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规范角度浅析企业内耗的文化根源

时间:2022-10-11 03:06:48

从社会规范角度浅析企业内耗的文化根源

[摘要] 在我国,组织内耗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内耗的根源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解释。本文从社会规范的角度结合物理学中摩擦学的相关知识对内耗的根源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社会规范是组织内耗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 社会规范 内耗 粮仓效应 摩擦

一、内耗

内耗是事物或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作用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抑制,从而使各种有用能量产生相互削弱和相互抵消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的行为受到潜在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个体在行为和追求上的趋同,而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使得人们同时得到满足而表现出来人们彼此抑制对方的现象。这些潜在的规范就是我国的社会规范。

二、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什么?社会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等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综合他们的观点,社会规范其实是历史形成的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一整套社会成员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并可以内化为个人意识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

然而,因为在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社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族而不是个人,个人作为“一个特定团体的成员”,他的个性被家族吞没。因此,人们违背自己意志而屈从社会意志的行为,所以个体的行为只能代表一个群体价值观的诉求,而不能代表自己,使得人们就像在社会规范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样在利益诉求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正是这种在利益诉求上的相似性导致了组织内耗的产生。

三、社会规范是组织内耗的根源

那么社会规范是怎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与内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团结与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样大家被鼓励朝着目标一起努力,在取得集体目标中行动一致,互相帮助。长此以往,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集体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行为,同时也习惯于将自己的行为交给集体评判,表现出对社会价值观的顺从,直到被社会价值观奴役,从而最终迷失自我,跌入社会大众价值观的深渊里,表现出被扭曲但似乎更成熟的自我。“文化的制度观点”也认为,某些集体主义行为不是因为成员们具有本质趋向,而是因为团体内部存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相互监视和制裁系统。这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监视和制裁可以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一种惩罚,导致人们的行为趋于一致。这两个原因使个体产生不同于传统观点认为的从众“指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个人在认识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俗称‘随大流’”的被动从众现象。然而这种一致必然会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而造成过度竞争。

那么内耗产生机理是什么?可以以企业内的晋升为例做简单说明。假设该企业某部门上层出现一个空缺职位,需要从企业内部晋升,即从其直接下属中提拔一个员工,而由于下层的员工受到社会规范的作用而普遍形成了“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很可能都欲获得晋升,如此,他们之间就会由于竞争而不可避免地将冲突由一种潜在的状态转化为一种实际的状态,彼此之间必然由于晋升岗位供不应求而相互排挤,导致彼此之间内耗的产生。

四、结论

中国是一个具有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在这种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迫于社会规范的压力,违背自己的意志,屈从于社会的意志。如此,一方面,使得人们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逐渐迷失自我,背上集体价值观的包袱,不能真正享受自我实现的愉悦;另一方面,导致人们在某些普遍受到关注的方面过度竞争,不可避免的导致内耗在极大范围内和极深层次上发生。这种违背自己意志而屈从社会意志的行为就是社会异化。社会异化的正价值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非根本的;而负价值必定是长远的、全局的、根本的。创造法治、民主、人权的社会,是消除社会异化的客观条件;培养强烈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人,则是消除社会异化的主要条件。要消除社会异化产生的客观条件,就必须降低社会规范对人们个人追求上的约束作用,使得人们在个人追求上重回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撤消组织内部的监视和制裁系统,使得人们的行为由自觉向自发转变。惟有如此,才能使得人们的个性得以完全崭放出来,使得社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孙玉麟:内耗追根与治理[J].企业管理(北京),2006,(8):66~70

[2]沈景一译:[英]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95~97、105

[3]李洋:中美价值观的不同特征与成因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104~106

[4]李纾:发展中的行为决策研究[J].心理学进展,2006,14(4):490~496

[5]王海明:社会异化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4~42

上一篇:基于资本运作的同类销售企业定价博弈问题的研... 下一篇:跨国公司如何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