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情“活”,则文“活”

时间:2022-10-11 08:34:55

摘要:作文的最高境界在于不失生活的本真,于字里现真情,于文中藏哲理。即“真情作文”。如何成就“真情作文”?只要做到文之情“活”即可。可它是学生作文时最难达到的,学生作文多是文中主人公哭得悲悲戚戚,而读者却一点都不觉得难过。为了能让学生作文真正成为真情作文,让学生写随笔。让家长配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味,利用班级小结让学生练笔,建立素材库等,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写出一些真情作文。

关键词:“活”;真情作文;随笔;创设情境;素材

情由景(或境)生,这是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即要求学生作文中的字中之情油然而生,我叫它为“活情”,反之则是“死情”。“活情”是字字见真心,这是作文的一种较高境界,也是所有想要得高分的学生所追求的。但要做到“活情”,我们的学生真有些为难,学生的作文多是主人公自己哭,自己笑,而读者看起来却一点都不伤心,一点都不认为好笑,这是作文最大的失败。真要做到“活情”就得有感而生,即真情自然流露,而要真情自然流露必是真实事、真实景,即要求展现生活的本真。

可是学生的现实是没有太多令他感动的人、事、景,或者学生的感官在世俗的世界里,在狭窄的生活中变得迟钝了。记得去年校运动会上。有学生在面对同学取得佳绩,甚至破纪录时,没有一丝一毫的激动,更有甚者躲到角落看书、啃瓜子去了。这种“与我无关”的做法让我对我的那部分学生相当忧心――这样的学生怎能写出动情的作文呢?他连身边与他休戚相关的人事都无动于衷。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学生作文是写不出“活情”来的,而那些激情澎湃的学生虽然文笔一般,却也有其“动人”之处。这样看来,丰富的生活体验对学生写好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何帮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活情”,让文章“活”起来?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体验生活,情感丰富的人。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我觉得这些尝试或多或少能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写真情作文。

一、随笔记录生活,作文回放真情

作文贵在真情自然流淌,让学生作文,如果以“八股”制约,他们必定会像挤快用完的牙膏一般挤出文字来,至于真情要么被挤得支离破碎,要么就是根本没挤出真情。

在刚刚成为老师时,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周记本成为我心路历程的记录本”。结果,那时学生们在周记本中畅所欲言,写出了很多人、事、情,有很多真情洋溢的文章。由于随着功利心的作祟,学生的周记本渐渐变成了作文本。写作要求甚多,本以为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是事实是学生要么套用别人的东西。要么七拼八凑,要么干脆编造各种故事……文字显得生硬,感情显得僵化,批改文章的我如同嚼蜡,为此我苦恼不已。

后来,在我为儿子记日记的时候,儿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妈妈,我以前真的说过‘饭在水里游泳’吗?那你以后给我买本本子,我要把有意思的都记录下来。”这不正是我曾经做过而且学生也乐于去写的周记吗?这不正是可以让学生积累资料,激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办法吗?有句话说得好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三年甚至更长的学习生活里学生自己所经历的感人的人事能记住多少呢?不如让他们记下来。

但是如果让初中学生每天写日记,那他们一定会敷衍了事,于是我就要求他们写随笔,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用最恰当的言语(不计字数)记录生活中最有意思的事情,或者是自己灵机一动的想法,要求一周一篇,但也可以自己灵活变通。

每一个月后,再让学生用作文来回放珍贵的片段。即将最有意思的情境以作文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不显得分外生硬而空洞了。

有血有肉的文章便是“活”了文之情的文章,是“活”了的文章。

二、父母刻意创设,学生亲临感悟

作文源于对生活的感悟,而一成不变的生活会导致人的感官麻木。很多作家在创作之前都要亲临现场感悟体会,至少对他所创作的人、事、景、情要相当了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生活如果单调、乏味,那么可想而知其作文也生动不到哪里去。而事实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应试指挥棒下都趋于单调。作文中常见的材料无外乎考试、父母送伞、父母送医院、长辈去世、同学小吵、老师耐心教导、好朋友忽然搬家等,而在这些众多的材料中,有些还是编造的,因为从小学写到初中,他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写的。生活“贫困”到了这般田地,作文能“富裕”到哪里去呢?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试着做了以下尝试:

