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10-11 12:32:05

关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几点认识

经过3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探索,基本上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财税体制现行格局。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现行的财体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税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大量财政资金闲置、沉淀,使用效率低下,甚至被用于他处,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所以,如何让资金之水正常流动起来,成为当下最紧急的任务。

一、“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概念的提出

7月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促进消费等方面的投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简单来说,财政存量资金指的是各级政府沉淀在各种银行账户里的财政资金。每个月的财政收入是增量;钱没花出去,结余在各种银行账户上,为存量。具体来说,财政存量资金,包括年度预算结转结余资金,央行国库中的留底资金,还有设立在商业银行中财政专户的结余资金。“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主要潜藏于国库存款之中。国库存款由各级政府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库的收入构成,包括税收、非税、基金与央企红利上缴收入。材料显示,2009年政府在央行存款月均为2.34万亿元,2010年为2.94万亿多元,2011年前五个月平均为2.97万亿多元,月均存款通常超过全年财政收入的三成。2013年截至6月末,财政性存款达到3.6万亿多元。此外,更多财政资金沉淀在国库之外的商业银行账户。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了17万多个各类资金账户,2010年3月底清理前,该数字高达27万之多。在不少地方,公共投资项目由私人负责运作,有些项目并未开工,或者严重延期,但项目款已经拨付到他们账户上,这些未用出去的钱,也应属于财政资金的范畴。

二、为什么需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钱荒”发生之后,虽然央行紧缩的立场有所缓和,但新一届政府对于出台更积极的刺激政策始终保持谨慎,其制订的经济增长计划即外界所称的“经济学”①,其思想也似乎正在贯彻于陆续出台的一些具体政策中。例如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当前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环节。”要吃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这样一个政策指引,我们必须理解它的背景和用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出的背后,是我国资金存量剧增和实体经济失血并存的荒悖现象,折射出我国财政领域预算制定科学水平还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偏低的现状。

(一)大量财政资金闲置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并存

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大量进账,另一方面大把钱花不出去;一方面政府大规模举债,另一方面却有许多钱在“睡大觉”。近日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中央本级财政资金闲置较多,未形成有效需求,有104个部门本级结余结转396.4亿元。地方财政资金闲置也较多,抽查的18个省本级财政专户存款余额相当于其国库存款的44%。而地方政府性债务表明,一些地方债务规模增长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

(二)大量财政资金闲置与经济发展“失血”并存

今年1-5月,中央财政收入增长0.1%,低于全年预算目标6.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下降直接对应的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但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国库存款却在增加,余额高达3.23万亿元。此外,根据审计署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此次审计涉及的部门预算有16%未执行,形成结转结余达356.34亿元。同时,我们看到5月份“克强指数”②为4.02%,较4月份的5.31%下降了1.29%,降至年内新低。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显示,6月份该值由1个月前的49.2%降至48.3%,创下近9个月来新低,这也是该指数连续第二个月跌落至50的荣枯线以下。新近公布的6月份经济数据也表明,一边是经济增长疲弱,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和盈利下滑,另一边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仍在上升,大量流动性滞留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而拒绝进入实体经济。宝贵的财政资金因为管理不严趴在账上闲置沉淀,并未有效用于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

(三)大量财政资金闲置折射出我国预算管理存在众多问题

大量财政资金闲置、沉淀,至少说明:一是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的执行意味着预算资金必须按进度需要及时拨付。大量财政资金沉淀,说明预算的执行并未按照进度进行,要么钱没有及时拨出去,要么投资项目未立项或者项目未如期开工,资金就已经下达。二是预算编制不合理。一些政府部门还没想好干什么,就先把钱要到手再说,即使是资金使用的方向有了,但到底配置多少财政资金合适,并没有现成的科学标准。一个项目安排多少财政资金,往往是讨价还价、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政府部门有强烈的预算最大化冲动,争取了远远超过自身消化能力的预算,最终却花不出去,要么在央行账户沉淀,要么年底突击花掉。三是转移支付不规范。一些由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由于地方没跑到位,可能被故意拖延,迟迟不予支付;一些政府采购支出,也没有执行国库直接收付制度,不是直接划拨到账,而是由财政部门任意留难,成为寻租腐败的机会。

长远来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意义重大,作为应对当前流动性充裕而实体经济失血的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应该看到,财政政策作用对象直接,操作实施简单,因此做好盘活闲置财政资金,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实际上,预算管理改革是我们财政改革的重头戏。目前,我国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合理有效的,但面对财政职能的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所谓“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就是要倒逼预算管理改革,就是一个政策的完善和充分的落实,就是为了要充分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在财政收入增幅下降,多方挖潜应对目前财政紧张局面的情况下,盘活和利用好这笔巨额资金,固然是解决目前突出问题的当务之急,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将此作为一个突破口,改革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推行财政改革新举措的良好契机。编制更为科学而准确的预算,以零基预算取代弊端重重的基数加增幅的预算模式,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资金安全构建“防火墙”,形成“管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的资金管理模式。

(二)细化并完善预算制度

首先,细化预算编制,做到确有需要,才可执行的预算机制。比如,有的项目是跨年度的,可以考虑根据项目的需求,并遵循资金支出的规律,来编制比一个年度更长的中期预算(3~5年)。项目进行到什么程度,就安排多少资金,做好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力促财政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二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要对年度的收入、支出、债务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这样能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年中突然冒失的举动。如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出台大量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造成年度收入的减少等。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如何优化支出结构,真正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这就会涉及各个部门手中可支配资金的调整,与各部门利益、权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未来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改变目前通用的“基数法”③,实行零基预算。基数法,就是照顾了方方面面的情绪,各个部门既有的部分不变,然后再给各个部门增加一些。这样会固化部门利益,极大地缩减了可调剂的财政资金规模,不利于将资金用在最关键最重要的领域里。应该按照轻重缓急,对项目进行排序,来分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上级政府对下级的转移支付,应提前告知,及时拨付。转移支付的总规模、具体规则、拨款进度等,需要事先制定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避免在年末匆忙下达资金,造成资金沉淀。

(四)充分发挥人大及公众监督作用

要盘活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还应充分发挥人大及公众对中央、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逐步建立“参与式财政”,不断增加财政的透明度。财政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因此纳税人有权也有责任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监督。尤其是在财政预算方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审批等都应充分听取人大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做好沟通工作,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使地方政府预算能够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利益要求,这样才能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活动在科学的预算指导下进行。

注释:

①“经济学”,核心内容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

②“克强指数”由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中长期贷款三大权重构成。

③“基数法”,又称基数增长法,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上年支出为基础,考虑下年各项支出的增长因素,以此来确定下年预算。

作者简介:马延亮(1985-),男,陕西榆林人,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上一篇:“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