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灵魂的记忆

时间:2022-10-11 02:52:31

抵达日隆镇

在画册中,日隆有着挺拔的四姑娘山、游动的牛群、飘扬的经幡、美丽的草甸和善良朴实的人们。但它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十足的名副其实的乡村,多年如此。

明净的天空下,目光能及之处,稍微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青稞和豌豆。耕地也大多沿山坡开垦,有些像南方的梯田。藏房一般是两层,石墙、平顶、房屋的四角插着旗帜,风过处,猎猎作响。

起初,我以为它们不过是一条普通的丝绸,无非是多了一些经文和佛像、吉祥八宝的图案罢了。后来才得知,这种旗帜叫经幡,在藏语中被称为龙达,直译过来是风马的意思。人们喜欢把经幡张挂于乡间寺庙的房顶以及村口的树枝丛林间,他们把祈祷的心愿放飞其上,于是,经幡也就被注入了生命的灵气。

镇上不多的房屋就建在一条小小的河流冲积带上,放眼望去,白墙黑顶,分割有致,五颜六色的经幡穿插其间,像极了传说中的天宫图。而马路边晒着太阳吸烟的老人、高声聊天的妇女、奔跑嬉闹的小孩、四处跑动的藏犬,却又为图画平添了几分俗世气息。小镇四周有群山包围,而那距离镇子不远处,高高隆起于众山之上的雪峰就是著名的四姑娘山,这是初次来到的人往往难以置信的。

资料中显示:四姑娘山,由四座山峰构成。其主峰海拔6250米,为邛崃山脉最高峰,以雄峻挺拔闻名,素有“蜀山之后”的美誉。

黄昏来临,镇子因为赶马人的回归变得热闹起来,蓝色炊烟渐渐升起,不多会儿,整个小镇就弥漫着烟火、酥油茶和青稞酒的香味,同时,路边小铺里也多了年轻小伙子提拎着啤酒到处呼朋唤友的身影。背包进到袁二哥家,随便吃了点东西(现在尤有记忆的只有那闪着油光的雪山老腊肉),饭后,早早上床睡去。

踏上征途

第二天,当许多人尚在沉睡,小镇也还笼罩在一片黛青色的烟雾里的时候,我们和袁二哥已经踏上了征途。来到朝山坪(这里是看日出和四姑娘的好地方),在寒风中,我们边嚼着干粮边注视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不多时,朝阳慢慢显现,率先被照亮的是那被称之为“蜀山之后”的四姑娘幺妹峰,她冰清玉洁的身躯在光影中微微泛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彩霞为她披上玫瑰红的纱衣,她的姿容映红了周围的冰峰雪岭,而这是否就是她被称作为“蜀山之后”的原因呢?

由于这一段上山小道的平缓,我们行进的速度非常快,穿过青冈林、打尖包、老牛院子,在一大片草坪前,向导说我们将要由此下山,然后过河才是通往登山大本营的小径。

下得山去,眼前陡然出现了一片绿的世界。一种醉心的绿从山坡上缓缓延伸下去,除了将要经过的那条河以及远处山峰上的白雪外,这里完全是一个绿的世界。它们静卧着,直接通向山腰那片雪白天地。风从雪山深处袭来,带着冰雪的寒意。高处有岩羊飞奔而过,只留下被蹬垮的岩石滚落的声音在空气中回响。山就在眼前,听说后面全部是上坡路了,叫上大家休息一会儿。

时值正午,天空的蓝显得格外柔和,一抹白云舒舒卷卷。大地充满慈爱,流露出无比的宽容和华贵,风轻轻柔柔地飘过,让人感觉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都充满灵性。溪水潺潺,静卧在水旁的牛棚边,温和的阳光悠悠长长,偶尔一只鹰静止在视线的一角,然后又忽地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次展翼,就是几番回荡。静,一种没有人声的寂静,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人也变得柔软,大脑里没有一丝回音,我已全然忘记身在何方。对于如此境界的自然,我无所适从,不知何时已是热泪盈眶,自小喜欢在风中坐看云起云落,也喜欢让风把血液刮得燃烧,但此时,也许就只有眼泪,能助我释放几乎让我膨胀得爆裂的情绪和我对这至纯之境无比的叩拜!

夜宿大海子

沉静中,有歌声隐隐传来,歌声高亢、婉转,久久回荡于天际之间,直如天籁。早就听闻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却很难想象在这荒野之间也能有幸听到如此美妙的歌声。循声望去,只见远远山脊边有模糊人影一个,即便用上我相机的专业超长镜头,也只能把她看个隐隐约约。若不是歌声依然,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在袁二哥再三的催促声中,我们依依不舍地向着大本营进发。其实,从河边到大本营的距离不远,没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大本营。这是一片开阔的山间平地。仰望,鹦哥嘴、金刚峰,左右壁立:回视,四姑娘山傲然排列:俯瞰,大海子碧绿如镜(一片漂亮的宿营地)。大家一起动手,一小会儿工夫,升起了篝火,开始烧水,准备晚饭了。然后赶快扎好帐篷,把夜里要用的睡袋、防潮垫整理好。弄完一切,看看也没什么要做的了,干脆就坐在帐篷边发呆。

发呆,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放松方式,特别是在这种环境里面。在这里,你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地享受阳光;在这里,你也可以尽情地想像,忘掉尘世的所有。寂静中,可以听见佛语悠远、仙乐飘飘、侠士高歌、裙裾挲挲:也可以看见峰峦叠嶂、江河奔流,其浩浩然超凡脱俗,荡荡然鬼惊神叹……我的想像,被天地接纳,高天孤鸿,听呼吸为天幕招徕聚散的浮云,风动的声音沿途婉转,思绪如天边的流云来去自由。在这里,我相信时光不过是散步的老人,而我们无非红尘的过客,彼此,在漫不经心的时光游移间慢慢衰老。

