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求出路,在求真中谋发展

时间:2022-10-11 07:18:16

在改革中求出路,在求真中谋发展

摘 要: 教育需要坚守,需要良知,更需要遵循规律。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中,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也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丢三落四”,而要坚守教育的本真,要“以人为本”, 在“博采众长”的同时,更要“固本强基”,要有“一以贯之”的精神。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新课改 构建方法

让教育回家,让课堂高效,让学生解放,让教师放手。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中,各种教学模式脱颖而出,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确实不失为一种捷径,但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总是走不出“非此即彼”的局面,刚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走出来,又完全陷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虚化了学生的能动性,时常无所适从,不知进退。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让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伦不类,让课堂真正有效且高效起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回“本真”之路,明“高效”之谛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性而言的,它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它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向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是师生都有收获、有感悟、有发展的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切忌追风逐潮,花样翻新,要杜绝本本主义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领会其精髓和内涵。难道以前所有老师的教学都不高效吗?能非此即彼,舍本求末,倡导主动学习不是必须把接受式学习推倒,倡导“先学后教”并非要把“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抛弃。其实,教学方法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从来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现在教学模式开始走向多样化,笔者认为,课堂既不应单纯以教师为中心,更不应单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这个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可以当教师,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书”是育人的手段和方式。教师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思想。

二、修“专业”之能,固“高效”之本

教师的发展决定学校未来的发展,学生的行为承载学校文化的积淀。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支有教育智慧、理想、能力和良好师德修养、较高业务水平和先进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所以,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使其在工作中有动力,在教学中有激情、有创新。把责任心作为做好工作的前提,把“爱学生和尽责任”作为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的基本要求,消除职业倦殆,使教师始终充满激情和工作热情,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热情激发热情,用思想碰撞思想。李炳亭先生强调:教师作用只是体现在两头上,煽风点火,做学情调查,现场做决策。要围绕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加强高效课堂理论学习,将学习建设高效课堂理论、策略作为主要任务,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引领教师积极投身高效课堂构建中,成为高效课堂的明白人,建设高效课堂的引领者,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踩“校本”之石,筑“高效”之基

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踩校本之石可以筑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造成的,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校本教研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总结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殿堂。学校要充分搭建好这个平台,培优扶困。要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重点开展以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系列反思型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如集体研究—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提炼升华。要以教研组、集体备课组为平台,让教师们在教中研、研中学、学中教。通过观摩赛课、案例研究、热点研讨、反思论坛等活动,使教学、研究、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更让校本培训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反思的实践者”。一种教育观念从认知到信念,最后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其中要经过多次反复而激烈的碰撞。“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形成,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就是把研究的东西做出来,把做出来的东西说出来,对说出来的东西再研究。这就是研究—行动—思考—发展的模式,这样的专业发展模式能使教师真正形成自己的探索、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理论。

四、握“精细”之笔,绘“高效”之韵

这个精细包括对管理的科学,对评价的到位,对课标的解读,对文本的挖掘,对小组的构建,对学案的编写,对课堂的操控,对问题的设计,等等。(一)学校层面:如果说作为主角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是高效课堂的“两翼”的话,那么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完备的评价体系便是高效课堂的“引擎”。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下,学校各类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何愁课堂不高效?(二)教师层面:教师在细研课标、把握文本、精细备课的前提下,重点精细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是促使人探究的不竭动力,“天下知识百千万,关键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拙”。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让知识问题化,让问题精细化,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效果很差。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要求。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为此,教师提问要关注在问题预设与调控中的教学目标与生成资源,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意外的、潜在的教学资源。教师提问的预设需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整与优化,课堂动态推进的建构过程需要教师教学积淀与教学机智的支撑。

总之,高效课堂的建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点燃求知的激情,让学生真正回归到真实的自我,获得最大发展。这需要我们“博采众长”,也需要“固本强基”,更需要“一以贯之”。

上一篇:由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假合作”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