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洁白的玉碑

时间:2022-10-11 10:25:07

在《家》中,巴金重墨描写了“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觉慧以及觉慧们的反抗精神的同时,还以饱含感情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深沉的黑夜里,首先闪耀出一道电光火石的婢女鸣凤。

鸣凤生活在高府这个黑暗王国的最底层。她九岁被卖进高公馆做婢女,七年来,受尽折磨,在苦难中挣扎着生存和长大,在劳累、屈辱、孤寂、恐惧中度过她辛酸的童年。她悲惨的命运,不只表现在奴隶的地位上,而且还表现在被主人当作“财产”任意摆布,随意处置上。由于她的聪慧、美丽、善良,得到了高家“三少爷”觉慧的倾心和爱慕。这对于一个“眼前现出了一片茫茫荒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出路”,并始终被巨大的恐怖感压抑着的孤苦少女来说,无疑是在眼前闪出了人间的希望之光。她感到温暖和满足,激起她对未来怀有一种渺茫的幻想。然而,在高公馆这个黑漆漆的地域,只能是一场梦。奴婢的噩运,终于降临在她头上。在主子的谈笑间,高老太爷把她当作“玩具”送给比她大四十多岁的“孔教会”头目、地方恶霸冯乐山“做小”。在险恶的现实面前,她决然不听主子的摆布,不愿涉足眼前出现的那个堕落的深渊。她呼告无门,终于怀着对人生的留恋和不平,怀着对觉慧的深爱,以“跳湖自尽”结束自己短暂而苦难的一生。

鸣凤以死反抗,尽管在今天看来是消极的,但她却是这个封建专制大家庭里的第一个真正敢于违抗“最高主宰”命令的勇士。对于一个十六岁的下人少女,需要何等的勇气!她虽热爱生活,热爱觉慧,但她完全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完全被剥夺了爱和被爱的人生权利。不是吗,在高公馆受害的女性行列中,也有屈从于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而生的梅芬和瑞珏等,她们最终不免被专制制度所吞噬,做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鸣凤的死,却是悲愤而又壮烈的死。她以最大的胆量和最无私的行动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代表者及其卫道士的罪行,表现了对专制封建礼教的坚决反抗,充分显示出她对“世态炎凉”的黑暗社会的愤恨。她为这个封建专制的大家庭敲响了第一声丧钟。在这一“钟声”的血泪控诉中,使大家庭的叛逆者――觉慧们更为觉醒。

鸣凤之死,还使我们看到,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封建礼教的残酷性不仅在摧残人的肉体,更在摧残人的心灵,泯灭人的一切美好感情。马克思主义强调:“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年轻的鸣凤,她内心始终比肉体更为痛苦。她在痛苦而又惴惴不安的挣扎中,曾一次次燃起生活中的希望,但又一次次被黑暗的现实所扑灭。她像其他一些“薄命”女性一样,封建制度赖以支撑的上层建筑――神权思想,像一条无形的锁链毫无例外地死死缠着她,从而更加深了她的心灵的重负。悲惨的奴仆境遇,促使她“信仰”一切都是“命定”的,她哀叹自己这种无休止的苦难,她忍受着一切。“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能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之所以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罢。这便是她的简单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也正是这样。”正由于此,她对生活绝无奢望,她最高的心愿不过是给爱人做忠顺的奴隶。这就是促使她忍受奴婢凄苦生活的思想根源。但是尽管如此,十六岁的鸣凤仍然对未来的归宿怀有渺茫的希望和幻想,她仍坚信人生,珍惜生命,爱恋一切,也渴望有真正美好的爱情。于是,她一方面认“命”,另一方面又想违抗“神明”的“命定”,这就在她心灵深处构成一个历经煎熬的特定的痛苦世界,也形成了她的全部行为的内存联系。必须指出,作者也正是从她这个“抗命”的主导方面,即从这个被压迫着对自身命运进行抗争的视角,来描写她对觉慧的爱情的。这正是她违抗“命定”的思想在特定条件下的反映。然而,憧憬是美好的, 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所维护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又像“一堵墙横在她跟他之间”。这座又高又厚的墙,她是无法逾越的。她没有表达爱情的自由,只能一任炽热的爱烧灼着那颗憔悴的心。她怀着一线希望挣扎着,她又在挣扎中感到一种绝望的悲哀。不幸的是,也来自自己的心上人和她的同根姐妹。觉慧先是用“把你嫁出去”的戏谑刺伤她的心,后来在她痛苦不堪,绝望赴死之前,他竟然丝毫未察觉出她的痛楚,终于让她怀着一颗破碎的心扑进了冰冷的湖水。而悲剧出现后,连周围那些受苦的姐妹们由于受了封建伦理的影响,竟也嘲笑她的不幸。由此可见,渗透在封建大家庭生活中,麻痹人心,灭绝人伦的封建礼教何等残忍!

还必须特别提到的是,巴金在塑造鸣凤这个既悲惨又光彩照人的反抗性格时,充分调动了他卓越而独特的艺术功力,突出地显示了这个苦难童工心灵上的无比美好。自然,鸣凤还处于不觉悟状态,她的性格不可能升华到为谋求阶级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境界。但是劳苦人民的纯真、质朴心怀,驱使她为自己挚爱的觉慧奉献上一片赤诚的牺牲精神。鸣凤最后的一个念头是这样的:“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他应该做一个伟大的人。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远的去了。事情已经到了这样,如果不牺牲她,便无可挽回了。然而对她来说,他比她自己还更宝贵,她甘愿牺牲自己。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这便是一个美丽、善良贫苦婢女的爱情的全部内容。她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借以保护和造福于自己所爱的人,而绝不要损害他的一发一肤做代价,来换取自身幸福。

年轻的鸣凤,是那样的稚气和纯洁,处境是那样的卑微,心灵却又是那样的高尚。她是带着对觉慧的诚挚期盼,带着对人生的极大留恋,带着绝不听命于最高主宰的坚定信念,被迫殉身的。

鸣凤之死,是一个弱小者大胆、勇敢的反抗,是对迫害她的整个封建制度的血泪控诉。巴金通过鸣凤形象的塑造,为人们在现代文学的艺苑里树起了一块洁白无瑕的玉碑。

(作者单位:杭州浦沿中学)

上一篇:努力探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 下一篇:言辞 韵律 意境 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