也许是太过专注于这自然的绝美,当向导叫我们吃饭时,我却如同刚刚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般,身心疲惫。我感知到一种人生从没获取过的给予。这种给予来得如此突然、如此迅猛,使我的生命和精神同时陷落。

夜色越来越浓,只留下远处海子的鳞光闪闪。夜色中,随着世界越来越安静,头灯,把我笼罩在淡淡的橘黄光影里,睡袋里,感觉自己如襁褓中刚出生的生命一样纯洁、安静……

挑战处女峰:鹦哥嘴

第二日醒来,匆匆上路。天色放开,鹦哥嘴突兀于蓝天之下,冰峰屹立,如横空出世。它沉睡了千年,一直不曾将它的美呈现在人前,只是沉默地挺立于阳光灿烂的群山之间,以至于世人把它称为“恶山”。也许是因为千百年来无人揭开过它神秘的面纱吧!

我们像蚂蚁般在它高大的躯体上缓缓爬动。因为风化的原因,山体的外表已有较大破损,随着太阳的照射,山影慢慢明晰起来,山岚升腾,远处的四姑娘幺妹峰像是飘浮在尘世的圣境。我走在前面,并不停提醒着后面的同伴,虽然大家都是比较有经验的山客,但这毕竟这是一座海拔5289米的处女雪峰,数千年来,还没人能够惊醒过它。虽然也曾有人尝试着攀登,但在这里,仅有勇敢和胆魄是不够的。勇敢和胆魄在它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幼稚和可笑;在这里,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敬畏,对高海拔雪山的景仰虽然大多来自于人类的信仰,但它们却以信仰的方式存在于天地之间,并无时无刻地告诉着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

雪线以上,积雪越来越厚,没有树,连一片成形的:草甸也没有,除了高处的冰雪,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由枯槁的乱草和冷峻的岩石组成的死寂王国。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戴上头盔并用上了攀登绳索和行军冰镐。行进中,再次为这座山峰上积雪的力量所震撼。它富有粘性的成分使高大的山体历经风霜雪雨千百载后依然深沉而纯净;一脚下去,它稳稳托住你身体的全部重量,捧起它,却又产生一种明显的重量,一种质的重量,风来,又再飞扬到空中,一直到它想去的地方,降落。这是何等的洒脱,扬起手臂,握住白雪复

又撒落,这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让我感叹不已。

成功登顶

风过处,云影渐现,阳光慢慢失去温度,却把前面要经过的山脊线照得格外清晰,山脊如刃,在我们思维快要时候,前边已经无路可走,四周群山尽在天边,在那瞬间,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登顶啦?5289,这样的高度,即使是对一个登山者来说,也是一种骄傲,何况还是一座处女峰的首登。因为海拔高度,既是大地的高度,也是人类梦想的高度,不管你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要抵达这座雪峰,都需要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和精心细致的准备。

依照以前登山的规矩,我们迅速在山顶最高处立起了一根标志杆,并垒上几块石头,分别象征经幡和嘛呢堆,并向着它跪了下去,想到上来时的种种艰辛,难保说是没有神的眷顾,或许信仰就是人类在面对和承受苦难时向冥冥中寻求的心灵安慰吧!

在这里,你完全可以领悟什么叫高度。那是一种眩晕,一种被现实和理想夹击的眩晕;同时,还有些酒醉后的飘飘然,觉得身后有翼,如天使,只要展开就能飞翔。脚下是壁立的悬崖,岩石嶙岣,峭壁千仞,鹰翔于脚下,伸手可触蓝天,低头隐现深壑,就连阳光也变得火辣辣的,灼得皮肤生疼。此时,天离我很近,风还是那样不急不缓地吹着,汗早己把衣服浸湿,一切忧郁、犹豫、卑微、怯弱在这瞬间如阴暗之云下沉、下沉,伏于沟壑林莽。雪如此圣洁,一直让人觉得它的光芒就是神的光芒。

天开始阴沉下来,寒冷让我们不敢久留,看看脚下的路,想想身边朋友的体能,心里暗自一阵打鼓,好像不是站在山顶,而是骑在猛虎背上,我知道这沉甸甸的就是责任,也再一次向同伴们说出“登顶只意味着你登山活动完成了一半”这样的话。但再险的路都必须前行,面对标志杆,再次向山神做出祈祷,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山下走去。

回归:盛装的月亮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更何况,为了缩短回撤的路程,向导带我们下山的路基本呈70度倾斜,齐膝齐腰深的雪随处可见,我们在无数次的陷落中,折腾着艰难前进,很多地方,我们甚至用上了绳索协助下降。

终于,下午18点10分,我们顺利返回大本营。回望山顶,侧耳,还想再听到些什么,却只有轻而急速的夜风掠过山林的声音,雪山睡着了吗?拉开帐篷门,不知何时月亮已经高挂在头顶,月色朦胧,寂静的天籁充满着自由飞翔的音符。黑夜,封冻的记忆被繁星敲开,仿佛所有的空气都在凝固中停止了流动。深呼吸,感受着夜的沉寂、月华滴落的轻吟,梦已逝。人说“月是故乡明”,或许,仅仅是因为异乡的月亮盛装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太多的思念而显得沉重了许多吧。

至今,同伴说依然沉浸在对这片奇特山野的无边回忆之中,梦里,往往被一首歌谣、一种声音、一个梦境所惊醒。我想,这些靠生命意识的驱动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也许将陪伴他们终生。

上一篇:新疆风味的温暖情致 下一篇:女人安娜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