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 第1期

时间:2022-10-11 03:24:04

龙泉窑与龙泉青瓷

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早在商周时期,在浙江的上虞一带就烧制出釉色青绿的陶器,被后人称做原始青瓷。东汉中晚期,在原始青瓷的基础上,成熟青瓷终于诞生,以上虞为中心的越窑由此迅速形成。随后,在温州、金华、德清等地相继烧制出不同风格的青瓷产品,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同时崛起,浙江的四大青瓷窑系成为中国青瓷烧制技艺的杰出代表,闻名于世。至北宋,四大窑系先后衰落,龙泉窑开始取而代之,集浙瓷之大成;南宋中晚期起,融入官窑青瓷烧制技艺,成为大江南北青瓷烧制的总成。

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邻云和、景宁县,南邻庆元县,北接遂昌、松阳县,西与福建浦城接壤,原始社会晚期即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息。

龙泉地域3059平方公里,域内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溪流纵横,矿藏丰富。优质充裕的瓷土资源、素有“浙南林海”之称的林木资源、密布山野的涧流小溪的水动力资源以及瓯江上游直通温州的航运资源等,成全了瓷业生产的原料、燃料、动力和运输等必备要素,使龙泉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瓷业发展条件。

北宋以前,龙泉窑处于初创时期。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制瓷技艺已相当成熟,窑业沿瓯江上游两岸逐渐扩展。南宋和元代,为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形成了一个以龙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窑场众多的、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龙泉成为全国最大的瓷业中心,出现了“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明代,龙泉窑规模不减,声誉依然,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供奉皇宫、达官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处(处州龙泉)等府烧造”。产品仍深受各地欢迎,如《菽园杂记》所云:“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正统年间以著名匠师顾仕成为代表的作品,形制规整,釉厚色青,为国内外收藏家、鉴赏家所青睐。明成化、弘治后,龙泉窑产品质量下降,所谓“质粉色恶,难充雅玩矣”,“今则上品仅有葱色,余尽油灰色矣,制亦愈下”。清代,龙泉窑产品胎质粗糙,釉层浅薄,釉色泛黄或泛灰,但仍有70余处窑场烧制。民国时期,是龙泉青瓷继承和恢复时期,以宝溪李家、张家、龚家为代表的仿古龙泉青瓷“追步宋元,媲美章生”。建国后,在的关怀及政府的扶植下,龙泉窑恢复规模生产,迎来了国营瓷厂的辉煌。改革开放后,龙泉青瓷厂家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涌现出诸多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产品种类空前,质量达到新的境界。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之说,人们把“哥窑”和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经考古调查发现,龙泉青瓷可分两类:一类是釉面无纹片,胎白质细,底足及露胎处呈朱红色,俗称“朱砂底”,釉色青翠滋润,宛如翡翠的白胎青釉产品,此类产品即为传统所指“弟窑”,以釉色为梅子青、粉青为极品,豆青次之,其他釉色更次。梅子青色如梅子泛青之色,青翠碧绿,莹澈剔透;粉青,色如雨过天青,或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净。另一类为文献描述“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的黑胎开片产品,此类产品即为传统所指“哥窑”,与南宋“官窑”难分彼此。

