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驿动2003

时间:2022-10-11 05:24:30

笔记本电脑驿动2003

2003年被很多人看做是笔记本电脑年,这一年里,笔记本电脑的产品和市场都格外地热闹。

Intel推出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将笔记本电脑发展的焦点从处理器的GHz拉力赛扯到了无线和移动的概念上来。

过去笔记本电脑被看做是商务办公设备的符号之一,而今家庭、个人购买笔记本电脑的行为已经司空见惯……

今年5月NPD集团的调查显示,在世界上最大的PC市场――美国,笔记本电脑销售额首次超过了台式机,出货量也达到了PC总体的40%,这标志着笔记本电脑在全球范围内超越台式机的日子已经临近了。这是怎样一种机遇?

从2003年伊始,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大量涌现贴着“新手上路”字样的后进厂商,看来圈儿里圈儿外的都想趟趟笔记本电脑的浑水,乘机捞上一把。这块儿市场让人眼热。

诚然,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的规模还无法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数字,用一家笔记本电脑领域新进厂商的话说,决战还在后面。俨然一头刚刚发现猎物的饿狼,大叫一声:“兔子,等着瞧!”

本文将为您解释2003年笔记本电脑的种种驿动:

笔记本电脑向多元化发展

>双轴产品取代三轴产品,并进入超便携领域

>单轴产品更加轻薄,迷你笔记本电脑暂露头角

>面向替代台式机的Desktop-Replaced Notebook悄然兴起

>平板电脑以双用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

Intel迅驰平台能否让笔记本电脑一统江湖

笔记本电脑的娱乐化趋势是否会分化出家用笔记本电脑群雄逐鹿正当时

――笔记本电脑向多元化发展

双轴取代三轴

从我们2003年以来评测过的近80款产品以及主流厂商的产品情况来看,双轴笔记本电脑是最流行的。上至15英寸甚至17英寸宽屏的大型笔记本电脑,下至10.6英寸屏幕的小型便携机,双轴产品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三轴全内置机型在2003年已经出现了萎缩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出货量将会持续下降。这种状况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大约是USB闪存盘的替代性作用,还有CD-RW的普及,两者一起宣告了软驱时代的终结。既然软驱有点儿多余,骨子里就格外在乎体积重量的笔记本电脑理所当然地要让软驱下岗,何况台式机在这方面都已露出了一些端倪。

超便携的崛起

超便携的单轴笔记本电脑生存状况又如何?人们总会在功能和便携性之间犹豫不决,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考虑。

欧美用户身高马大,亚洲用户则在体格上有所逊色,他们在选择笔记本电脑时对体积重量的看法不可能有相同的标准。同样,这种差异也存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此外,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而言之,尽管双轴产品在世界上是主流,但是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上超轻薄产品格外受到用户青睐。如果不是价格屏障的问题,中国用户很可能在性能和便携性的天平上选择后者。事实上,最注重超便携笔记本电脑产品的也正是日韩厂商,如Toshiba、Sharp、Panasonic、Samsung等,厂商的目光也反映出了市场的地区性差异。随着价格屏障的逐渐弱化,这种差异将会逐渐凸现出来。

随着低功耗低散热而性能尚可的CPU出现、电路的高度集成化、光驱的紧凑化以及制造工艺不断改进,双轴笔记本电脑也正在挤入超便携的单轴市场,日韩厂商都在这方面不遗余力,如Panasonic W2就是这样的产品。

毕竟,鱼和熊掌兼得,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双轴做小了,单轴可以做得更小,于是就有了迷你笔记本电脑。迷你笔记本在国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流行起来,似乎只有日本市场对这类产品情有独钟。

