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10-11 02:55:5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即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多媒体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式;实践应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够,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古人讲:“学以致用。”学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如果我们的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就十分悲哀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客观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渗透在数学教学中。”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这里我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得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做起。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运用谈话、讲故事、游戏、图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打开学生的生活大门,就等于打开了一座问题的宝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依照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从生活中选取一定的实例、场景等,采用语言描述、实物演示、游戏表演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边事物,自主构建“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依托情境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2.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特别是童话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把故事带进课堂,用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有位老师在教《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设计了三种形状的物体在操场上竞技的情境。第一场比谁站得久?老师问:“一阵大风吹来,谁最先动呢?”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是圆柱先动。老师又问:“为什么先动的是圆柱呢?”(学生在思考后,讲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二场比谁跑得快?不需要教师的解释,学生们说得痛快,争得热烈。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这三种物体的概念和特点的整理。一节课既像是在观看比赛,又像是在讲童话故事,在学生通过想象思考、讨论交流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3.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声”、“像”、“色”的完美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轻松愉悦的感知空间,使枯燥的教学趣味化、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难解的问题容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都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然后是模仿性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不利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根据要探究的问题,合作制定,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案,然后引导学生依照学习方案进行数学学习,避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出现,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的氛围中。

其次,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去,与学生一起实践,探索,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教师要在具体的方法上作指导。学生经过实践、探索有所得,经过独立思考有所悟,从而产生想“说出来”的愿望,这时的交流才有效。当学生的实践、探索活动出现困难、偏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点拨、修正。

另外,教师要会“讲”,善“讲”。新课程不排斥教师的“讲”,当然这种“讲”应建立在学生充分的数学学习之上:学生通过努力仍不可得时,需要老师释疑的“讲”;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时,需要老师点拨的“讲”;学生的探究过程出现偏差时,需要老师修正的“讲”;学生的探究结果不够完善时,需要老师补充的“讲”。“讲”是教师对问题独到见解的发表,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补充、完善和提升。

数学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练习不能简单的满足于做题。练习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活动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低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较窄,已有经验比较少,可采用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中高年级学生的生活及已有经验相对丰富,可适当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自己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三部曲”。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并将其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造,努力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上一篇:新课程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英语学生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