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材让学生多写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时间:2022-10-11 02:19:23

走出教材让学生多写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教材,通过作文实践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引导学生感受现实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 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不都具有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美的世界爱的情感。

所以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人的基本任务。

上一篇:浅谈机电一体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