这种产品与传统掌上电脑的主要区别是,它采用笔记本电脑硬盘作为存储器,更强调影音数据存储、交换和播放功能,在厚度和重量上比掌上电脑要大一些。在上个月,我们见到了法国Archos公司的AV320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随着掌上电脑的兴起和发展,与小型掌上设备紧密结合的娱乐性和实用性应用会越来越多,应用环境日趋成熟,会激发人们对高性能掌上设备的需求,从而点亮迷你笔记本电脑的未来。至少,很多PC迷使用掌上电脑的原因只在于掌上电脑的小巧,而对于其性能的羸弱心有不甘。源于PC界面的一致性和程序的兼容性,还有相对于掌上电脑的强大计算和存储能力,迷你笔记本电脑有着殊难预料的前景。

替代台式机

计世资讯和IDC的调查报告均显示,在2003年第二季度,由于受非典的影响,台式机销量出现了小幅下降,而笔记本电脑仍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反差非常明显。笔记本电脑真的要替代掉台式机了吗?

再看看2002年全年的统计数字,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在我国只占到PC总销量的不足1/10,即便是在高速增长的2003年,这一数字也难以突破15%。至少在中国,笔记本电脑替代台式机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其实,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并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对立局面,即使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台式机,也并不意味着台式机就停止增长。只不过两者的边界上有一些重叠,在边界上存在一些冲突。

2003年,国际市场上以替代台式机为目标的笔记本电脑(Desktop-Replaced Notebook)迅速崛起,配备15英寸至17英寸大屏幕,采用最高性能的台式机处理器,配备高性能显示芯片,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毫不逊色于台式机。更有甚者,Dell等厂商甚至推出了笔记本电脑形式的高性能工作站。

面对笔记本电脑咄咄逼人的攻势,台式机也在不断小型化,机箱容积8升以下的台式机已经比比皆是。台式机甚至借用了笔记本电脑的超薄光驱、笔记本电脑CPU和硬盘,灵巧别致的主机可以在扩展性、性价比、可升级等方面继续保持优势,再加上高度、视角灵活可调的LCD显示器,在边界地带对笔记本电脑形成有力阻击。

为了更好地对付台式机,提高笔记本电脑的灵活性,厂商们也适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坞站,使笔记本电脑在灵活度和扩展性上越来越强。

看来,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边界上的硝烟会延续下去,两者的边界也日趋模糊起来。

平板新生代

国际权威数据调查机构的预测表明,平板电脑的未来属于双用平板电脑,而不是标准的平板电脑。而除了始作俑者Acer之外,Fujitsu、TCL等为数不少的厂商都开始推出可旋转屏幕的双用型产品。Acer捞上了一笔可观的专利费。

或妒嫉Acer的成就,或羡慕Acer坐享渔翁之利,很多厂商在平板电脑上另辟蹊径。有人甚至为平板电脑打造出形同台式机的坞站,混淆了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的概念。

不过,平板电脑的性价比一直不高,制约因素很多。平板电脑要火起来,且要等上一阵子。

目前,国际上把笔记本电脑分为6个类别,分别是:

传统三轴,俗称全内置型,机身内置有硬盘、光驱和软驱或者第二光驱;

传统双轴,俗称光软互换型,机身内置硬盘和光驱;

传统单轴,又称为超便携机种,机身内只内置了硬盘,其他驱动器均采用外挂方式;

双用平板电脑,具备键盘和指点装置,可以通过翻转屏幕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之间切换;

标准平板电脑,无内置键盘,通过手写笔操作的平板式电脑;

迷你笔记本电脑,使用类似于平板电脑的手写操作系统,尺寸与掌上电脑相近。迅驰一统江湖?

目前,全球范围内各个厂商已经推出的迅驰笔记本电脑将近100款,Intel近期还计划将这个数字扩大到130款。在中国,迅驰的热潮丝毫不逊于国外,无论是一线品牌还是后起之秀,均不断推出迅驰新品,一些厂商甚至已将产品线全部迅驰化,大有迅驰一统江湖的架势。

