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应对新课改

时间:2022-10-11 02:03:04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应对新课改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多年,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积极研究教法,探讨新课程实施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角度出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少年儿童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往往这种兴趣不会太长久。我们在教学时就要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也就是“激趣”。

一、激趣的方法

1.寓学于玩

学是少年儿童的天职,玩则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可让他们学玩结合,诱发兴趣。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实践活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把玩引进课堂,使活动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逛动物园”的游戏。为使学生能对“一一对应”有所体验,我让学生分别扮成小鹿和小熊,面对面一个对一个进行比较。

2.手脑并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实现同样的设想,就使少年们变成聪颖的思考者,他们是在研究和发现真理。”教学中,鼓励儿童手脑并用,使更多的学生在“玩”的摇篮里成为未来的发明家。

3.用知识的内在力量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努力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特有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数的整除”,可引导学生去观察一组自然数个位上数的特点,从而发现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引导分析个位是“0”的数与能被2和5整除的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探究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实现对学习内容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感悟。

2.积极倡导延迟评价

教学过程中,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要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于“异想天开”“离奇古怪”的答案,不能嘲笑、讥讽,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不能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3.注重培养学生全新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新教材的内容处处体现全新的教法和学法,教师要用全新的开放性思维对待教学内容。例如,教材里的所有例题不再有详细解答,只有提示,给教与学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习时,切忌代替学生一一列举,而应让学生讨论、总结,引导、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不砸缸也能救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4.让数学与小学生生活相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必需的数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这就说明教师必须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选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衔接点。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大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在设计“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原则。

总之,在新课改中,提高教学质量,应着力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张宏.试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2(02).

作者简介:汪晔,女,1971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就职学校: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上一篇:加强朗读训练,生成课堂精彩 下一篇:“先学后教”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