联系家长,要求家长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情境,即带着孩子出去走走,最好是有意识地为其制造感人场面。当然,这样的决定必须得有家长配合,甚至是学生的亲戚朋友配合,但现实真的很残酷,我们现在的家长为了生存也得忙个不停,学生为了考试在周末参加各种辅导,能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少之又少,所以我要求家长在一个月内必须有一次这样的活动。告诉家长这类活动的价值所在,多数家长都能积极配合。后来做得好的家长的确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了极好的体验生活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绝好的素材,学生也因此写出了很多好文章。

比如有个孩子的文章中写父母带他去乡下爷爷家,故意让他生火。他在生火中发现冷灰多了火不容易着,由此写出文章,反映的丰题是情绪过分消极,只能让自己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人也要适当清理情绪的冷灰。还比如有学生写自己去妈妈当服务员的店里买两个夹子,妈妈为了贪图小便宜,而在别的售货员不注意的时候,拆了店里的一盒夹子,给了她,并命令她不要出声赶快回家。她由此而写成文章,反映了人性中“贪小便宜”这样一个弱点。后来她的妈妈告诉我,其实等女儿走后,她买下了那盒夹子,一直放在同事那里,她这样做,是在对女儿相当了解并不会因此而让女儿讨厌她的基础上才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的,她说她要等女儿中考之后再向她澄清这个事实。这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很多家长的有心创设下,学生渐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情感,他们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多了,文章中的真情流露也多了,文章的情“活”了,文章便自然就“活”了。

三、班级小结人人写,各自观点各自议

记得还是师范生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曾经要求我们每个人轮流写班级日记,那会儿记录的基本上都是班中大事或同学的表现。等毕业的时候,拿着这本子读的时候,我们都被自己感动了。这事让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不妨利用班主任一职锻炼学生写议论性文章的能力。

中学生虽然理性思维开始壮大,但毕竟议论文接触较少。中考作文这几年偏重于记叙文,在应试之下,平常训练较多的也是写记叙文了。但我始终认为,议论文能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而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感性的文字得以升华,能让学生更多地看到故事背后的人生哲理。因为议论性文字哲理性强,学生多因逻辑思维能力低而使得议论缺乏说服力。针对此,我便想到了自己可利用班主任一职让学生做班级小结,就某些特殊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多是喜欢发表自己看法的,尤其是对班级里发生的一些事,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他会为自己说服了别人而感到高兴,而这事实上便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因为乐于发表,所以他会让文字自然流淌,自己的观点逐步鲜明,使短文便有了生命力。

四、佳作成册,素材共享

学生作文难以成“活”,其中―个原因是平常缺乏积累。记得去年毕业的一个女生,她曾在一篇作文中成功地抒写了两个女孩真挚的友谊,我记得她的结尾是“好朋友脱去雨衣,陪她一起淋雨回家”。那篇作文本来可以用到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中,可是由于平常缺少积累,那次居然忘了套用这篇文章。再加上发烧,使得她那次的作文分数低而影响了她最后的保送。而今年接班的初三学生里,我问及她们以前写的作文时,学生多半是不知去向。这让我意识到让学生佳作成册、素材共享相当重要。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发动学生和部分热心的家长将佳作辑录成册,现在学生的作文素材就比原来丰富了。比如写母爱,就不会单纯地只写“母亲陪我去医院”或者“在我考砸时母亲安慰我”了。有些同学还会写妈妈在夜深人静时蜷缩于沙发,就为等着在我累时给我递上一杯暖暖的奶茶;有的则写出了一个细心的女儿像个好妹妹般给准备演出的妈妈出主意,怎么把妈妈化装成一个职业女性而去参加社区的小品比赛……

作文素材丰富了,学生写作的范围广了,思路打开了,以前生活中有过的印记被唤醒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也表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文之情“活”了,文章也就有血有肉了。

作文教学的路是漫长而艰辛的,面对学生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作文的素材,刻画的人物形象,议论的话题,反映的主题……这些都会发生变化,但一点一定不会变,那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唯有写“活”了文中情才能成就真情作文。

(作者单位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高亭初级中学)

上一篇:美国:急诊先看病后付钱 下一篇:胎儿也可“拯救”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