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落雨下石

时间:2022-10-11 12:09:56

这段时间京城的气象部门可能有些郁闷。先是一家早报7月17日援引气象专家的预测说,北京的“‘桑拿天’还将持续一周左右”。或许是让专家给震慑住了,“桑拿”那周还真没敢过来。

一周后,雷阵雨却突如其来。7月24日16点多,豪雨自天而降,使得京城近百条道路呈拥堵状。由于时值晚高峰,使得原本已不堪重负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而上班族特别是有车一族更是苦不堪言。

要论计算能力,可能没有几个部门能出气象部门之右,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至今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

然而,老天爷这变幻无常的脾气有时倒可能让靠天吃饭的农民摸准。

报社有位记者在来报社之前曾在一家研究所工作多年。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听去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的同事讲过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有一次,在发射任务之前,三面环山的发射中心上空乌云笼罩。由于光测设备对气象条件要求较高,因此,气象因素通常在发射窗口的计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发射中心气象部门综合多种因素,果断地做出了发射上空从某一时刻开始将有1个多小时晴天的气象预告。发射时间确定后,人们的心情犹如乌云压顶。

距发射前半小时,奇迹发生了,厚厚的云层裂开了缝隙,犹如老天开眼,然后,越裂越大,卫星成功发射后不久,云层又开始合拢。据说,当地一位彝族老人大半辈子积累的气象经验对此次气象决策贡献不小。

靠天吃饭的农民可能比别人更加关心老天爷的一举一动。祖祖辈辈积累了很多气象谚语,像“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这里面还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比如说,大雨来临之前,气压较低,昆虫因而飞得比较低,燕子为捕食昆虫必须低飞。再有,大雨来临之前湿度很大,呆在洞里的蛇只好爬出来透气。

举这个例子可不是鼓动人们靠满大街找蛇来获取气象信息,而是想说,尽管在信息社会,没有IT是不可能的,但IT也不是万能的。毕竟IT只是工具,它所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们对计算对象的理解程度。比如说,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或者说感知在某些方面尚不如某些生物时,IT在地震预测中应用就难以成熟。

此次暴雨带来的另一个启发是,IT应用最终是个管理问题。

说气象部门比较郁闷,是因为尽管当日气象部门在16?押30和17?押15分别发出了暴雨预警信息和暴雨黄色预警,但从奥运气象网站看到的朝阳和奥体中心两个观测点当日最大降雨量都落在17?押00~18?押00这个区间,因此,暴雨黄色预警的提前量显得有些不足。

当气象部门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将信息传递到大众。据说有人收到相关的预警短信,但在本报编辑部小范围的调查中,没有记者收到相关短信。因此,将短信列为有义务播发的媒介之列,即移动通信运营商必须免费地向其用户(本地用户和在京的外地用户)信息,将有助于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广而告之的范围和时效性。

退一步说,如果这次的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妇孺皆知,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暴雨预警信号的分类呢?即使大家都知道暴雨预警信号依照国家标准按降雨强度分为蓝、黄、橙、红4个等级,而且相关部门也根据灾害性天气做了应急预案,但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又有多少人知道按照与预警信号等级相对应的防御引导进行防灾与避险呢?在网上搜一下,含有上述详细信息的几乎只能从上海市或广东省落实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获得。

再退一步说,即使预警信号提前量足够大,即使预警信号迅速地传递到千家万户,即使人们看到信号标志后知道该如何行动,但是,晚高峰时期,雨还是要下,人们还是要下班,谁又能保证道路不会长时间地拥堵呢?

这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作业,是个系统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部门确实有些冤;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不应落雨下石。

上一篇:新搜索要革Google的命? 下一篇:实训教育 让基础与实践对接