。企业要看到,参与校企合作有利于如下动机的实现:一是社会公益动机;二是公共关系动机;三是降低成本的动机;四是稳定员工队伍的动机;五是人才储备的动机等。

3.激励机制。一是资格认定机制。即确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资格。首先由学校向教育部门推荐校企合作单位,然后由教育部门认定并发给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资格证书。二是税收减免机制。主要是对教育部门认可的合作企业给予必要的税收减免。三是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即企业人手不够时,企业有权要求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定岗实习或工作,企业则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

(五)增强学校合作能力

1.建立管理机构。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与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好校企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及时解决企业反馈的问题。

2.创造服务条件。高职院校要形成一切服从于校企合作的意识,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为校企合作服务。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适应。

4.灵活开展合作。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与自身条件,灵活开展合作教育。

5.与企业开展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合作教育。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努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提高教师的素质,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闫朝鼎,赵善庆.科学设置高职院校企合作工作职责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4).

[2]杨香花,余琳,廖晓中.高职生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调查研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上一篇: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创新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