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补白化解阅读教学难题

时间:2022-10-11 04:42:39

巧补白化解阅读教学难题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其意是白当黑,可以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用于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有实践学法的空间。“留白”的目的是让学生“补白”空白,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将自己的设计简洁化,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对教师的理解进行补充,学生对教师的设计进行补充,学生从中习得学习方法。补白,可以是书面文字、师生语言,也可以是图像、网络资料。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文的留白处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进行补白,从而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 补白人物对话

许多故事性的文章中,对话占了一大部分内容。读懂对话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朗读指导中,我们可以根据前后内容和人物的神态描写,来补白他所说的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在教学《咏雪》时,谢安问子侄们:“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对这两种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是笑兄子表白直白还是对兄女的赞许?为什么文章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学生可以根据前面两人的比喻和后面的补充交代,很容易就判断出笑乐的目的以及谢安想说的话,让学生对此进行补白,朗读时学生就会把笑乐的语气读出来,课文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补白故事情节

在《阿长与》一文中有段话:“哥儿,三哼经买来了。”但并没有写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经过。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象长妈妈连书名都记错了,她是如何把书买来的?她究竟跑了多少地方?她遭到了多少人的冷眼与嘲笑?通过补白情节,我们深深感受到长妈妈对鲁迅的关爱。别人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她竟然做到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长妈妈形象就跃然纸上,显现在我们面前,烙记在我们心上。

再如《猫》这一课中,“第三只猫常常跳上桌子,对着鸟笼凝望”,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只猫为什么一直凝望鸟笼?它在想什么?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补充故事情节。有的同学说:“这只猫之所以凝望鸟笼,是因为羡慕它们的天伦之乐,而自己却失去了亲爱的父母。”有的同学说:“它是在羡慕芙蓉鸟的美丽,嫉妒主人对它们的宠爱。如果自己也像芙蓉鸟那样美该多好呀。”通过补白,学生不仅对这只猫更加同情,而且加深了对主题的了解。

三、补白文章结尾

有些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有些课文的结尾抒情性十足。在这些课的阅读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补白,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补白中得以升华。

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写道:“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送别诗,结尾显得意犹未尽。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充分朗读后,在课上的拓展部分让学生自己理解进行补白。友人已经走了,看不见人影了,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诗人还站在那里干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另外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结尾时,文中“在这浅蓝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们可以让学生补白:“作者为什么要加快脚步?作者加快脚步去干什么?”通过补白,学生就能更好理解课文主题。

其实,补白的方式还有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思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留白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探究、反思开展补白,进而让学生学得扎实、深刻和高效。

上一篇:让想象驰骋在心灵的天空 下一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