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关村20岁正年轻

时间:2022-10-11 12:10:08

从白颐路到“电子一条街”,再到如今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区十园”,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奇迹的土地上,经历改革和变迁、梦想与新生的洗礼,“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代名词;历经20年风云变迁、能量积累,“中关村”从一条街到试验区,从电脑城到科技园,中关村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一场“中国的新革命”。

是谁开垦了这片土地?又是谁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公元2008年,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不仅是中国的奥运元年,而且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璀璨的星光、绚丽的焰火、欢快的笑容、跃动的舞姿……在一场举国欢庆的典礼中,一个特殊的名字被一个群体遗忘,却被另一个群体铭记了下来,那就是。这一年,刚好是中关村20周岁。

中官村(“中关村”的前称)缘于哪个朝代?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已经无法去考证。从“中官”到“中关”的演变,至今仍没有定论;然而,关于演变的种种传说,从古至今都不缺乏素材。有人说在1913年的《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曾见到过“中关”的字样,也有人说1954年北京大学周边的瓦房石墙上仍涂着“中官村”的石灰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天,在中关村人的心目中,更多的相信“中关村”的由来缘自中国科学院落户中关村。据说,提议将“中官”改为“中关”的是一位名叫陈垣的先生。这个生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广东新会人,凭借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成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1952年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直至1971年6月因饮恨以殁;成为北师大迄今为止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

1922年胡适曾断言:“中国今日无一个史学家,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将来中国的新史学须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学工夫。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陈垣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教育大家,弟子满门,当中卓然有成者为姚丛吾、黄现、郑天挺、王重民、方国瑜、蔡尚思、邓广铭、单士元、柴德赓、白寿彝、牟润逊、赵光贤、陈述、启功、史念海、周祖谟、刘乃和、史树青等等,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

1978年,陈垣逝世后的第6个年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这一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提拔了10个研究员。他们中有地质学、沉积矿床学家叶连俊,中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以及后来被人民誉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

因被破格提拔为中科院正研究员,陈春先获得赴美访问的机会。在3次赴美访问的过程中,陈春先先后3次考察了位于美国波士顿西部的“128号公路”(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区)。这几次考察,不仅使陈春先的视野更加开阔,而且也在他心底萌生了一层忧郁。

走在这条云集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的“128公路上”,陈春先心情怎么也无法平静:“我们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

从美国回来后,陈春先下定决心在中关村建立一个“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道路。

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带领十几位同仁在中关村创办了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不仅是中关村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而且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雏形;后来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成。

科技成果与生产力的联姻,在中国改革开放春风的推波助澜下,迅猛在中关村传播开来。一群科技人员竞相效仿,一批稚嫩的高新电子企业由此而新立。

这一现象无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986年12月,一篇题为“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这里孕育”的报道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据说,这篇报道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从7个城市组织了100多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专门对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的建立展开可行性调查与研究。

1988年,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参照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两个一切”生产力标准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全面调查和总结,提出了兴办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国第一家高新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由此而成立。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于是,一个高新技术梦工厂诞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中关村也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一群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的培育下,联想、方正、四通、用友、同方、紫光、汉王、中星微、爱国者、金山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海龙、科贸、中芯国际、理想国际等一座座高楼大厦由此平地而起。在一片繁荣景象呈现的同时,一批知名人物也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他们中有: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荣泳霖、慧聪国际董事长郭凡生、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紫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宏、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求伯君、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华旗资讯总裁冯军、海龙集团董事长鲁瑞清、大唐集团董事长真才基、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与他们的艰辛耕耘是无法分开的。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7万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8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多,五年内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占全国高新区总量达七分之一左右;实现增加值960亿元,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1%。中关村指数从2月份的120.22点上升到9月份的138.55点。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其式PC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到25%以上,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占全国三分之一,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额二分之一,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打入海外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60%。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园区经济总量的45%,带动了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作为我国第一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随着历史的变迁,集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于一体的中关村科技园也由最初的一区衍生出海淀园、石景山园、丰台园、昌平园、通州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雍和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十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

一段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一段新的神话正在诞生。今天,当我们走进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村落,“方舟一号”、“星光一号”、GPS等高科技产品随处可见。经过2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20年来,它历经风雨,走向辉煌,最终成为一个响誉世界的IT王国。20岁,正是一个花样年华,既成熟又年轻,它正承载着历史,继往开来,创造着未来!

上一篇:中关村传奇20年 下一篇:陈春先:独秀春花开,零落先成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