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1 09:44:46

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文章在分析软件开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主流软件开发方向,提出通过建设不同课程群,采用项目驱动的复合型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跟踪主流开发技术、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办法。

[关键词]软件人才课程群建设项目驱动复合型教学

[作者简介]陶维安(1956-),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范会联(1971-),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408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11年度教育科研项目“基于RFID的校园安全防范系统研究与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J1113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05-02

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涉及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重点发展软件产业,要求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各个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专业教育来看,企业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求职者青睐有加,所以有必要研究出一套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软件开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软件开发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用计算机理论去分析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强化学生的课程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要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并进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抽象,通过实验建立相关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原型模型等,以准确地描述具体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特别是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准确地设计和开发。具体来说,要培养学生具备下面三种能力:

1.系统级的认识能力。系统级的认识能力是综合知识掌握能力的体现,既要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要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体系结构、硬件体系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的关系和分析过程。

2.抽象(模型化)能力。抽象的结果是概念、符号、模型,主要要素为数据采集方法和假设的形式说明、模型的构造与预测、实验分析、结果分析。在为可能的算法、数据结构和系统结构等构造模型时使用此过程,然后对所建立模型的假设、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所依据的理论进行实验。用于和实验相关的研究,包括分析和探索计算的局限性、有效性、新计算模型的特性,以及对未加以证明的理论的预测验证。

3.设计能力。该能力源于工程学,主要要素为需求说明、规格说明、设计和实现方法、测试和分析,用来针对给定问题,分析设计出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系统。

二、加强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群建设

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一定要遵循夯实基础、追随主流技术的原则。夯实基础主要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主流技术则是.NET和Java方向,而这两门技术若仅靠1~2门课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认为,最好是以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算法等课程为基础,建设不同方向的课程群,将它们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不同方向的课程体系,通过不同课程的相互融会贯通,将学生的开发能力培养提高到企业级。图1所示是我们建议的.NET和Java两个方向的课程群建设。

图1主流方向的课程群建设

三、项目驱动的复合型教学培养模式

为培养软件开发人员的基本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我们将教学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讲解系统性、规范化的通用开发技术;二是从软件生命周期的角度讲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课程教学中,应该既重视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同时,也必须重视软件工程实践。因此,我们提出“复合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分组协作教学、研讨、活动参与、任务牵引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融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立体性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的系统的认知能力、抽象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

“项目驱动的复合教学培养模式”以项目为主体,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激励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营造讨论争辩的机会和气氛,并以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思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概括或评价等思维活动,将软件工程的分析、设计、实现、管理等各个知识点融入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讲解。具体来说,项目驱动的复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教学方法:

1.小组协作教学法。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提前发放任务书—讨论式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成果汇报—专家组评价(教师和学生)环节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巩固应用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团结协作、参与意识和评价能力,效果十分突出。

2.激励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各种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之间智力活动的相互感染,从而开拓进取,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任务的制定,由易到难,学生经过努力完成开发后,会有逐步递增的成就感;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形式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增强其团队意识和荣誉感,培养以创新视角和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效果显著。

3.“榜样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示范项目的开发过程,详细讲解技术细节,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熟练工作过程,大大提高了编码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通过自主设计、小组协作、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程序员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4.任务牵引拓展教学法。解决真实或虚拟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实际问题,用任务牵引,采用项目组的形式,按照软件公司运作形式和项目开发流程,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完成任务分析、信息收集、计划制订、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拓展思考等教学全过程,达到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5.基于协作学习开展实验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构建实验课教学的协作学习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验教学中的协作学习过程由图2所示的几个步骤组成:

图2实验教学中协作学习过程

6.导师制培养模式。将软件开发相关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延伸至课余时间和其他相关职业能力培养的各个领域。教师通过项目组形式,以导师和项目经理双重身份,按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在业余时间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导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及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取向定位,并在教学和项目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分层次进行培养。

四、考核评价方法

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方法是培养合格软件人才的保障,针对本文提出的课程群中的课程,我们提出从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核,理论应用考核采取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定案例的分析和设计方案,重点考核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考核成绩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小组成绩根据各小组提交的演练项目结题材料,并结合项目验收汇报情况进行评定;个人成绩根据每周工作报告和任务跟踪表由小组组长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则通过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进行考核。实践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衡量学生的工程分析、推理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要求,记录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交流、分工、协调、合作的具体内容,形成对团队协作能力评价的素材。在对每个方面的评价过程中,要求评估结果信息体现四个结合:合格性与评优性结合、单项指标与总体评价结合、原始数据与统计结果结合、客观定量与主观定性结合,从而使评估结果信息呈现多维度,客观地反映评价结果。

五、结束语

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合理进行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及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按方向、模块化建立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课程群的基础上,提出项目驱动的复合教学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在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超,谢坤武,向军.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0(7).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任晓鹏.复合型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2007(12).

[4]刘美玲,韦艳艳,汤卫东.协作学习在Java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10).

[5]李蔚,周杰,段远源.研究型大学多模式、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

[6]卢晓勇,揭敏,刘晓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软件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7]王春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J].运城学院学报,2010(5).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高学历辅导员心理契约的违背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