龙泉青瓷在国外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大明会典》第一百九十四卷载,当时外销青瓷盘每只价为一百五十贯。明代中期,龙泉青瓷传入欧洲,身价与黄金一样贵重,一般人难以问津。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购买龙泉青瓷,还为珍藏瓷器特地建造了一座宫殿。欧洲各国文献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以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美丽的服饰和风韵来形容。目前,世界各著名的历史博物馆大多都有龙泉青瓷陈列专柜。许多收藏家、鉴赏家更是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龙泉青瓷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古代崇尚青瓷,对白瓷不很重视,认为白瓷太刺眼,锋芒毕露。而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既体现清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龙泉青瓷不但具备了青瓷所共有的、为世人广泛接纳的秉性,而且从南宋中晚期起先后创烧出粉青、梅子青、豆青等不同凡响的釉色而独树一帜。这些釉色主要是釉料的改进而出现的,由传统的石灰釉改变为石灰―碱釉,使釉料的高温性能大大改善,多层施釉或釉层加厚后,高温中不易流泻,釉层丰厚滋润,釉色温柔动人。这就是所谓的“类玉”,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而对于玉,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赋予它独特含义,以玉喻示了人的许多美德,玉因此历来被十分重视。由此,类玉的龙泉青瓷自然深受古人的广泛欢迎,其器型及功用大量涉及玉器的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围。在欧洲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因为龙泉青瓷有翡翠般的釉色,而受到翡翠般的珍爱。在伊斯兰教,亦即回教人眼里,青绿色正是他们崇尚的吉祥颜色,如同汉族人以红色为吉祥色,因此,龙泉青瓷被伊斯兰教认为是吉祥物,其钟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龙泉窑在南宋中晚期出现过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其特点是胎色黑色或褐色,胎质较疏松,釉色有粉青、灰青、蟹壳青等,釉层丰厚,常由多次施釉素烧,然后一次烧成;釉面冰裂多为几何形,极碎者称“百圾碎”,另有鱼子纹等,偶有象形图案;器物口沿呈紫色,足部露胎处呈铁色,所谓“紫口铁足”;紫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口沿满釉,烧制时受高温后釉水流泻导致口沿釉薄,映出胎骨颜色,另一种为了叠烧,口沿一圈刮釉呈芒口,出现紫口。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为开片难由人为控制,裂痕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且每件器物开片不一,绝无类同,故更符合“自然美”的审美观念而被格外珍重。

白胎类产品露胎处呈橙红色,俗称“朱砂胎”或“朱砂底”,为龙泉青瓷又一特色。这种现象由烧成后冷却阶段经二次氧化造成。青翠的釉色,配上橙红的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因此,自南宋中晚期起,尤其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贴饰云、鹤、龙、花卉等,装饰独显神韵。

龙泉青瓷的纹饰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它既充满了历代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时代信息,又是各时期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领域的曲折反映。通过纹饰,能隐约窥测历史的痕迹;通过对历史与纹饰关系的理解,则有助于对器物时代的鉴别。

龙泉青瓷纹饰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内涵相当深刻,大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题材: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影响很大,莲瓣纹在南朝时已在青瓷纹饰中相当流行,并长盛不衰,八吉祥、万字等在元代时有所见。又如受道教影响的八卦、八仙、神仙等,也于元代起开始较多出现。

二、植物题材:主要为花草、瓜果等,一些花卉图形在元代前已出现,而大多元代起较为流行。

三、动物题材:鸡、狗等在北宋时被捏塑成瓶类盖钮已出现,龙、虎在南宋时被堆塑在瓶类肩部成为特有器型“龙虎瓶”,凤、鱼等则在南宋前期就被配以云、水、花、草纹等刻画在盘、碗等器物上。大多动物题材纹饰从元代前开始流行,至元代达到了高峰,像内底贴饰鱼纹的双鱼洗就是元代的典型器型。

四、人物题材:多出现在明代的产品中,这与明代崇尚理学有关。大致可分二类:历史人物故事碗。在碗的内壁印上几组人物,每组为一个故事。戏曲人物瓶。在瓶体一周贴饰数个戏曲人物造型。

五、文字题材:一类是记事、记年的铭文,如“天下太平元丰三年闰九月十五圆日愿烧”铭文双耳盖瓶。另一类是窑名印记或吉祥语,一般用印戳印在碗、盘、高足杯类器物的内底。还有一类即蒙古八思巴文,八思巴文于至元六年(1269年)正式颁行,是元朝政府强制推行的新文字,但受到极大阻力,饰有八思巴文的瓷器,目前发现除龙泉窑产品外,只有福建德化屈斗官窑产品。

一般来说,龙泉青瓷纹饰可谓纹必有意,意必吉祥。龙凤的至尊吉祥,鱼虫花草的祥和安宁、鸟兽之和谐,铺兽之庄严、松鹤之长寿、牡丹之富贵,莲荷出污泥而不染、兰之清雅、菊之高洁等,无不寄托了窑工美好的祝愿与向往。从发展历程来看,龙泉窑南宋重造型、重釉色,元代起重纹饰;器物造型早期较高大,南宋时端巧稳重,元代起渐趋高大,明代后日渐瘦长。这一切都带着时代深深的烙印,反映出时代对审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理解。(作者为龙泉青瓷博物馆研究馆员) 

上一篇:保罗.沃尔克:反通胀斗士 下一篇: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新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