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小说《孤独之旅》环境描写的教学思路与反思

时间:2022-10-11 08:46:28

曹文轩小说《孤独之旅》环境描写的教学思路与反思

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关键是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实际,课堂组织实施是否科学合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文章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通俗的说,就是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每一节课的目标集中、单一了,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课堂上有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这就是我们所说“一课一得”。《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所以,这一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就以本文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芦苇荡”及“暴风雨”为例,分析归纳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并学以致用,链接中考,当堂训练,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从而实现一课一得。

这一堂课也是省级课题《农村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成果展示课。分层导学教学实施一般流程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

结合分层导学的要求,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9个学习小组,每组由5-6个成员按好、中、差两两组成,这是隐性分层。每组一正一副组长,自己先完成学习任务,并督促本组成员圆满完成自学任务;或按老师要求,协助老师完成自学情况检查。本节课设计的预习检测以及自主探究(研读分析芦苇荡的景物描写)部分的完成情况就由组长在课前或课上完成。六个成员分两边面对面对坐,方向与黑板垂直。正副组长分坐两边的中间位置,分别带动旁边一中一差生,并有效组织课堂讨论。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的环节,笔者先设置好有讨论价值的并能反映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于导学案上,让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流程、方法及要求。设计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解决,比如“自主探究1:请找出文中描写芦苇荡的句子,看看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分别描绘出了芦苇荡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也可由同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完成,比如“链接中考,巩固提升:加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同组讨论归纳后写在学案上,并派代表做好回答准备。学生合作探究时,笔者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发现问题时,适当加以个别指导,并解决非典型问题。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及点评提升也基本由学生完成,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或归纳。展示成果时,笔者采用了多种方式,或朗读展示(如36段暴风雨一段),或画于书上以及写于导学案上后个人回答展示(如找描写芦苇荡的句子及分析特点等),或写在白板上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如链接中考题《小扇轻摇的时光》)。朗读展示时,如36段,笔者先让生自由朗读,自行感受暴风雨的狂暴之画面,然后本着“强者让,弱者上”的原则,先安排让一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黄鑫发朗读,再由朗读能力较的王渌瑶同学点评,指出不足后,然后由其范读。她的朗读迎来了掌声,把课堂推向了小高潮,是本节课一个亮点。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在感受暴风雨画面的同时,把“分析出景物特点(可怕)”这一重点问题给解决了。回答展示笔者预先设计或临时生成的问题时,笔者也遵循“强者让,弱者上”这一原则,先让中差生回答后再由本组或其他组优等生补充。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如分析芦苇荡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时,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21-25段哪些句子是描写芦苇荡的?”这问题最简单,基础较弱的同学也能找出一两句。由他们回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师追问第二个问题:“这些句子分别写出了芦苇荡的什么特点?”生回答后再追问第三个问题:“从哪里可看出?”第四个问题:“有何作用?”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展示的机会,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链接中考(提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在合作探究答案写于白板后,各组展示进行评比,点评环节由表述能力较强的曾游思晗同学完成。她的点评就成了本节课的又一亮点。

在每个环节的进行过程中,作为老师的笔者都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适时引导学生针对展示内容,给予评价,激发质疑和争辩,在问题核心处,揭示本质,明确观点;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拓展、升华与总结;最后设计课内、课外两道中考题进行巩固提升,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这堂展示课有许多成功之处,特别是课上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比过去的传统教学活跃了许多,教学效果前所未有。虽然如此,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足。比如,老师的引导有的地方还不是很到位,如在分析“芦苇荡的美景反衬人物的恐慌心理”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没能讲透彻;老师讲的内容还是较多,交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够充裕;各个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凑,浪费了一些宝贵的课堂时间等等。这些在以后还应多多探讨改进,以求课堂更加完善尽美。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农村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15―478)成果)

(邹雪娟 福建省南靖湖美中学 363612)

上一篇:精心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下一篇:探究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