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请什么罪?

时间:2022-10-11 06:58:48

《指南录后序》入选苏教版教材时,保留了以往教材删去的一个集中议论的段落。其原文为: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这一段写到文天祥逃生之后向君、母、先人之墓请罪。文天祥九死一生,逃回南方,要请什么罪呢?

这要联系文天祥逃生的意义来看。文天祥逃出元营,一路上,元兵在追杀他,宋军因谣传也在追杀他,还有盗匪会劫杀他,确实是逃无可逃,生机渺茫。所谓“死生,昼夜事也”,就是对他一路上早晚间随时都可能死去的境况的概括;而一声“死而死矣”,更是他对生不如死的痛苦遭遇的长叹。但是文天祥没有自刭,没有投河,没有坐下等死,硬是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逃了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文天祥认为,作为臣子,“主辱,臣死有余”。这是说他奉君命出使元营,没有能够完成“纾祸”的使命,让君主受了辱,而这样的臣子,即便死了仍有余罪。同时,文天祥也认为,作为儿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这是说他在父母尚在时,去历险地做险事,这样的儿子,即便死了也有没能尽孝的余责。因为死了仍有余罪,所以活着的就更有罪责了,他认为自己应该承担有辱使命与未能尽孝之罪,而且这样的罪责,君与母是不会原谅的。这里的请罪与回答,其实是他一人的对话,是一种假设。所谓“君不许”“母不许”,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接受自己的请罪,不能原谅自己。而他之所以在生不如死之时还要求生,为的就是能有机会继续尽忠尽孝来弥补他的罪责。进而文天祥又向先人之墓请罪,这是从义的角度对自己的逃生行为作评价。文天祥冒死逃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与元斗争到底,而在这此过程中,即使死了也是合于义的。而侥幸逃出,又有了机会可以做君王的前驱去报仇雪恨,用生命去报效国家,更是合于义的。归结起来,文天祥的三请罪,实际上是要表明,自己从必死的境地中逃归南方,是合于忠孝义的举动。

请罪之后,文天祥再一转笔锋,假设自己在逃亡路上死去了,那么尽管自己是问心无愧的,但是会无法向君王、父母交待。而现在活着回到了南宋,能在故国的土地上献身抗敌,在忠孝义三方面应该是再无遗憾了。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14023)

电话:13861888715

上一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不是互文吗? 下一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