迅驰使笔记本电脑核心技术角逐从处理器扩展到平台,为其他厂商的进入设置了门槛。

在迅驰的大潮中,PentiumⅢ-M已经基本消失了,但移动版Pentium 4、Celeron以及AMD Athlon XP-M依然健在。

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迅驰的时候,Intel高性能移动计算的主力从Pentium4-M悄悄变成了移动式Pentium 4。至本文截稿时,Intel移动式Pentium4处理器的最高频率已经达到了3.2GHz,采用533MHz外频并且具备了超线程技术,这已经非常接近台式机平台的计算能力。对于主要进行多媒体应用、多任务多线程操作的用户来说,采用移动式Pentium4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可以顺利地完成替代台式机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移动式Pentium4处理器的价格并不非常昂贵,以3.0GHz的型号为例,其千颗批发价格仅为433美元,明显低于采用高频率Pentium-M处理器的迅驰套件。当然,采用移动式Pentium4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的体积和重量无法与迅驰产品相比,电池寿命通常不会超过2小时,因此主要定位于替代台式机的“大块头”笔记本电脑产品。

Celeron和AMD的Athlon XP-M在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两者之合也不过10%多一点,这与国内用户不成熟的消费心理有关。Celeron(赛扬)以及AMD的处 理器被人们认为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而“便宜没好货”又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这就造成了采用这两类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形象的不佳,尤其是后者,在国内缺乏一线厂商、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支持,而在国外,HP、Sony等厂商采用AMD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相当常见,销量也不错。我们认为,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上这一不合理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会逐渐扭转。Celeron和Athlon XP-M将继续扮演1000美元以下高性价比笔记本电脑处理器的角色。

作为未来主流的迅驰本身,2003年秋季也公布了为数众多的改进计划,在处理器、芯片组及集成显示芯片、无线网络方面新一代产品呼之欲出,包括代号为Dothan的下一代移动处理器(具备2MB二级缓存)、具备全新节能特性的i855GME芯片组(可支持DDR333内存,具备显示功耗降低技术)以及支持802.11a和802.11g的无线网络组件。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特性都将巩固迅驰后继产品的主流地位。

迅驰、移动式Pentium 4、Celeron、Athlon XP-M将继续并存的局面,不过借助迅驰, Intel在笔记本电脑中难以撼动的主流地位比台式机和服务器市场更明朗。

重演台式机的故事

在台式机领域,无论是商用还是家用,国内品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上风,把国际领先品牌逼得山穷水尽。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这一幕会不会重演?

除了联想在笔记本电脑上一枝独秀外,其他国内品牌尚无法与Toshiba、IBM、Dell 、HP等厂商抗衡,而Sony、Samsung、NEC、Fujitsu、Panasonic则在一旁虎视眈眈,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国际品牌Acer、Asus同样根基雄厚。

国内厂商要重演台式机领域的本土化运动,有戏吗?

相对于台式电脑的发展,笔记本电脑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现在谈论胜负也许还有点儿早。国外厂商占据上风的局面,在台式机、家电、手机领域发展的初期都出现过。但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国内厂商凭借对市场渠道、用户需求更准确地把握,在这些领域先后上演了后来居上的好戏。在笔记本电脑领域,这一局面恐怕也是早晚的事情。

无论是国际厂商还是国内厂商,笔记本电脑OEM、ODM为主的产业形态造就了竞争方式的独特性。国内厂商随着产销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规模上的劣势将逐渐得到扭转,和国外厂商之间的品质差距也会缩小。

当然,从起步到达到一定规模,不少国内厂商或深或浅地都经历过了低价倾销劣质产品的过程,给国内为数不少的笔记本电脑用户都好好上了一课。在我们的感觉中,这一过程属于残酷的“原始积累”阶段,是国内厂商不愿意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只是期望他们今后能够对用户更负责任。

与昔日台式机市场本土厂商大翻身时代相比,现在的竞争环境也有了不少变化。一方面,对于国际厂商而言的贸易壁垒已经随着中国加入WTO而逐渐倒塌,另一方面,分销市场将开放,随着海外分销商逐渐介入,变数也很多。另外,就是中国的PC用户没有以前那么“嫩”了,很多人在台式机时代已经有过了曾经的故事,曾经的经验在笔记本电脑上仍然适用。

