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谋求发展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时间:2022-10-11 05:56:15

审时度势谋求发展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自德惠市农产品加工局配合全省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活动以来,德惠市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已基本形成了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投资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带动为纽带,对农产品实施多次再生产和加工转化,不断延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为途径,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与市场联结为完整一体,实行多元化有机结合、利益互补的一体化经营的格局。

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球,乡镇企业在各种不利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可发展到54017户,吸纳从业人员18.66万人,实现总产值218.9亿元,实现增加值87.56亿元,其中工业销售产值139.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99亿元,上缴税金4.23亿元,支付从业人员工资9.56亿元,主要发展指标均保持了一定的增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性经济滑坡的大背景之下,德惠市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承受住了宏观环境多变的重重压力,经受了各种风浪的考验,做到了不停业、不裁员,尤其是吸纳从业人员同比增长了1万余人,在 “抓创业、保就业、促增收”中又做出了新的贡献,其关键所在就是牢牢地把握住“抓大”、“扶小”、“上新”的发展原则,审时度势,谋求新发展,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1.抓大――靠现有企业扩能改造增加就业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适应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使现有企业在困境中前行,德惠市审时度势,把点子敲在现有企业扩能改造,增加经营项目,走多业并举的路子上。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德惠工业区于2003年落户德惠市,2004年建成投产,以生产赖氨酸为主,2007年一期工程达产后,年创产值16.5亿元,安排1200人就业。2008年,企业抓住国内养殖业迅速升温,饲料需求量大增的契机,新增65%赖氨酸生产项目,又新提供就业人员3500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年工资总额达到4500余万元,而且为德惠市提供税收1.2亿元;吉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是福建达利集团出资建设的以生产休闲食品为主的企业,2008年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投资8.9亿元,现已建成投产。企业扩能后,不仅产值、利税翻了一番,而且新增就业人员1000人,人均年工资达到1.2万元以上。除此之外,都邦药业、佳龙公司、吉星公司、正通牧业、辽丰禽业等一批企业都在近一、二年内实现了增资扩产或增加了新项目,吸纳从业人员的数量有了新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原有重点骨干企业扩能改造而新增就业岗位3600多个。

2.扶小――靠放宽领域,全民创业带动就业

德惠市认真贯彻各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三放开”、“三不限”、“三自由”、“五平等”的原则,全力推进民营经济持续腾飞,靠全民创业来带动就业,使一批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2008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中工、商、建、运、服等各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37户,全部从业人员24.9万人。预计2009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可达到6.62万户,增加2500户,从业人员25.08万人,增加8200人。按新增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8000元计算,为6560余万元。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个体经济也逐步向规模型的集约经济迈进。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达到1916户。这些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3.上新――靠招商引资新上企业吸纳就业

近两年来,德惠市牢固地树立了“千方百计抓招商,持之以恒上项目”的理念,继续采取“专业招商、重点推进、全面动员”三条战线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围绕乡镇企业已经形成的“六大支柱产业”,以德惠经济开发区、米沙子工业集中区、菜园子玉米经济区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攻坚行动,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工业项目快速推进,落位建设。两年来,已建成投入运营的较大项目有落户米沙子工业集中区的长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为特种钢50万吨,现已建成投产,安排220人就业;吉林都邦药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2亿瓶(袋)大输液项目,总投资3亿元,新增就业人员600人;长春科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在朱城子镇建成包装纸箱制品项目,一期工程投资1亿元,吸纳300人就业;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1亿只肉鸡项目建成投产,直接和间接安排就业人员可达1500人;长春六和鸿大饲料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畜禽饲料项目,安置就业人员350人。

德惠市靠“抓大”、“扶小”、“上新”,不仅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在宏观环境多变的特殊时期,保持了企业正常经营,产品销售顺畅,从业人员增加,报酬水平提高,而且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格局已经形成,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过度,进而成为经济强县,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

(省农委乡企局供稿)

上一篇:搭建平台 强化扶持 推动乡镇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下一篇: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