能否重演台式机市场的故事,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从商业利器到娱乐工具

从2002年国内笔记本电脑的销售情况来看,家庭与个人应用只占10%左右,但在增长速度方面,家庭和个人用户却位居第一,基数最大的商业用户增长速度最慢。根据计世资讯的统计数字来看,家用笔记本电脑在2003年上半年增长速度非常快,占所有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的比例已经高达26%。

对于台式机来说,商用电脑与家用电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虽然整体配置基本相同,但商用电脑在高安全性、可管理性、方便联网特性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出色,家用电脑则一步一步走向家电化,操作越来越简便,多媒体娱乐功能越来越强。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有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可以划分家用笔记本电脑和商用笔记本电脑?在国外,消费笔记本电脑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商用笔记本电脑,成为了拉动笔记本电脑增长的主力。而在国内,消费类笔记本电脑将有何作为?

目前看来,从产品本身的特征来划分变得越来越困难,除了一些在商用或者家用领域旗帜鲜明的厂商,大部分厂商都在逐步淡化纯商用或者纯家用的概念。原因很显然,当你下班后将笔记本电脑带回家,这台电脑就要转而扮演家用电脑的角色。

“”厂商认为,随着3C融合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用户需求多元化,笔记本电脑已经难以用商用和家用来进行划分,商务用笔记本电脑同样不应该忽略精美的外观和多媒体娱乐功能,纯家用的笔记本电脑在坚固性、可靠性方面也不应该忽略。

“左派”厂商认为,笔记本电脑最开始是给商务人士使用的,骨子里是“商用电脑”,随着家庭个人用户需求的增长以及商业用户使用环境的扩张,一部分“商用电脑”开始逐渐具备时尚和娱乐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单独分离出来成为家用笔记本电脑家族。

无论“左派”还是“”,其实他们都是保守派。笔记本电脑不同于台式机的是,产品线过于细分,带来的运作成本和风险都会大幅增加,这就是厂商们目前大多持保守立场的重要原因。此外,也有国内家用笔记本电脑需求不足的问题。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用户应用观念的进化,细分市场的现象会明朗化。届时,家用笔记本电脑还是会从商用中分离出来。随着家庭数字化,家用笔记本电脑必将越来越多地具有和商用产品迥然不同的特征。

根据我们对个人用户的采访,一方面他们非常在乎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并且愿意为他们喜爱的独特产品特征出钱买单。例如有的游戏迷,他们就愿意为高性能的显示卡和显示屏多花上几千块钱;有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希望笔记本电脑有光纤音频接口和MD连接;喜欢数码摄影的发烧友,希望屏幕有着极其准确的色彩,并有1GB的内存进行高精度照片处理,配置多种存储卡接口自是不在话下。

家用笔记本电脑五花八门的需求,真的会让厂商很为难。不过再难,这条路也要走下去。从商用到娱乐化,是笔记本电脑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总结

在笔记本电脑红红火火的2003年,无论是在品牌、配置、价格、服务、设计等等方面,我们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成熟的思考。虽然笔记本电脑在中国还没有取代台式机成为PC的主体,但笔记本电脑表现出来的潜力已经令人振奋,用户的关注,厂商的业绩,在今年都有巨大的增长,2003笔记本电脑年,或许已经写入了用户的脑海和厂商的备忘录。

在将来真正进入笔记本电脑主导的时代后,人们不会忘记今天,不会忘记2003。

无线网络极大地带动了笔记本电脑发展

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技术的成熟,使笔记本电脑能进一步适应现代工作模式,应用空间更为广阔,需求和产量也不断得到扩大。如美国的许多ISP已开始与笔记本电脑厂商合作,以硬件搭配系统服务。

最近还有一则消息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将寻求新运作模式,尝试与台湾笔记本型电脑厂商进行代工合作,以便将系统服务与笔记本电脑搭售,拓展电信服务业务。新技术应用对于开拓笔记本电脑市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上一篇:数码相册一点通 下一篇:傅盛vs奇虎:一场谎言与背叛的利益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